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在城市,身在山水园林,兼得都市繁华和山水至美,是城市生活至高至佳的人生境界。城市风景名胜一大特点是人工化、园林化,这既是历史以来人类开发的产物,也是适合城市特点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城市风景区往往都经历自然生成和后继的文化生成两个过程,具有自然景观、园林景观、文化景观、城市景观四个基本性质。  相似文献   

2.
国家文化公园是经过长期历史文化沉积形成的、具有国家象征意义的文化景观地域体系,这一概念的提出弥补了自然保护地体系对文化关注的不足。文化景观是一种区域现象,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公共事业景观,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而成。然而,现有国家文化公园虽在空间形态上体现出显著的线性特征,却较少有研究关注线性形态特征的文化内涵,也忽视了非线性的、区域性的国家文化公园类型。从文化景观史的视角可以看出,历经长期文化沉积的中国国家文化公园兼具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双重属性,并以线贯性和区域性为主要空间特征。其中线贯性特征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与稳定性;区域性则是文化景观的基本特征,区域性文化景观体系也具有国家象征与认同意义,区域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不应被忽视。基于此,统筹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属性,整合线贯性与区域性空间特征是国家文化公园体系构建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3.
景观基因是识别一个文化景观区别于另一个文化景观的本质所在。景观色彩是文化景观重要的视觉表征,对文化景观基因的识别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延安市革命旧址景区整体色彩面貌为对象,运用景观基因识别、提取及图谱构建方法,对延安旧址景区风貌的可识别性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延安革命旧址景观基因色彩体系。结果显示:延安市革命旧址景观色彩基因呈现出整体性、地域性和可识别性,色彩意象中蕴含的红色革命文化、黄土风情文化和厚重历史文化,让景区景观色彩基因有机更新,从而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本研究可深化和拓展景观基因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景区景观基因的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并在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化景观遗产"是近期文物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文化景观遗产"的核心是景观,应兼具自然形态魅力和美学情感内涵,如泰山、哈尼梯田和中国传统园林,同时体现了自然与文化之美。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
湘西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定量评价与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湘西29个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或传统村镇为研究对象,分析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特征,构建了物质性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相似性的指标体系,基于实地调查数据,制定了指标数据量化策略,应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对文化景观进行相似性聚类,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聚类结果进行了分区。结果显示,北部为土家族聚落景观区,中部和西南部为苗族聚落景观区,多民族混合型聚落景观区在研究区中西部、中部和东南部呈条带状分布;土家族文化景观区的标志特征为吊脚楼;苗族文化景观区以宗族血缘为纽带,建筑以干栏建筑为主,其非物质文化景观以鼓舞和柳巾舞为典型特征;混合景观区主要表现为汉族传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仁化县丹霞山是“丹霞地貌”命名地,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与优越的环境资源条件,境内分布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丹霞山文化遗产的年代从史前时期延续至晚清、民国时期,数量庞大、类型多样、建造独特,具有极高人文历史价值。文章从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梳理丹霞山的人文历史发展脉络,并分析其自然地貌与文化景观的关系,总结丹霞山文化遗产的类型、空间分布及营建特点。丹霞山文化遗产是岭南地理环境、独特地貌景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文化景观,体现了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7.
陈昀 《南方文物》2022,(4):261-269
<正>世界遗产是指对全人类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世界遗产可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文化景观、城镇、运河、文化线路作为一个特殊的类别,有其相应的评定准则,它们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共同杰作”。文化景观见证了人类社会和居住地在自然限制和(或)自然环境的影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进化,也展示了社会、经济和文化外部和内部的发展力量。  相似文献   

8.
董新 《人文地理》1993,8(1):65-69
人文旅游景观是文化景观的一种类型。它是一种以自然因素为基底,人文因素为主导;既有极为浓厚的自然地理基础,又深深打上了人为作用烙印的文化景观。它由自然基底、具象质料和非具象质料三大部分组成。人文旅游景观的构成质料复杂,景观类型多样,内部联系紧密,整体性强,相变明显,地域差异也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文化景观→文化载体→空间数据库→载体联合→文化景观"的非物质文化空间数据库与地图化表达模式,为开展系统性文化地理研究奠定基础。蔚县剪纸的实证研究中,通过解析蔚县剪纸文化景观,建立了包括艺人、生产作坊、文化受众、网络店铺等10种文化载体的空间数据库;通过不同的文化载体整合实现艺人分布空间、艺人行为空间、艺术风格空间、艺术传承空间和产销空间等地图表达成果。地图表达为进一步开展景观格局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的挖掘分析奠定了基础。本文是针对文化地理研究方法论的探讨和实证,通过文化景观的抽象语言描述到地图可视化表达,为非物质文化现象的时空研究提供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以下简称"西湖景观")在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顺利通过,遗产的价值和文本的编制质量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赞扬。这是中国第一份作为"文化景观"类型提交的文化遗产;在现有的《世界遗产名录》中,她相对于一系列的"文化圣山",成为第一个以文化价值定性的湖泊类景观,成为《世界遗产名录》中的第一个"文化名  相似文献   

