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鸦片战争以后逐渐形成的租界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际被列强加以合法化和制度化,使之不断的恶性发展。清政府在爱国官绅的呼号推动下,主权意识得到不断增强,于甲午之后拟在"条约口岸"内开设约开通商场抵制外国人开辟专管租界。本文将围绕苏州约开通商场的谈判经过对清政府以约开通商场抵制租界的活动做一全面的考察,希望能够加深对清政府抵制租界活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以后逐渐形成的租界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际被列强加以合法化和制度化,使之不断的恶性发展。清政府在爱国官绅的呼号推动下,主权意识得到不断增强,于甲午之后拟在“条约口岸”内开设约开通商场抵制外国人开辟专管租界。本文将围绕苏州约开通商场的谈判经过对清政府以约开通商场抵制租界的活动做一全面的考察,希望能够加深对清政府抵制租界活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北京政府为开征租界内华人印花税,与西方列强进行了长时间交涉,有抗争、亦有妥协,最终于1919年年底达成了《租界内华人实行贴用印花办法》,并拟于1920年1月1日起施行。但是,有令难行,北京政府拟于租界华商中开征印花税之举遭到了强烈抵制,租界华商在上海总商会和马路商界联合会的组织下,以负担过重、"华洋不能一律"为理据,拒贴印花税票,并借助工部局的力量,达到了抵制印花税的目的。在北京政府、西方列强与租界华商的三方博弈中,西方列强是真正的赢家,北京政府和租界华商都是弱者,租界华商只有借助西方列强的力量才得以拒绝印花税,得不到西方列强支持的北京政府没有达到开征印花税的目的,其权威再次受到挑战,工部局则成功地维护了其对租界的管治权。  相似文献   

4.
日本自图谋对华侵略后,对中国经济重心所在的沪苏杭地区一直抱有野心。甲午战争后,其有机可乘,对上海江河海航运咽喉之地吴淞的觊觎,在苏州、杭州设立日租界和染指江南内河航运经营等,都是其侵略图谋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5.
天津比租界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唯一一个完全通过谈判收回的租界。该租界设立后,比利时政府并未着意建设,而是将其经营权让与私人公司。1927年比方在中比修约谈判过程中承诺交还该租界,随后的交还谈判却由于比方在"私产"问题上做文章及北京政府的垮台而中辍。南京国民政府与比利时签订平等新约后,中比重开谈判,双方在比租界专管公司资产性质、租界市政债务等方面僵持不下,其间比商天津电车电灯公司工潮的爆发打断了谈判进程。而后,比方在英国的影响下提出以向中方出售地亩的方式偿还市债的方案,最终南京国民政府妥协让步,双方订约。中国收回比租界的交涉过程既反映出比租界特殊的治理模式所引发的连带问题,亦凸显收回租界谈判中诸如私产性质、市债处置及列强在修约问题上互为援引等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四明公所案是19世纪末发生在上海的一件大事,它直接导致上海法租界的扩大。从其产生背景、经过和结果来看,第二次四明公所案并非近代化市政建设与落后的国民意识和风俗习惯之间的矛盾,而是当时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势力范围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交涉过程中,清政府利用"地方外交"和"以夷制夷"策略,虽然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为中央政府减压的目的,抵制了法方的一些侵略要求,使得法国政府最终放弃浦东和南向的扩界图谋,但"地方外交"和"以夷制夷"策略的作用是有限的,不但无法实现清政府的愿望,反而使清政府的外交显得进退失据,最后落得被夷协谋、得不偿失的结局。英、法等列强在瓜分中国势力范围过程中虽然存在利益矛盾和冲突,但他们最终都会以牺牲中国的利益达成妥协。  相似文献   

7.
上海开埠以前.苏州河上没有人行用的桥梁.人车过河都靠小船运送.称之为“摆渡”。1845年11月英国以英商居留上海为由在苏州河南岸设立租界后.美国接着于1848年在苏州河北岸的虹口建立租界。两租界间的往来随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而逐渐频繁,交通变得非常不方便。  相似文献   

