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发现的陈三立早年未刊《文稿》有多条范当世的评语。范氏认为陈三立的古文创作成就可以上接曾国藩、张裕钊、吴汝纶、王阐运。范当世在评点《文稿》後曾致函陈三立,这封佚函为我们了解范当世评点陈三立《文稿》的情况和《文稿》的版本流传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
《文献》2014,(2)
<正>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一生交游广泛,诗作唱和、题辞、评点、信札等应酬性文字极多。笔者近年搜集到陈三立十馀通未刊信札,今选择其中更有意义的九通予以整理发表。其中《与罗顺循书》、《与曾重伯书》录自湖南图书馆所藏《清末名贤手札》(民国十四年钞本);《与范肯堂书》录自江苏南通博物苑所藏陈三立手迹原件;《与龙榆生书》录自龙榆生后裔保存的陈三立手迹原件。  相似文献   

3.
正很多杭州人也许不知道,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的陈三立安息地就在九溪牌坊山。据郑逸梅《艺林散记》记载,1936年,英国伦敦举行国际笔会,邀请中国代表参加。当时派了两位代表:一是胡适之,代表新文学,一是陈三立,代表旧文学。但当时陈三立已经84岁高龄,最终没有成行。作为中国旧文学的代表者,陈三立显然是无愧的,但与他代表的这个"旧"字相反,他其实是一个颇具创新思想的人。  相似文献   

4.
陈宝箴死因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梦溪 《百年潮》2001,(2):60-67
100年前的戊戌维新以及因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遭受的失败,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变、大悲剧。其事变过程之复杂微妙、人物关系之扑朔迷离、文本资料之若实若虚,至今尚有未得其真相者。湖南是变法维新的发祥地,巡抚陈宝箴所领导而由其子陈三立襄助筹划的湖南新政,可以说是清季改革的模范域区。正因为如此,政变后湖南新政以及义宁父子所受之打击格外沉重。1898年9月21日(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慈禧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通缉康、梁,杀“六君子”于京城菜市口。10月6日(农历八月二十一),发出惩处陈宝箴、陈三立父子的上谕:湖南巡抚陈宝箴,以封疆大吏滥保匪人,实属有负委任。陈宝箴着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伊子吏部主事陈三立,招引奸邪,着一并革职。  相似文献   

5.
很多杭州人也许不知道,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的陈三立安息地就在九溪牌坊山。据郑逸梅《艺林散记》记载,1936年,英国伦敦举行国际笔会,邀请中国代表参加。当时派了两位代表:一是胡适之,代表新文学,一是陈三立,代表旧文学。但当时陈三立已经84岁高龄,最终没有成行。作为中国旧文学的代表者,陈三立显然是无愧的,但与他代表的这个“旧”字相反,他其实是一个颇具创新思想的人。  相似文献   

6.
陈三立与谭嗣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三立与谭嗣同张求会(一)陈三立与谭嗣同、陶葆廉、吴保初,在清末以四公子见称于世(四公子之称,或以了惠康易陶葆廉),陈、谭二人声名尤著。四公子当中,陈三立与陶、吴、丁交谊颇厚,即使是戊戌政变之后,陈与他们的交往也并未因各自的荣辱浮沉而受到影响。而与谭...  相似文献   

7.
陈师曾先生名衡恪,别号槐堂,又号朽道人。1876年2月17日(光绪二年正月二十三日)生于官宦之家。师曾先生之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后官至兵部侍郎。其父陈三立,曾任史部主事,为清末著名诗人。  相似文献   

8.
戊戌政变前夜,谭嗣同夜访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讲述维新运动史的专著都不能不阐述它。关于夜访情况,袁世凯的《戊戌纪略》①和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都有较详细的记载。这两份资料,袁世凯的《纪略》写于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四日(1...  相似文献   

9.
<正>陈三立(1853—1937),近代诗人,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官吏部主事。维新变法时期,协助其父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革除时弊,兴办实业。戊戌政变之后,父子同被革职。光绪二十六年(1900),陈三立移居南京,未几丧父。虽然无心仕途,但陈三立仍心系天下,关心时事,热心实业。  相似文献   

10.
刘经富 《文献》2007,(3):188-190
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老人,江西义宁州(今江西修水县)人.他于同治十年辛未(1871)19岁中秀才后,于同治十二年癸酉、光绪元年乙亥(1875)、光绪五年己卯、光绪八年壬午参加过四次乡试,光绪八年中式21名举人.  相似文献   

