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春玲 《史学月刊》2005,19(7):97-105,114
华沙会谈对中美双方处理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产生了不同的政策影响和作用。会谈虽然有利于中美决策者了解对方的意图,但会谈使双方的分歧更加尖锐;中国通过华沙会谈调整和改变了对台湾和沿海岛屿的政策,而美国则更加明确了沿海岛屿的政策。  相似文献   

2.
张静 《百年潮》2014,(10):39-42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为了不让美国国务院参与到中美高层的核心会谈和起草(《中美联合公报》的谈判中来,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精心设计了“三层会谈”:尼克松和周恩来关于中美政治关系的会谈为“第一层会谈”,与此同时,中国外交部部长姬鹏飞和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开展“第二层会谈”,而中美双方起草联合公报的会谈为“第三层会谈”。在两国部长级会谈中,富有实质性的讨论是关于在未来积极开展两国人员、文化、贸易等双边交流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钱江 《百年潮》2000,(3):20-24
华沙会谈旧事重提1955年8月1日,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和美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约翰逊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了第一次大使级会谈。1958年,中美大使级会谈从日内瓦移至波兰的华沙举行,从此被称为“华沙会谈”。  相似文献   

4.
张静 《百年潮》2012,(4):66-71
正中美大使级会谈从1955年8月开始,至1970年2月结束,历时15年,共136次。会谈虽断断续续地进行,却为处于敌对状态的中美两国提供了一条沟通政策、试探意图的联络渠道。尼克松时期,中美举行了最后两次大使级会谈,双方在第135次会谈上不约而同地提议举行"高级  相似文献   

5.
1968年11月底,中美双方议定于1969年2月20日恢复第135次中美大使级会谈。美国认为这为其转变对华政策提供了机会,并积极拟定会谈目标、内容和策略。尼克松最终选择了"多听少动"的保守策略,显示了尼克松政府初期对华政策的矛盾性。此次会谈虽因"廖和叔叛逃事件"被取消,但美国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却为保留中美在华沙的联络渠道、恢复中美大使级会谈做了积极的补救工作,显示了美国扩大同中国接触和扩大会谈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6.
冷战期间,中美进行了长达16年的大使级会谈。在近乎隔绝和充满敌意的时代,这是两国进行官方接触的惟一渠道。由于种种原因,两国政府对大使级会谈的态度和做法存在着巨大差异,本文着重回顾中国方面对大使级会谈的看法和做法。会谈之初,中国政府曾希望通过大使级会谈使双方的紧张关系缓和下来,由此带动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改善,并引导中美两国朝着建立正常关系的方向发展。1956年以后,中美会谈陷入僵局。1957年12月,美国政府企图降低会谈的级别,遭到中国的抵制,并成为第二次台海危机爆发的重要起因。中美两国避免台海危机导致两国军事冲突的…  相似文献   

7.
1945年7月和8月,宋子文曾代表中国国民政府两赴莫斯科同斯大林进行会谈。8月14日中苏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相关协定,并就苏联援华、外蒙古独立等问题换文。这是当时国民政府对外关系上的一桩大事。1981年,台湾秦孝仪先生主编的《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三编公布了中苏会谈期间宋子文与蒋介石的往来电函和第一阶段会谈的记录,对我们研究会谈的具体进程裨益非浅。现将当时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驻华大使赫尔利与美国国务院的往来电函选译登出,供国内研究人员参考。本组材料不仅反映了两个阶段会谈的具体情况,可补充《初编》第三编的不足,与之互为印证,而且揭示了会谈期间中美之间的频繁接触,在宋子文对会谈的态度、美国对会谈的介入和所起的作用、抗战胜利前夕美苏在中国问题上的妥协与争斗等问题的研究上,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组材料译自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5年辑第七卷。  相似文献   

8.
“汪辜会谈”一个多月后,李登辉提出加入联合国 虽然“汪辜会谈”迈出了两岸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一步,但是会谈结束后一个多月,即1993年6月,李登辉就提出要加入联合国。大陆方面对此当然坚决反对,随后两岸之间展开了外交上的重大较量。  相似文献   

9.
在1954年底到1955年初筹备日内瓦四国政府首脑会议期间,苏联在国际场合对美国施加压力,加上中国的主动争取,美国终于同意进行中美大使级会谈。随后,在实现中美大使级会谈的过程中,中国同苏联密切配合:首先是希望使会谈同四国政府首脑会议相呼应,促使美国讨论台湾局势等问题;在无法实现这一目的时,中国又根据形势调整了会谈策略,试图以缓和的姿态争取同美国讨论台湾局势等问题。1955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终于得以实现。这一过程既体现了中苏在国际关系中的相互配合和团结协作,同时也可以看出中苏关系利益的不一致。  相似文献   

10.
四方会谈与朝鲜半岛局势王乔保今年4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和韩国总统金泳三在济州岛首脑会谈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共同建议朝鲜南北方、美国和中国举行四方会谈,以“启动朝鲜半岛和平进程”,实现半岛的持久和平。但会谈至今未能举行。对此,国际社会颇为关注。一、朝鲜在...  相似文献   