11.
沙田是珠江三角洲流域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形式,是当地先民在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通过探索而逐步形成的典型文化景观,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研究发现,沙田文化景观在看似统一的地理区域中,形成发展为具有可识别性的、差异化的动态结构。其文化价值可经由环境基底、聚落肌理、居祠结构、建筑特征、农业资源5个主要景观要素承载。沙田文化景观从宏观到微观,在空间结构、空间模式、空间要素方面价值突出,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社会与文化的关联性,并构成连续的空间与时间连接。空间结构层面的价值与区域环境相关联、空间模式层面的价值与内部系统相衔接、空间要素的价值与具体景观要素相对应,三者综合反映了沙田景观的多维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2.
梁勇 《世界遗产》2013,(6):64-67
葡萄园文化景观是人类在长期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过程中,形成和保留下来的传统资源利用方式和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独特的地域文化。由于具有较高的景观和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可以为社区发展提供重要的经济支持,所以葡萄园文化遗产的国际认知度很高。  相似文献   

13.
关注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景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景观这一概念在景观生态学、文化地理学、人类生态学等学科中历史悠久,并被广泛应用。作为世界遗产体系中的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杰作,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刚刚出现,但它已经成为遗产保护和利用领域中的热点。文化景观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遗产保护中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其重点在于保护人与自然互动的过程和产物,涉及到空间过程与土地利用、地形、水文、植被、交通、细部结构与装饰、健康与环境等方面。在中国倡导文化景观这一概念对于整个遗产的保护、生态的维系、文化的延续、旅游的开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景观与环境动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吉  邓文 《四川文物》2006,(5):44-50
岷江上游位于我国西南横断山脉东缘,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鲜明,是藏彝民族走廊中最独特的一个区域。本文以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为时间断面,从文化景观的角度,探讨文化源流、聚落建筑、生产生活、文化习俗以及文化传播等要素的呈现,并分析背后的环境机制以及景观呈现对环境的响应。  相似文献   

15.
旅游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卢松 《旅游科学》2014,28(6):13-23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景观财富。作为新兴的重要发展力量,旅游正在不可逆转地改变着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演变进程。本文从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文化景观地方意义等方面综述了旅游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影响的研究成果,对现有研究进行了述评。最后从亟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了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6.
地域文化基因再现及人本观转基因空间控制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景观是环境层面上文化行为的空间产物,地域文化景观反映该地域文化体系的地理单元特征。地域文化遗产性景观揭示传统文化(尤其是心理期盼认知传统行为)在空间上传承与形制叠加的人文地理性。对后者的研究国外已借用生物传承多样性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理念去解构。诸多研究多涉及聚落景观及其基因方面,还没有全方位延伸到地域文化景观的各类型,尤其很少介入地域传统文化(风水观)遗产性基因,及其遗产景观基因的排列或组合或结构的研究。本文引用人文地理学"社会-文化"转向创立的"现象学结构主义"方法,首次系统揭示(中国)地域文化遗产(形制)基因与结构;并据后现代人本性空间观理念,即在满足遗产性景观所在地(或社区)生活空间质量需求规律下,论及提升文化产业展现内涵下的遗产景观基因再现控制理念。  相似文献   

17.
以大连市旅顺太阳沟为例,采用新文化地理学的观点,借鉴后殖民主义相关理论,考察了殖民地时期、原苏联红军接管时期和现代社会三个时期下文化景观的表征变化,得出三个结论:①话语和权力是景观表征的主要决定因素,日俄殖民者、原苏联红军、军队和政府及开发商是三个时期景观表征的权力主体;②利益相关者在景观和空间的塑造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③殖民城市有屈辱历史,但不代表有屈辱文化。保护太阳沟文化景观刻不容缓,首要任务就是进行体制创新;太阳沟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8.
陶新伟  王新振 《神州》2012,(26):217-217
我国园林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风流千载。其优势在于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中国现代园林的健康发展,既要认真汲取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又要深入研究西方现代园林的成功经验。与时俱进,拓展园林设计领域;开阔眼界,研究园林发展趋势;立足本土,再现地域文化景观;博采众长,关注园林文化内涵;朴实无华,融设计于自然。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景观空间研究由"物质景观"转向了"物质与文化景观并重"的研究,其本质在于从人本主义视角探究不同景观的区位价值和区位重构关系,尤其关注城市日常生活空间质量观下的人居环境景观与景观的社会公正配置与规划,从而响应不同的区位价值,满足阶层化下的人的区位尊严需求。本文重在从行为文化区位景观价值视角探讨城市区位景观价值的演变特征、区位景观理论的内涵与构成及区位文化景观尊严规划的原理构成等。  相似文献   

20.
《世界遗产》2014,(1):45-47
扬州瘦西湖及盐商园林文化景观“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卷轴画”式景观形态,以及沿湖密集分布、面湖开放的园林、寺庙和其他文化景观要素遗存,展现了17—19世纪扬州鼎盛的商业文明及以此形成的园林景观独特的审美特征。其景观遗存展现出的高超的造园手法、南北交融的多元景观风格和依托自然地形的“卷轴画”式景观形态,充分反映了瘦西湖景观作为中国古代园林景观设计集大成者的典范价值。为数众多的帝王巡游史迹、与文化名人相关的文化胜地及富有商业经济社会特征的景观元素,记录了这一时期扬州商业文明鼎盛、社会文化繁荣的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