11.
郑孝胥与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本为樽酒论文的知交,从1894年至1929年,两人的交往极为频繁。《郑孝胥日记》(以下简称《日记》)中关于陈三立的记述共有230余处之多。其中有40余处直接或间接涉及陈三立的家人,包括陈三立的父亲陈宝箴;长子陈衡恪(字师曾),次子陈隆恪(字彦和),三子陈寅恪(字彦恭,未用)①,四子陈方恪(字彦通),五子陈登恪(字彦上,未用);长女陈康晦,婿张宗义;三女陈安醴,婿薛琛锡;长孙陈封可;侄儿陈覃恪。虽然《日记》中记述朋辈知交家庭成员的为数不少,如周玉山家族,陈曾寿父子昆仲,徐志摩父子,龙榆…  相似文献   

12.
1908年11月14日傍晚到15日下午,24小时之内,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大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发生更替。慈禧太后在病逝前,先授光绪皇帝的弟弟载沣为摄政王,命其将3岁儿子溥仪送入宫内;后又立溥仪为嗣皇帝,命摄政王载沣监国,掌管国家军政大事。光绪的亲弟弟成为大清帝国实际最高统治者,这对袁世凯是一个致命的威胁。载沣一直对袁世凯在维新期间出卖光绪帝怀恨于心,再加上袁权倾朝野,成为满洲  相似文献   

13.
<正>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寇常常到一位居住在北平的病中老者家中“拜访”,威迫利诱老人出来担任伪职。老人坚决拒绝,并让仆人挥起扫帚将日本人赶跑,从此闭门谢客。日寇于是派人监视老人的家,不准老人离家半步。9月,老人终因痛恨日寇而悲愤过度,开始绝食绝水并拒不服药。9月13日,老人带着对日寇的愤怒走完了88岁的一生。这位老人,就是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父亲、晚清大诗人——陈三立。  相似文献   

14.
陈寅恪佚文《吾家与丰润之关系》试考张求会“吾家与丰润之关系”是陈寅恪最后一部著作《寒柳堂记梦未定稿》的第四章。《寒柳堂记梦未定稿》完成于1965至1966年,1969年陈寅恪去世,此后文稿一直未能面世,直到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陈寅恪文集》...  相似文献   

15.
袁世凯幕府晚清四大幕府之一。他的幕府无论是在袁世凯小站练兵,还是他巡抚山东,到后来担任直隶总督,编练新军,举行新政以及参与立宪等等。同时,袁世凯幕府对北洋集团的建立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孔祥吉先生在《张之洞与清末立宪别论》一文中提出,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张之洞在光绪三十三年被慈禧召见时曾主张立即实行立宪政治,并认为张是敦促慈禧推行立宪政治的重要人物。这一论断值得商榷。从张之洞平生为人处世的哲学来看,他一向圆滑佞巧,不太可能与慈禧大唱反调。因此,该文的史料来源《八月初七日张之洞入京奏对大略》一文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从张之洞对立宪的一贯表现来看,他始终持一种消极保守的态度,不太可能发生突变。孔先生认为张之洞对开设议院持积极态度的另一重要证据,是光绪三十四年奕劻向慈禧呈递的一条密折,然而细察该密折的内容,张之洞并未主张速开议院。  相似文献   

17.
梁任公与国立京师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任公名启超,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卒于民国十八年(1929),广东新会人.光绪十五年(1889)举乡试.与其师康有为同是"戊戌变法"的主将,并称为"康梁"."公车上书"后,先后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及<西政丛书>.又主讲长沙时务学堂,鼓吹和推进维新变法.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人京,参与"百日维新"运动.失败后,逃亡日本.持立宪保皇立场.1911年武昌首义后,初拥护袁世凯.袁欲南面称帝野心暴露后,梁启超又策动其得意门生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出任段祺瑞政府财政总长.文学上主张文体改良和诗界、小说界革命."五四"运动后反对"打倒孔家店"口号.  相似文献   

18.
黄毅 《广西文史》2000,(1):40-42
陈树勋,字孔言,号竹铭,广西岑溪县人,1874年生。陈树勋自幼聪颖勤学,14岁即考中秀才;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参加乡试,以第二名中举。之后,在光绪癸卯科中进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三十二年,晋升翰林院编修。在这一年里,他还被派出国赴日本考察。宣统二年(1910年),清廷筹备立宪,选他为广西咨议局长。民国以后,他先后任广西民政司司长、广西内务司司长。  相似文献   

19.
袁世凯、张之洞合奏的《请递减科举中额专注学校折》,是研究这俩位清末重臣大员教育思想主张的一份重要史料。近阅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整理出版的《袁世凯奏议》,发觉书中按于该折的入奏日期与奉朱批的日期前后矛盾,令人起疑。朱批奉于光绪二十九年二月十六日,即公历1903年3月14日,然所按的入奏日期却是光绪二十九年三月十  相似文献   

20.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经山东巡抚袁世凯奏请,山东获准铸造铜元。获准之时,袁世凯已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任山东巡抚周馥主持铸造事宜。1902年下半年正式开铸。时周馥的儿子周学熙任北洋银元局总办,故是时山东铸造铜元的币模由北洋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