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廉震 《文史天地》2021,(2):78-79
秦始皇似乎十分担心后世无法通过简单的文献来了解秦国军队最终的发展状况,因此特意为我们准备了多达数千件以秦军将士为原型的"礼物".为了追求极致的仿真效果,不但让工匠们严格按照实物的样式进行雕塑,还特意将之以1∶1的比例进行制作,并以真实兵器为附属装备.做完这些还感不足的秦始皇又下令准备了更多随葬坑,继续用1∶1的比例,复...  相似文献   

2.
杨博 《文物春秋》2012,(6):3-7,27
河北地区所见的10件战国时期秦国有铭兵器,对于研究秦国的武库制度、少府制度和寺工制度以及对上郡、栎阳、衙、褱德、高望、陭氏和蓝田等古地名的考证提供了文字和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秦题铭兵器的出土日益增多。本文据新出及著录的题铭兵器,结合《云梦秦简》就秦兵器铸造管理制度试作探讨。不当之处,望方家指正。一、铸造管理机构的演变秦国最早的铸造官署出现于何时?目前已知的“商鞅戟”“商鞅戟镦”题铭还未见“工帅”,只有惠文王时期兵器题铭首次出现“咸阳工师”与“栎阳工师”,这是中央政府设置较早的两个官署。昭王时期,中央政府铸造官署增设了  相似文献   

4.
学界普遍认为张家山汉简《秩律》简452之"襄城"乃《汉书·地理志》上郡襄洛县之讹误。本文结合秦国上郡兵器铭文、赵国尖足布币铭文,指出战国后期秦国上郡辖有襄城县,秦封泥所见"襄城"亦即此地。上郡襄城县地处今陕西省榆林市境内,与《汉书·地理志》上郡襄洛县没有任何关系。  相似文献   

5.
论秦俑军队“长矛手”及其战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军事历史与军事理论专家T·N·杜普伊说:“兵器从开始就分为两大类,劈刺式和投掷式”,由此决定了兵器时代的基本战术形式.冷兵器时代,世界各国军队一般都把战士分成射击手和长矛手,分别装备  相似文献   

6.
寺工续考     
陆德富 《考古》2012,(9):53-59
一寺工是战国时秦国重要的中央手工业生产机构。从出土的带有寺工铭文的器物看,它负责生产各类铜器,主要包括兵器、食器与车马器等,现举三例如下。戟:三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敏,丞义,工沱(内正)。寺工左(内背  相似文献   

7.
“秦弓”与“吴钩”皆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兵器,成为古代军人的精良装备的象征。秦俑坑实战弓弩的出现,对我们研究军史上的重要兵器——“秦弓”的本来面目提供了重要资料。秦俑坑出土的一种弯刀形兵器,被人们当成是锐不可挡的“吴钩”,例如秦俑博物馆兵器陈列说明中至今仍这样命名。笔者认为这种弯刀形兵器不是吴钩,是一种“镰”。下面对二器作一些初步考证,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兵器装备作为一个特殊的产品,具有与一般民品不同的质量特性,质量要求极为特殊,加之近代武器的结构复杂,参与生产的单位较多,实行标准化管理对确保兵器质量和促进兵器工业的发展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标准化方面对抗战前中国兵器工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简单分析。1931年4月,国民政府实业部工业司公布了《中国工业标准委员会简章》,同年12月成立了中国工业标准委员会,统一管理标准化工作[1]。标志着中国工业标准化的建立。1932年和1934年两次兵器制式化的讨论,促进了兵器工业的标准化工作的开展。为组织制式兵器的生产,兵工署从国外引进…  相似文献   

9.
二里头遗址出土兵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里头遗址的兵器种类不是很多,但质地有别.兵器以镞类为多,形成以骨镞、石斧为主的实用兵器系统.在此基础上,玉石兵器二元系统形成.同时,出现了以玉钺、玉戈、铜戈、铜斧钺为主的礼仪兵器.二里头遗址出士兵器的这两个特点在二里头三、四期达到鼎盛,这与二里头遗址作为王都的地位是紧密相关的.此外,二里头遗址兵器的使用从二里头文化一期到二里岗期是不同的,这与该遗址的聚落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日本侵华时期,国民政府对陆军武器装备建设较为重视,其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931.9-1937.7为第一阶段,属平时建设时期,国民政府为了适应对日备战与陆军整编的现实需要,在其成立初期陆军武器装备建设的基础上,一边大量引进德造装备,一边积极谋求兵器自给,使国民政府陆军的装备水平有了一定改观;1937.7-1945.9为第二阶段,是战时建设时期,国民政府以保证军队对武器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凭借外购以及战时的兵工生产与外国军火援助,在相当程度上维持了国民政府陆军的装备水平,支撑了国民党陆军的抗日作战.但从历史的纵向角度看,国民政府的陆军武器装备建设,无论战前还是战时,均存在着严重缺陷.  相似文献   