8.
汉口的日租界,是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淫威,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又于1898年7月16日签订了《汉口日本专管租界条款》而形成的。划定“汉口镇德国租界北首起,量得东界沿长江100丈,南界紧靠德国租界,东抵江滨,西至铁道地界为止”,面积为247.5亩。另有两条特别规定:1、所有外国租界将来设有开拓设施事宜,如有优处,日本当一体均沾;2、此次所订日本租界,以界址过于窄狭,将来商户盈满,则临时酌妥情形,仍在丹水池迤下之地,由日本领事官随时与江汉关监督商酌,购买妥宜地基,以便尔后设立工厂。  相似文献   

9.
自19世纪60年代起,诸列强英、俄、法、德、日等国,先后在汉口开辟租界,成立国中之国。蕞尔欧洲小国比利时亦欲步其后尘,向清政府提出开辟租界的要求,终遭拒绝,但却发生一场“比利时租界纠纷”,其起因得从兴建卢汉铁路说起。  相似文献   

10.
民初江苏地方官厅及农商部为保护江南丝织业发展,一方面出台了丝区、茧区分设的政策,另一方面严格限制茧行的开设.20世纪20年代日本驻苏领事为振兴苏州日租界,决定于租界内开设茧行.苏州地方丝织业团体联合苏州总商会进行了严重抗议,苏州地方官厅、交涉公署、苏省政府以及北京的农商部、外交部等多个相关部门就苏州日租界开设茧行一事与日方进行了一系列、多层级的交涉.但因租界经商并不违背中外已经签订之条约,因而交涉最终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只得到了日本领事嗣后如再有添设茧行事,一定慎重考虑的承诺.苏州日租界茧行交涉也成为近代通商口岸贸易及对外交涉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1.
“国中之国”的租界形成于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是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产物,是外国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掠夺和殖民统治的大本营。日本在中国的租界虽然开辟较迟,位置偏僻,但是随着租界区域的扩张,汉口日租界成为日本侵入中国内地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12.
陆昆 《民国档案》2022,(1):124-132
卢沟桥事变后,上海局势日益紧张,8月9日"虹桥事件"的发生更使得形势急转直下。英美两国为阻止上海爆发战争,积极展开外交活动,强调中日均对上海和平负有责任并敦促双方撤军,但未能成功。上海战事于13日爆发后,英美对中国空军轰炸租界提出抗议,但中国方面强调其为抵御外侮,有权进入包括租界在内的全部中国领土作战。面对中国方面捍卫主权的决心,英国意识到日本对上海战事负有主要责任,开始将交涉的重心转向日本方面,并提出了由在沪外国军队保护日本侨民的方案,以换取日本同意从上海撤军。但日本已决心借上海战事扩大对华战争,对此反应冷淡,国内孤立主义情绪强烈的美国亦始终未改变中立态度,并未与英国合作,这一方案最终胎死腹中,上海战事也发展为大规模战争。  相似文献   

13.
当1861年(清咸丰十年)汉口辟为通商口岸后,列强依恃坚船利炮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强开国门,纷纷来汉设租界,办洋行,开工厂矿山,肆意侵犯我国主权和掠夺内地资源。随着租界的设立和其经济、文化活动的加强,各国驻汉领事馆、洋行也应运而生。据市档案馆馆藏资料记载,在晚清和民国时期,先后在汉口设立领馆的有:英、美、俄。法、德、日本、意大利、丹麦……等20多个国家。 英、俄领事馆 在汉口正式成立总领事馆的是英国。1861年英国在汉口勘定租界界址,正式签订租约,确定在汉口开埠通商“,同时正式建立总领事馆,馆址位于…  相似文献   

