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山西民居建筑的木雕,主要用于门楼、檐柱、雀替、枋头及廊柱等处,有时在窗格、栏杆等处也常常采用木雕构件,使古建筑呈现出一种古朴典雅、富丽华贵的格调。木雕艺术在古建筑中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而且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审美创造的悠久历史,为中国工艺美术历史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山西是我国寺观壁画遗存最多的省份,自唐、五代以迄明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传承系统。山西元代以前的古建筑占全国总数的70%以上,而其中保存的元代以前壁画有2872平方米,是中国绘画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珍贵遗存。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建筑是华夏文明的瑰宝,同时又因其多为木结构,很难留存。在这个问题上,山西是一个特例,有“中国古代建筑遗留最密集的地区”之美誉。据统计:“唐代建筑全国仅存4处,都在山西;宋以前建筑,仅存百余,70%在山西;这里还有明清古建万余座。”然而,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绚丽夺目的山西古建大多还只是一段尘封的历史,锁在深闺人未识。梁思成和林徽因,这对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佳偶,是他们在与营造学社的同仁对中国古建筑的大规模考察中,四到山西,发现了五台山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佛光寺,以及大同上、下华严寺,大同云冈石窟,应县佛宫寺释伽塔(…  相似文献   

4.
雷发林  吴若峰 《旅游》2006,(2):36-43
“垂涎已久”。 很好概括了我们对山西旅游的向往。 “当我们驱车纵贯山西南北时,最强烈的印象是:山西遍地是国宝。”这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总编单志蔷在卷首语里说的第一句话。 “山西,遍地是国宝。”简单7个字,却有无穷诱惑力。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美称的山西,保留有全国百分之七十的地面古代建筑。山西现存古代建筑数量之多和历史、艺术价值之高都居全国之首。 “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山西传统民居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中国民居建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山西传统民居以其类型丰富、独具地方特色而引人注目。固有的地理环境及政治经济、历史化和风俗习惯诸因素的影响,使得山西民居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造型和装饰艺术,也颇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现存的以明清两代为主的传统民居建筑到处可见,无论从建筑布局、空间组成、造型艺术、雕刻艺术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成为我们研究传统民居建筑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6.
琉璃作为建筑装饰材料造就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传统特色,使中国古代建筑辉煌灿烂,流光异彩,别具一格,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琉璃的起源问题,多年来一直被古陶瓷界和古建筑研究者所关注,国内外许多专家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限于资料,有些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7.
陈笑秋 《南方文物》2008,(2):163-164
千百年来,中国古建筑始终是一个震撼人心的艺术名称。它既指中国的宫廷建筑、民间建筑,也代表着一个文明,一种传统,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一种和谐。  相似文献   

8.
正众所周知,在中国古建筑研究史上,梁思成和林徽因是绝对绕不过去的两个重要人物。作为第一代建筑学者,他们关于古建筑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在中国建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和阐发上至今都有不容忽视的学术影响力。在此,我以新近出版的林徽因著《建筑意:中国古建筑之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一书为例,略作一些介绍,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古建筑保护修缮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以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工艺技术相结合,在保护古建筑本体的同时,解决好古建筑原来的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以及工艺技术等问题,并在保护修缮过程中全面深入地认知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0.
山西是全国现存古代建筑最多的省份,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之称。在三晋大地上,上起大唐盛世,下至民国时期,各类寺庙、观、堂、亭台、楼阁、衙门、宝塔等,琳琅满目,比比皆是,总数达18000余处,占全国现有同期同类建筑的72%。这些建筑布局完整,规模宏大,庄严凝重,雄伟气派,是古建筑宝库中熠熠生辉的明珠。  相似文献   

11.
徐子明 《丝绸之路》2012,(10):70-72
古建筑壁画即泥水画是由宫廷壁画发展演变而来的,是宫廷画师自两宋时期壁画衰退以后的“营生活计”。罗定有过千处的古建筑将泥水画作为建筑的附饰部分.其艺术水平在晚清至中华民国中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本文以罗定古建筑泥水画为例,对古建筑泥水画的表现手法、题材内容及其艺术价值等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2.
古戏台作为戏曲艺术的载体,提供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戏曲表现艺术,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建筑形态和建筑艺术。古戏台融造型艺术、雕刻艺术、灰塑艺术、建筑艺术于一体,可谓古建筑之精粹。嵊州古戏台数量之多,形式之美,建筑之精,实属罕见。它们或隐居在穷乡僻壤,或静卧在乡镇集市,或矗立在街间路旁,并以设计巧妙、建筑精良而著称。  相似文献   

