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新书微讯     
《文史天地》2013,(7):95-95
《国会现场:1911-1928》内容简介1911年,辛亥风云突变,告别帝制的中国,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当此时,开国会、立宪法、建立共和政体,成为举国上下的最大诉求。仿佛国会一开,即可中华崛起。作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的中华民国,政体的枢纽在于国会。以梁启超、宋教仁为首的议员,在国会上选总统、制宪法、监督政府、弹劾官员,距离一个宪政民主的中国,仿佛只有一步之遥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克林顿时期总统与国会围绕是否给予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问题的争论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在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形成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从行政与立法机构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关键时刻总统和国会两院在事关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上最终总能达成共识;第二,从行政和国会与两党之间及两党相互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对经济问题的考虑是它们的共同点,也是美国对华政策的重点,美国对华政策中的政治利益往往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第三,从政策实现的途径来分析,总统靠游说国会和呼吁公众支持来实现自己的政策,国会则靠立法来体现其主张,而且国会在大多时候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而总统则在多数时候保持反应式的决策模式。  相似文献   

3.
论庚子中国议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论庚子中国议会桑兵1900年在中国近代史上极为关键,由于内乱外患交乘,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悬于一线,各种势力竞相登台,试图救亡变政。是年成立于上海的中国议会(亦称国会),得到趋新各派的支持赞同,更具声势。只因国会的内外关系错综复杂,当时资料又付诸阙如,...  相似文献   

4.
民初建立的包括国会在内的一整套民主共和制度是一种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这种变迁模式的成败取决于提供制度变迁的权力主体是否具有权威和理想。这一制度第一供给主体是南京临时政府,他们有理想但缺少权威,第二供给主体是北京政府,他们有权威但无理想。国会作为民主政治生活中限制个人独裁、维护公民权利的根本措施,就无法成功地在中国运行。制度需求的缺失也是造成国会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张勋复辟失败后,出现了北方"安福国会"与南方"非常国会"对峙的局面。本文通过"安福国会"和"非常国会"的对比,就其合法性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印证在中国建设和完善民主政治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有待于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条件的成熟。  相似文献   

6.
《丝绸之路》2011,(1):75-75
2010中国访问年暨中国旅游口号发布仪式近日在韩国首尔举行。来自韩国政府、国会以及旅游、文化等各界代表400多人出席了活动。  相似文献   

7.
清末围绕立宪法、开国会而展开的“预备立宪”,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一场从帝制向宪政过渡的社会革命.同所有改革一样,它需要全社会付出时间和努力加以培育,方可使其逐渐臻于完善.但不管是各省的国会请愿运动还是作为预备国会资政院的速开国会议案讨论,都在先进国家成功的示范和本国危亡的压力下获得空前的社会认同,将上自清廷权贵下至各省士民卷入其中,并使带有激进色彩的“速开”论思潮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回顾资政院速开国会案讨论过程乃至整个国会请愿运动,除了让人振奋于中国民众空前的权利诉求之外,也不难发现运动中激进思潮的愈演愈烈,进而表现出人们对国会制度的多重误读,并由此产生诸多负面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张殿英 《纵横》2011,(10):50-52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西大街路北的57号院,现在是新华通讯社总部机关办公地。晚清时期的资政院曾设在这里;民国时期,这里又成为国会的议场和办公地。至今,这座院内仍有五座国会办公楼完好保存。楼房外表看上去很普通。但它们见证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早期民主议会政治历经坎坷、风雨飘摇的苦涩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国人学习西方建立国会政制,但质疑声也随之而起。先是章太炎在清末发表《代议然否论》,明确对该制说否;20世纪20年代初,章士钊响应太炎,再次发难批评斯制。此时,中国国会政制实践已逾十年,代议制弊端充分暴露,加之受西方议会批判思潮影响,代议"然否"讨论很快转至"存废"方向,废除国会成为各界近乎一致的诉求。由于政治家面临"法统"与"革命"的两难选择,结果在未明确否定国会制度的前提下取消了现存国会。国人批判代议制的主要理由是人民的意志不能代表,代议制是间接民主,最好的政制形式是直接民主。在批判并处置国会的过程中,被认为体现直接民主的"国民会议"主张被各界提出。然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的政制设计与实践证明,直接民主在实际运作中难免因"僭代"而发生畸变,结果走向民主政治的反面。  相似文献   

