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佛燕京学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在华所主办的诸项文化事业中,“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无疑是一项很有特色、很有成就的机构。它是一个联合领导的机构,附设于美国的哈佛大学和中国的燕京大学,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具有为中美双方创造学术研究条件、培养人才以开展中国学研究的作用,在中美、以至中外文化交流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欧洲其他国家,也曾在华创办过类似的机构,如中法合办的“华法教育会”,中德合办的“中德学会”等,也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过  相似文献   

2.
哈佛—燕京学社是美国建立较早的正规的汉学研究机构之一。从1928年注册成立至今,学社已走过整整70年的历程。在这跌宕起伏极不平凡的70年岁月里,它顺应时势,通过开展各种项目,对亚洲大陆,尤其是对民国时期中国教会大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人文科学领域...  相似文献   

3.
成立于1930年的中国营造学社是我国第一家古建筑研究机构,对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梳理学社的工作和思想,归纳其遗产保护观念,并探讨其形成因素。以期实现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回顾要求。  相似文献   

4.
任鸿隽(1886-1961)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卓越的科学活动家,科学社创始人之一。1909—1911年留学日本,1913—1918留学美国。留美期间曾任《留美学生季报》总编辑,并于1914年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创办《科学》月刊。1918年10月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1923年参与“科学与玄学”论战,  相似文献   

5.
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以下简称司徒),1876年出生在中国杭州市,自称是个中国通。他曾在金陵神学院任教10年,又任燕京大学校长20年,并募得中美资本家大批捐款,为燕京大学聘请许多中外著名学者任教,主张学术自由,使燕京大学很快成为一  相似文献   

6.
王荫嘉先生是我国著名钱币学家。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钱币的集藏和研究掀起高潮,荫嘉先生此时即投身钱币事业。1940年,上海成立中国泉币学社,同年创刊《泉币》双月刊。荫嘉先生既是学社的骨干,又是泉刊的编辑及校订者。他一方面辅佐学社领导推动学社活动,另一方面身体力行,全力收集钱币资料,开展研究,为泉刊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他的文章、研究成果,在泉币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献》2016,(3)
本文对哈佛燕京学社图书馆藏两册"崭新"的经书进行考证,确定为生活在丽江龙蟠乡中村的洛克经师和华亭所写,抄写年代在1928年至1936年之间。这两册经书看似崭新,但书写年代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也应纳入民族古籍范围。  相似文献   

8.
关于《燕京学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燕京学报》张越一、《燕京学报》刊行始末《燕京学报》的编辑与出版,与哈佛燕京学社有直接关系。哈佛燕京学社成立于1928年1月4日。这个机构的建立,缘起于美国科学家赫尔(C·M·Hall,1863──1914)。赫尔因发明了用电解法提炼纯铝而积累了...  相似文献   

9.
重视人物传记研究,是我国历史学的优良传统之一。人物传记索引则是查考人物、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书。早在30年代,哈佛燕京学社就先后编印了《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  相似文献   

10.
中国营造学社开创了中国营造学科,提出了学科的目标和研究方法,为学科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营造学社学人的爱国主义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为后世从业者树立了榜样。这是一笔丰富而且异常珍贵的遗产。从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视角,在国际社会日益强调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今天,在中国第一次把文化建设的地位提高到应有高度的时候,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迅速发展的时候,营造学社的遗产具有非常突出的价值,亟待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1.
30年代初期国民党内部的反蒋抗日潮流——读台湾所藏胡汉民资料之一杨天石1991年,我曾根据美国哈佛燕京学社所藏档案写过一篇题为《胡汉民的军事倒蒋密谋及蒋胡和解》①的文章,阐发本世纪30年代,胡汉民数度密谋以军事行动推倒南京国民政府的事实。1996年,...  相似文献   

12.
房兆楹先生 (FangChaoying ,1 90 8— 1 985)是国际知名的中国史专家 ,研究领域侧重于明清史和中国近代史。他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 ,与同系杜联女士 ( 1 90 4— ?)结为伉俪① 。二人自 1 9世纪 30年代即参加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的工作。 1 931年引得编纂处出版特刊第一号《读史年表附引得》② ,杜联是该书的校订者③ 。 1 932年杜联、房兆楹合编的《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由引得编纂处出版④ 。 1 94 1年 ,引得编纂处又出版了他们合编的《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附引得》 ,列为特刊第十九号⑤ 。抗战期间 ,房兆楹、杜联…  相似文献   

13.
《百年潮》1997,(5)
1935年1月,胡适应香港大学之邀,往游香港。年前,一些朋友曾经劝胡适不必前往。但胡适认为,此行不仅仅是前去接受香港大学授予的名誉法学博士学位(这是胡适所有35个名誉博士学位中的第一个),也是想借此机会对他从未去过的香港、两广等地的教育文化事业有所考察,所以坚持践约赴港。1月1日早九点半,胡适乘哈  相似文献   

14.
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在上海发表了第一个联合公报,即著名的《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长期隔绝的结束和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上海公报》的谈判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1年10月20~26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第二次访华期间;第二阶段是1972年2月21~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第一阶段的谈判经过了三个回合,双方先后各自提出了三个版本的草案稿,涉及公报的写法、内容、表述等问题,但核心是台湾问题。经过双方反复讨论,中美各有让步,除台湾问题外,其他问题基本达成共识。这就为4个月后的尼克松成功访华和第二阶段的谈判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从而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冷战期间,中美两国在日内瓦和华沙进行了长达15年、共计136次的大使级会谈。在近乎隔绝和充满敌意的年代,大使级会谈是中美两个没有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进行官方接触的唯一渠道。15年的会谈虽然没有解决双方之间存在的任何实质性的问题,但它对限制和缓和两国紧张关系无疑起到了相  相似文献   

16.
陈力 《文献》2018,(6):3-15
本文系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1933年至1945年间致古文字学家、青铜器研究专家容庚先生十三通信札的笺释。信札中除徐中舒与容庚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外,还特别提到了三十年代中期著名的民间学术团体"考古学社"的活动,以及徐中舒先生代表史语所请容庚先生帮助购买二件商代印玺和刘体智善斋青铜器等事,对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术史研究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献》2018,(6)
本文系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1933年至1945年间致古文字学家、青铜器研究专家容庚先生十三通信札的笺释。信札中除徐中舒与容庚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外,还特别提到了三十年代中期著名的民间学术团体"考古学社"的活动,以及徐中舒先生代表史语所请容庚先生帮助购买二件商代印玺和刘体智善斋青铜器等事,对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术史研究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84年4月26日至5月1日,美国总统里根访华。这是中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以来,美国第一位在职总统访问中国。在这之前,尼克松、福特等也来过中国,但当时中美没有建交,不能称为"国  相似文献   

19.
正20世纪五六十年代,笔者在读大学期间开始学习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待历史,学习如何运用唯物史观解释经济、政治、文化、民族、阶级和阶级斗争等历史运动中的重大问题。重视史学遗产的研究是中国史学批评史话语体系建构中的第一个层次,从史学遗产研究中揭示或提炼出与相关学科密切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文革"十年政治运动刚刚结束的1977—1978年间,中美两国互派地理代表团,拉开了中美地理学家互访的大门,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国际学术交流的重大事件。这次的学术交流一直影响着中美两国地理学家相互交流访问的科技活动过程。今年正值中美两国地理学界学术交流40周年,我们深深感到历史上的"破冰之旅"有许许多多值得纪念之处,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地理学蓬勃发展的时期,为此我们不惜笔墨,抒写以下心中的感悟与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