11.
战国兵器铭文人名甚多,不少人名还需论证.本文拟将战国时期的七件兵器中的相关人名作重新考释.  相似文献   

12.
戴少婷 《文博》2007,(5):70-71
凤翔雍城遗址,是公元前677年至公元前383年秦国的都城所在地,秦国惨淡经营雍地近三百年,时值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五霸与七雄之一的秦国,其宫殿群落与  相似文献   

13.
秦始皇兵马俑坑,以出土众多的兵俑、陶马和大量的青铜兵器而著称,特别是带有铭文的秦始皇时代兵器,对断定俑坑的时代性质,提供了可靠的资料。而坑内出土的秦代半两钱,因数量较少,似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在一号坑第一次发掘中,出土半两钱4枚,可分为大半两、小半两两类。“半两”阳文,左起对读,字体小篆,方孔无郭。大半两一枚出土于T_2-G_2内,直径3.1、孔1×1、厚0.09厘米(拓片一)。小半两一枚出土于T_(24)北侧门道坍塌土中,直径为2.4,孔0.9×0.9、厚0.08厘米(拓片二)。史载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年)“初行钱”。较之战国其它六国,秦国使用金属货  相似文献   

14.
正何为秦式玉器秦式玉器,是指具有秦国特色风格的玉器,判定一件玉器是否为秦式玉器,关键不在于出自秦墓与否,而在于玉器本身是否具有秦式玉器之风格特征。从现有的考古资料看,秦国玉器是在西周玉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集中于关中地区,此地为秦国统治的核心区域。秦国玉器始作于春秋早期,及至  相似文献   

15.
稍是中国中古时期骑乘装备的刺杀性长兵器。汉以後马上刺杀性兵器由通用的戟向专门化的稍转变。本文梳理骑稍的战斗技巧、与骑射共存的状况,讨论中古时代对稍漆涂、缀幡、编缠等美饰方法及其实战意义。稍的普遍流行不仅改变了汉代以来的骑兵战斗方式,更以独特的使用技巧成为军事审美的组成部分,并且对魏晋以後军事人员的选拔标准、军队的战术结构、战争决策依据等军事文化层面的要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有关秦国谷物种植的具体记载,史籍所记很少。历来谈及秦国的谷物种植,论者多将其与春秋、战国时期混为一谈。其实不然,各地区谷物种植各有其侧重,这是人所共知的,何况秦国乃春秋特别是战国时期发展最迅速的国家,其农业生产的发展一定很快。因此,了解秦国的谷物种植状况对了解其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云梦秦简《日书》有关秦国谷物种植方面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直接而可信的资料。《日书》〈即云梦秦简《日书》,下同〉是秦国民间用来选时择日的迷信书籍,据推断成书于秦昭王时期(见《日书:秦国社  相似文献   

17.
秦国的“临洮”地名的“临”,并非“临近”,而是“统管、治理”之意。洮河地处四大山系昆仑山、西秦岭、岷山、祁连山穿插交汇的要设枢纽锁阴位置,是整个西方世界通往秦国的亚欧大通道上的天然屏障,是最后一道关卡。统管治理好洮河一带,就统管治理好了西秦岭的安全,自然也就确保了秦国的安全。“临洮”是秦国的西部门户,秦国的确立离不开“临洮”的护卫。“临洮”在史籍中首次出现是秦王“八年,……迁其民于临洮”,显然是既成事实的记载,并非是首次使用这一地名的记载。据笔者研究,“临洮”县的设置应该与秦国的建立是同期同步完成的。秦国初期的国都在岷县以东200公里的礼县,中间是秦人立国之基的军马场(西犬丘),当时的礼县一带均属于“临洮”县的治理范围,“临洮”县的政权确立是秦国政权确立的前提保障和基本配置。秦国的立国之年是秦襄公元年(公元前778年),也即“临洮”县的确立之年,距今有2800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18.
<商君书·徕民>篇是中国移民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主要论述了从三晋招徕人口到秦国进行农业生产的理论,是战国后期移民思想的重要体现.前辈学者已对本篇作过很多文献学方面的考证,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秦国"徕民"的历史实践进行钩摭,以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泽川 《文史月刊》2011,(10):24-24
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围郑,郑国派烛之武劝说秦国退兵。 烛之武对秦穆公说:“如果秦不灭掉郑国,而让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乏的资源食用,由郑来供应,这对您没有什么害处。”  相似文献   

20.
在秦国发展的过程中,商鞅变法是一个特殊的转折点,使其一举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走上强国之路。而商鞅对秦国的改造,主要集中于耕战之上,所以,秦国军制的变革是商鞅变法最重要的体现,这种变革主要集中在兵役制度和武器装备上。兵役制度的变革与田制、户籍等方面关系密切,武器装备的优劣与手工业发展情况和行政效率关系密切。因此从两方面入手,可以管窥秦国整体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