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儒家“平天下”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儒家最基本的道德信条和政治理想。但以往人们对它的理解则有失偏颇。人们主要是从献身社会、治理社会的角度去阐释它,但实际上,儒家修齐治平说,还重在讲求对社会的如何治理,以什么样的思想去治理,最终要治理到什么样的社会状态的问题。“平天下”重在一个“平”字,这就是要用“平均”或“均平”的思想和方法去治理社会,要建设一个以“均平”为特征的至公至正的理想社会。但是,儒家平天下思想范畴中的平均或均平,并不是今天人们所理解的平均主义,而是在礼所规定的等级秩序上的均平,是一种各安其分、尊卑有序、秩序规范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了先秦至唐代均平思想尤其是赋役均平思想及其措施的传承脉络,指出唐代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所谓“均平”,其思想来源和经济内容都基本相同,系承袭前代的“调均贫富”和“斟酌贫富”,即要求根据贫富差别相应承担不同的赋役负担。其宗旨是相对平均主义,而非绝对平均主义,因而具有一定历史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民族心理中,与仁、义、忠、孝等文化观念一样,均平观念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最基本的文化要素之一,是中国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术界对中国传统社会平均思想的研究十分重视,特别是关于农民阶层的平均主义更曾经是一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必须吸收我国传统文化中意蕴深长的“和文化”思想。主张和谐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一大特点,更是道家思想的基本特征。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而“道”的重要特征即是“和”。《太平经》的思想就是沿着“和”文化的传统,在东汉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德富  刘梅 《沧桑》2009,(1):148-149
孔予的“因材施教”思想在其整个教育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作为孔子言论集成的《论语》则充分体现了这种思想。“因材施教”的例子在《论语》中有许多。“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对“材”的全面认识。它的落实是建立在将学生分类,依据其各自特点、年龄、爱好等区别施教基础之上的。“因材施教”不仅是孔子教育方法的创新,更是他对学生爱心、仁德的表现,这是最为可贵之处,也是后人应该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韦星梦 《神州》2014,(14):22-22
在绵亘璀璨的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老子》一书及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诸多学派,它的另一面是帝王术,形成了其独特的道家军事哲学思想。本篇论文通过《老子》中对战争的态度及用兵治军思想进行分析,试述这一思想与“道”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曹建国  张玖青 《江汉考古》2004,(2):83-88,47
上博《孔子诗论》简以“智”论诗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内涵?它与孔子“智”的思想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是本文写作所关注的焦点。通过比较,我们认为二者之间关系密切,上博《孔子诗论》简以“智”论诗反映了孔子“智”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经典回顾     
《华夏人文地理》2005,(11):i0008-i0016
字典上写错了!“地理学”在字典上的解释是:描述地球上各式各样实体、生物、文化特质之分布及互动情形的科学。这么批评字典实非恶意,只是它的解释确实有不对之处。地理学应该是一个故事,而且是那种以“在很久以前,有个地方”开头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光明之城》出版后受到人们普遍重视。这是因为 :如果它是真的 ,那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古文献的发现 ;如果它是假的 ,那这就是一个令人不齿的文化造假事件。此书的“年代差错”问题乃是辨识其真伪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对十个“年代差错”问题的详细考证 ,论断《光明之城》是一部后人编造出来的伪书。鉴于有的“年代差错”一直延伸到 2 0世纪 ,译编者塞尔本本人可能正是它的炮制者。  相似文献   

10.
吴江 《世界》2006,(6):61-63
提起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一般都是提“五四”新文化运动,我从梁启超对进代中国新文化的贡献,突然想起中国整个新文化运动以及这个运动究应从何时算起这个问题来, 这当然是一个大问题了。对此,我想我们也应当重新思索。说起梁启超的“新民”文化运动,我认为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是梁于1902年写《新史学》一文,提倡史学革命, 这件事至少在学术上的意义不在《新青年》发动文学革命之下,虽然其作用和影响不及后者,因为中国是一个史学大国,史学集中了中国文化思想的精华。另一件事,就是梁启超的“新民说”着重提出了“思想解放”的重要性。在中国思想界,梁启超恐怕算是最早并最多提“思想解放”的人了,他把思想解放与人的个性解放即人的自由平等直接联系起来,认为培养“新民”必须从此入手。  相似文献   