10.
严泉 《安徽史学》2022,(1):47-55
在巴黎和会开幕之前,安福国会最重要的反应是提出外交议案,内容涵盖和会筹备与中国外交目标。巴黎和会召开之后,国会关注的内容包括和会应对策略、对日外交与山东问题等。从方式来看,分为立法与行政监督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是指国会议员提出与和会外交有关的提议案、建议案,提交委员会与院会议决后咨送政府。后者则是通过质询权、弹劾权与查办权的行使,监督政府的外交活动。国会在巴黎和会期间的表现,除外来舆论压力因素之外,还与其维护派系与自身利益有关,突出表现为处理与政府的关系。从实际成效来看,国会的作用还是有限的,不过在制度形式上,其表现可以视为近代中国议会外交的初试。  相似文献   

11.
卡特政府撤离驻韩美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会重新追求外交权力并特别关注韩国问题的背景下运作的。然而,在卡特撤军政策公布之初,该问题并未引发95届国会足够的重视与争议。国会重点讨论撤军政策且其态度转向消极始于驻韩美军参谋长辛洛布将军因批评该政策被卡特调离事件。而以众院军事委员会为代表的国会常设委员会深入调查并公开质疑撤军政策合理性、韩政府一度拒绝就韩国门事件配合国会调查,则加剧了国会对撤军政策的反对情绪。以推迟审批对韩设备转让法为手段,国会迫使卡特政府调整其第一阶段的撤军计划,并承诺给予国会更多的政策参与权。95届国会参与卡特撤军政策决策过程,其基本目标是获取对该政策的知情权与监察权。国会积极参与包括撤军政策在内的美国对外政策审议,反映出冷战后期国际关系缓和对美国国内政治权力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日本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规定:“国会是国家权力的最高机关,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关”(第四十一条)。这说明作为立法权主体的国会是“国家权力的最高机关”。其所以规定国会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关”具有两层意思,第一、表明立法这种国家作用由国会独占(日本称之为国会中心立法原则);第二,国会的立法作用与其他机关无任何关系(日本称之为单独立法原则)。作为国家作用的立法,又分为形式意义和实质意义两种。所谓形式意义的立法,是  相似文献   

13.
1912年,在辛亥革命的节节胜利下,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中国不再有世袭的君主,取而代之的是选举产业的总统,故名曰“共和”。中国迎来宪法、国会、内阁等新事物。欧风美雨如急风暴雨,清洗,改造着旧社会。  相似文献   

14.
1908年,全国请速开国会的请愿活动一浪高过一浪,外省部分封疆大吏也具奏附和。清廷在立宪派的鼓噪声中,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此后,在全国又掀起了几次国会请愿运动,许多青年、学生更是慷慨激昂,甘为国会倾洒热血。但是,清廷  相似文献   

15.
身为新西兰首位华裔国会议员和内阁部长、她因被揭发利用部长身份影响丈夫在中国的生意、并违规使用国会旅行津贴而被迫辞职  相似文献   

16.
2011年5月的新加坡国会选举中,执政的人民行动党的得票率从上次国会选举(2006年)时的66.6%,下降到此次的60.14%,差点跌破60%的心理关口,并且首次输掉了一个集选区——拥有5个国会议席的阿裕尼集选区。  相似文献   

17.
日本所藏中国古籍文献中,有许多珍贵的书札.本文披露的是国立国会图书馆藏黎庶昌致宫岛诚一郎的书札.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越南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一些成绩,在中国媒体和学界引起了一些关注、赞扬乃至艳羡。这些成绩包括:越共通过党内直选、自荐参选、差额选举(包括选总书记、省委书记)、党内质询制度、重大事项由党内无记名投票来决定等初步实现了党内民主,同时国会方面也实行了差额直选、自荐参选、允许举行竞选活动、直播国会代表对官员(包括总理)的质询.  相似文献   

19.
代素娟 《史学月刊》2023,(4):130-136
<正>美国内战爆发前夕,面对下南部蓄奴州脱离联邦造成的联邦分裂危机,在妥协派国会议员的呼吁下,第36届国会第2次会议闭幕前一周,联邦国会匆忙通过了第十三条宪法修正案,承诺永久维护蓄奴州的奴隶制。该条修正案规定:禁止未来制定任何宪法修正案授权国会废除或干涉各州的内部制度,包括奴隶制度[《国会议事录,第36届国会第2次会议》(CONG.GLOBE,36TH CONG.,2D SESS),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国会议事录办公室1861年版,第1236页]。这种规定意味着这条修正案永远不得撤销。  相似文献   

20.
秦珊  邱一江 《史学月刊》2008,(11):92-96
美国宪法规定国会对公众开放,但这并不意味着作为人民耳目和代言人的新闻界就能够自由、真实、全面地报道国会的活动了。为此新闻界在众议院和参议院都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新闻界在经历由党派报纸向商业报纸过渡的过程中,持续推动以国会报道自由的形式公开美国国会信息。经过与国会特权、保密行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博弈,终于取得了稳定的驻国会山记者团制度,使美国国会成为最早得到系统信息公开报道的政府部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