11.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继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后国际环境保护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事件。大会的召开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世界范围的环保主义高潮有着直接的联系。在预备会议和正式会议上,南北国家代表围绕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几个主要焦点议题产生了分歧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会议取得的主要成果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确立了世界各国在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合作的一般性原则。二是制订了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合作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2.
《UN chronicle》1984,21(6):i
This 48-page supplement reports on the world popultion situation and o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pulation held in Mexico City in 1984. Included are summaries of Conference recommendations, the text of the Mexico City Declaration on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a World Population Chart, and reports on population studies. The main task of the 1984 Population Conference was to review the 1974 World Population Plan of Action and approve steps to update some of its goals in line with new issues that have emerged in recent years. The preamble to the 1984 recommendations states that the basis for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population problems is socio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t is noted, however, that even in the absence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family planning programs can have an impact on fertility levels. This report futher describes the debate on disarmament, abortion, economic policy, and occupied territories that took place in Mexico City. Also included is a glossary of terms used in population studies and a discussion on how the United Nations determines its demographic projections.  相似文献   

13.
代兵 《史学集刊》2007,16(5):66-71
日内瓦会议前夕,苏、中、越(印支地区大国),美、英、法的会议态度可以分为三类:社会主义阵营三个国家的主导意见体现为苏联、中国的与会政策,谋求通过会议达成协议,恢复印支和平;美国坚决拒绝缓和;英、法两国持观望态度,一方面寄望于会议达成协议,另一方面又考虑如不能达成协议,即与美国一起筹划东南亚集体防御体系。这样,1954年日内瓦会议前夕,印支局势处在战争与和平的十字路口,是战争还是和平取决于各大国谁的主张占上风,何种态度将主导会议。  相似文献   

14.
为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制定了“争取扩大世界和平统一战线,促进民族独立运动,并为建立和加强我国同若干亚非国家的事务和对外关系创造条件”的总方针.围绕这个总方针,周恩来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办法,排除各种干扰和破坏,使会议形成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不同文明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万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走上国际舞台的机会,而周恩来的和平外交思想也得到广泛传播并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The Asian Relations Conference has long served as a historical footnote to the more famous Bandung Conference of 1955. In this paper, however, I argue that this Conference needs to be read and analysed independently. As the opening act of decolonial solidarity, this Conference juxtaposes the moment and the movement of decolonisation, alerting us to the promises and pitfalls of both. In particular one needs to be conscious of its Eurocentric readings which almost always place the ‘Third World’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Cold War project and thus are incapable of understanding its historical relevance.  相似文献   

16.
袁成亮 《安徽史学》2005,4(6):97-101
近年来,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指令史迪威清除蒋介石的说法出现于国内许多论著中.本文从罗斯福对华政策、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与蒋介石关系、美在华中国通对蒋介石的态度等方面对这一说法进行了辨析,指出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指令史迪威干掉蒋介石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  相似文献   

17.
论文对巴黎通信社的创立及其运作情况进行了考述。巴黎通信社适逢1919年巴黎和会的召开应运诞生。它最先发回了中国代表团在山东问题上交涉失败的消息,成为引发五四运动的源头之一。巴黎和会结束后,它继续向国内媒体供稿,注重介绍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和苏俄现状,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也作了持续的报道。少年中国学会曾计划在巴黎通信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国际通讯网,但因条件不足而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18.
Local Agenda 21 (LA21), a voluntary tool for implemen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D) in local level, is one way of implementing sustainability principles in practice. Twenty years after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Conference in Rio de Janeiro, which made the first reference of LA21 (intended as a framework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respecting SD principles),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evaluating the real contribution of this initiativ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SD in practice on the example of selected municipalities in the Czech Republic. This contribution is examined b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indices of change in selected indicators (three to four indicators for each pillar of SD) for municipalities involved in the LA21 initiative in comparison with reference municipalities, which have not been involved in LA21 so far. The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 that different trends in some of the indicators can be observed in municipalities implementing LA21 and in the others. This applies, in particular, to the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such as the degree of waste separation, indicating in part the degree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but also to some of the economic ones (municipal capital expenditures indicating investment activity).  相似文献   

19.
郭常英 《史学月刊》2004,(5):113-117
2003年底在浙江湖州召开的“中国江南市镇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学们提交的论涉及市镇研究的多个层面,有宏观研究,也有中观、微观研究,有关注经济的,还有关注社会的,展示了近一时期我国江南市镇研究的最新成果。但目前市镇研究有很多空白点,大有章可做,有待学们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徐世昌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南北和会的召开,以期巩固其总统地位和实现南北和平统一。在徐世昌的推动下,南北和会于1919年2月20日在上海召开,由于各军阀之间利益的矛盾和其本身利益的多重性,南北和会最终于同年5月13日以破裂而告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