13.
<正>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乔家大院古建筑作为晋商文化的一种载体,向人们展现了清末民初山西祁县一带的建筑、商业、金融、民俗、艺术等社会生活风貌,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研究清代北方民居建筑提供了经典蓝本。一、乔家大院古建筑结构充分体现礼制等级特征乔家大院为砖石木混合结构,主体结构为清代抬梁式构架。按照中国民居传统方式,南北纵轴对称布局,整个院落错落有致、流线分明。在乔  相似文献   

14.
榆次城隍庙是榆次老城的一个代表性建筑,城隍庙的建筑群严格地按照中国古建筑形制而建,布局均衡对称。给人以庄严雄伟、神秘崇高的感觉。壁饰是依附于建筑物而言的,是建筑技术与艺术手段的结合,因此,壁饰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不同特点就是它本身具有鲜明的建筑属性。所以,一幅成功的壁饰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及效果不仅仅是其自身原因,而更要看它在整体建筑环境中所起的和谐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金代处在中国古建筑发展的高潮期,金代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山西保存的金代建筑数量和质量都是最高的,且由于山西处于当时各民族冲突融合的最前沿,其地区性的建筑特色也是不尽相同的,大致说来晋北长期受辽统治,故受辽的建筑风格影响较大,而辽又大量保留了唐代建筑雄伟的主基调,因此晋北金代建筑普遍呈现"豪劲"的风格;晋中、晋南除去一些细微的风格差异以外,主要是继承了宋代"柔美"的建筑主基调。  相似文献   

16.
古建筑柱础石的演变与分期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千年来,木结构古建筑始终以这样一种建筑模式出现:“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这种建筑模式上的每一组,甚至每一个构件,它发展的连续性和变化的多样性,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生活地域,不同民族化的风格和特点。柱础石作为中国古建筑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构件,具有“起源早,数量多,形式广,价值高”的特点。正确认识和区别柱础石的时代造型与雕饰艺术,对于研究、继承历史遗留的传统艺术和技术成就,有效地保护物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侵华日军对中国古建筑的毁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雄 《民国档案》2000,(3):89-95
古建筑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年代比较久远的建筑物。本文所指古建筑采用的解释,大致以清末(或1900年)以前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建筑物统称为古建筑。中国古建筑种类十分广泛,举凡宫殿、寺庙、道观、祠堂、陵墓、碑塔、城墙、堡垒、炮台、园林、牌坊、亭台、水榭、祭坛、别墅、驿站、码头、烽火台等实用性、观赏性、纪念性、娱乐性的场所及其附属物,与重大历史事件或著名人物有关的建筑物,以及风格独特的民居等都属于古建筑的范畴。  相似文献   

18.
山西是全国文物建筑最多的省份之一,革命遗址、纪念建筑物、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及其附属文物砖雕、彩塑、壁画等遍布全省各地,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之称。据调查发现,山西现存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106座,占全国同期同类建筑百分之七十以上。这些建筑物的功能不仅是作为生产、生活的物质条件而存在,而且也是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相联系的,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当时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即反映了这些文物建筑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瑜 《文物世界》2013,(5):62-63
中国建筑在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中以复杂精微的木结构建筑而独具艺术魅力。而山西又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的美誉。纵观历代建筑,人们对美的追求往往是靠装饰的体现,而那些依附于传统建筑之上的木雕,则始于对部分构件的装饰加工,使之符合建筑审美的需要。建筑木雕灵气、凝练、恢宏、大气的装饰效果,对建筑装饰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千变万化的纹饰、层次分明的凹凸质感、丰富多样的寓意题材,不仅反映了本地区的风土民风,同时承载了中国人特有的传统思想的文化精神及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是中国佛教化和道教化发展地之一,石窟艺术和佛教建筑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云冈石窟不仅是世界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也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极品,被联合国教科组织评为“世界化遗产”。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是国内外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塔式建筑,成为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除此之外,还有广胜寺稀世罕见的《赵城金藏》,以及遍布全省各地斑斓多姿的佛教建筑、雕刻、绘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