11.
论民国时期中西史学交流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的中国史学在欧风美雨的浸润下,艰难地然而终于剥离传统史学的脐带,迈向史学现代化的新途。在这一过程中,中西史学的交融呈现鲜明的特点:史学的传播渠道由欧美直接输入为主,以取代从日本的间接输入;中国学人留学欧美成为时尚,从欧美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在中西史学的交流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传播西方史学的主体;而传播的内容以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为主,历史哲学的引入更令人瞩目;出版机构在民国时期中西交流中起到重大和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俊方 《史学月刊》2005,(2):21-27,80
汉代最高统治者有“皇帝”、“天子”两个正式称号 ,而正式称号的获得是通过即位礼仪来实现的。因此 ,汉代最高统治者即位就存在“皇帝即位”与“天子即位”的区分。“皇帝即位”是通过读策与授玺来完成 ,而“天子即位”外禅是通过祭天 ,内禅则是通过在柩前即位来完成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迁移人口的结构分析——浙江省个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根福 《史学月刊》2003,(2):115-120
抗战时期迁移人口的结构状况,可以从浙江省的个案研究中得到实证性的解答。从籍贯构成上看,迁出省外的人口以杭州、绍兴、宁波、金华等地居多。从年龄和性别构成上看,迁移人口大多比较年轻,其中劳动年龄人口占主要比重,育龄妇女人数较多;迁移人口的性别比较高,大批男性为避战祸加入迁移人口的行列。从职业构成上看,迁移人口成分极其复杂,几乎囊括社会绝大多数行业,其中主要有农民、工商业者、文化人及政府工作人员、医生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史学科体系是在与党史和革命史体系逐渐区别开来的过程中初步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李新等人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奠定了中国现代史的基本框架。王桧林主编的北京师大版《中国现代史》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框架。它的撰写、修改、趋向完备是和中国现代史学科的形成密切结合着的,它所提出的“三条道路、两个斗争、一个结局”的中国社会的演变规律为史学界所公认,它为中国现代史学科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殷墟小屯宫殿宗庙区甲组夯土基址的处理与加固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野考古发掘的夯土建筑基址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文物保护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殷墟宫殿区内发掘的夯土建筑,作为一种特殊历史文物,是见证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实物。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遗址,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根据保护土质文物的原则和要求,经过针对相关样品的分析测试,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使用土质文物加固剂对建筑基址进行了全面的处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16.
郑滦明 《华夏考古》2004,(4):97-104
本文对近年发现的辽墓"出行图"壁画进行了分析.以为可分为两类,分别代表了辽国诸王和贵族以及汉官贵族的出行.这两类形制不仅在分布地域上有别,而且表现形式也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7.
李大维 《安徽史学》2011,(2):101-108
罗马帝国消防军是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建立的专门负责首都消防与夜间治安的准军事性组织。它的建立是奥古斯都对传统消防模式的革新,更是其行使元首权力、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巩固元首制的要略之一。消防军通过完善的预、接警机制,及时发现与扑救火灾,执行旨在抑制火灾发生的消防巡检,不仅提高了居民消防安全意识,更使火灾次数明显减少。消防军还结合夜间消防巡逻,维护首都夜间治安,在其巡逻下,罗马夜间秩序稳定。消防军是古罗马一创举,说明罗马帝国政府意识到保证消防安全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在促进社会与国家和谐发展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绝对领导,是适合中国国情、独具中国特色的军事领导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基石,是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60年的历史充分证明,坚持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绝对领导,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必须坚决抵制国内外敌对势力鼓吹的"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论调,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一根本原则和根本制度。  相似文献   

19.
一在甲骨文发现110周年之际,王宇信先生的新著——《中国甲骨学》问世了。该书是阐述110年来甲骨学发展历程与成就的煌煌巨著,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共28章,总计90余万字。王宇信先生长期关注甲骨学的历史发展状况。他曾先后出版过两本专著———《建  相似文献   

20.
赵新平 《史学月刊》2007,3(8):109-113
民初晋北乡村作为历史大变革时期重要的社会单元,其生活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领域,还包括劳动生活方式和婚姻生活方式等。且由于晋北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区,故在生活方式上呈现出一些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