14.
摄政王载沣驱袁事件,既是清廷内部的一场权力斗争,同时也夹杂着复杂的国际因素,与当时中美日三国外交存在十分微妙的关系,尤其与袁世凯的联美制日外交的失败直接有关。在这场政治权力斗争中,载沣之所以没有处死袁世凯,固然由于载沣本人性格优柔寡断、缺乏政治斗争经验,以及慑于袁世凯的北洋势力,但同时与列强尤其是美国的强力干预有着密切关系。而就几个主要列强来说,它们对载沣驱袁的态度和反应并不一致。其中,因为袁世凯的联美制日外交妨碍了日本对中国东三省的侵略,日本方面对袁世凯遭罢黜实际上持欢迎和支持态度,极不愿意看到袁氏复出;而美国政府由于担心清末新政改革政策发生逆转,同时也为了抵制日本对清政府的控制及与日本争夺中国东三省的控制权,坚决反对载沣罢黜袁世凯,从一开始就期待袁氏尽快复出。在载沣驱袁权力斗争的历史背后,同时也浮现出日、美两国较量的影子。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爆发,西方列强为保护租界、铁路等,纷纷向京津地区增兵。革命后的1913和1914年,西方列强渐次撤退辛亥年所增派的军队。京津地区俄国首先提议撤兵,其他列强先是反对,后来在一战影响、各国的不断较量下,列强逐渐同意撤退驻华军队。中国局势渐趋稳定和中华民国外交部的交涉是各国撤兵的推动力,但在撤与不撤之间,西方各国自身的利益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水电煤:近代上海公用事业演进及华洋不同心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邢建榕 《史学月刊》2004,(4):95-103
上海开埠后,租界当局和外侨在英法租界创建水电煤等近代公用事业,对此上海人有过惧怕、抵制,但更多的是刺激、羡慕,并最终走向认同。华界七绅向两方先进物质文明学习,努力变被动近代化为主动近代化,在华界自办照明和供水系统等公用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租界当局和外商水电煤公司将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进程完全置于他们的操纵之下,并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权,从而达到扩张政治影响、扩展租界势力范围、分享巨大的经济利益的目的,但客观上也促进了上海照明和供水系统的建设,极大提高了上海城市近代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要闻     
《文史春秋》2002,(2):6-6
(1902年2月)1日清政府下令选择八旗子弟遣赴各国留学。1日美国务卿海约翰分别向中、俄抗议俄国独占满州经济权利。1日中国:朝廷颁布法令,废除满汉不许通婚的禁令。2日清政府命沿江沿海督抚仿照闽粤江苏各省铸造铜元。2日张之洞电军机处外务部,勿许俄国专东三省矿务工商等利,并请与英日美磋商办法。3日吕海寰奏报荷属南洋各处虐待华侨情形,请添派领事保护。6日清政府与比利时签订《中比天津租地专约》。6日中比签订《天津永代租地协定》,划定天津比租界。8日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刊《新民丛报》半月刊。9日巴黎:多伊思医生成功地为来自…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厦门被逼开放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两方列强蜂拥而至,竞相争夺鼓浪屿为租地。他们在鼓浪屿设立领事馆。并于1903年5月把鼓浪屿变为“公共租界”。从此时开始至1945年中国政府收回鼓浪屿,整整42年,鼓浪屿都处在工部局为代表的西方列强的统治之下,形成了鼓浪屿特有的租界政治、经济与文化教育。这一期间,鼓浪屿的华侨华人社刚组织,议政参政,对提高华人在租界中的地位,争得并维护华人应有的权益,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一裕苏官银钱局成立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西方列强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经济上对中国逐步渗透,先后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体开始逐步解体,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素有"天堂"之称的苏州,是清代江苏省会所在地,清政府的江苏巡抚也设于苏州。苏州市各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陆交通便利,金融业也较为发达,在这样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20.
1858年汉口开埠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以此为据点,加强了对武汉、湖北乃至长江中游地区的侵略。1889年张之洞督鄂后,德国通过军火贸易与湖北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由此向张之洞推荐了以时维礼为首的一批德籍工程师,使得德国的势力得以向湖北渗透。在大冶铁矿,德国通过本国工程师赖伦获得了在该矿侵略权益的先机,在汉阳铁厂则同英、比等国为谋取总监工职位展开竞争,在萍乡煤矿则通过贷款获得了主导地位。甲午战后,张之洞的外交政策发生改变,主张向日本学习。适逢日本创立官营八幡制铁所,为满足铁矿石的供应,日本先以煤铁互售同汉冶萍搭上关系,后陆续提供较其他列强相对优惠的贷款对汉冶萍进行经济渗透。尤其是1913年的1500万日元大借款,日本胁迫汉冶萍聘用日本的高等工程顾问和会计顾问,加强了对其政治控制。日本利用日英同盟等有利的国际条件,同英、德在汉冶萍厂矿展开竞争并逐渐将其排挤出去。日本还挫败了美国染指汉冶萍的图谋,多次阻挠北洋政府将汉冶萍收归国有的企图,并将中日合办逐渐发展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缺乏外部列强制衡和内部国家支持的条件下,日本逐渐取得了对汉冶萍的垄断地位,并使之成为八幡制铁所的附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