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梁芳苓 《南方文物》2004,(3):79-80,27
“龙凤呈样”的图案刍形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出现,至今仍在普遍使用,具有十分旺盛的生命力,其外在形式和实际内涵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饱受中国传统伦理浸润。形成了独特的嬗变发展轨迹。透过“龙凤呈样”吉祥图案所揭示的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演变及其发展规律,探讨中国崇尚伦理对吉祥图案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杜丽 《丝绸之路》2010,(20):66-67
吉祥图案蕴涵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将吉祥图案的表现手法和象征性语言运用于现代包装设计中,可创作出优秀的包装设计作品.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包装设计中,使民族文化精神与世界设计语言相贯通,必定会使中国传统艺术在设计门类中得以延伸和发展.同时,也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作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蕴含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与艺术精神。本文通过对如意纹这一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概念和多种起源说进行了解,分析了如意纹的造型种类及其文化内涵。通过学习与分析,了解传统如意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崔欣 《丝绸之路》2011,(13):66-69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吉祥”可谓人们熟知且十分喜爱的字眼,它往往喻示着人们良好的祈求、美好的憧憬和善良的祝福。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幸福。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吉祥为主体的词句、对联等尤为丰富。但是最为突出的还是各种图形、标志的吉祥图案。 吉祥图案作为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种文艺表现形式,与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部落图腾以及当时一些器皿上的装饰性图案。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一些装饰性的图形逐步完善,构成具有某种寓意的标志或象征。产生相应固定的表现形式,这便出现了吉祥图案。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最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文化实质,是一种以美的饰纹和造型来营造吉兆环境,攘除各种民间禁忌,并以此寄托祈福求吉的心愿和对生活的追求,也包括自然观念、宗教观念生活道德观念的表达和体现。  相似文献   

6.
龙凤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图腾,在龙凤身上集聚着中华文化的精神。龙腾凤翥,演化出中华文化的大千世界。在这个东方国度里,龙凤的传统,不仅和地理密不可分,更是一种文化遗产的传承。“于斯为盛,惟楚有才”。今日的湖南大地,也有一龙一凤完美结合,不但是中国人文地理中龙凤文化的一个代表,也在演绎着珍视自然精华、发扬传统文化、增进社会发展的新传奇。  相似文献   

7.
朱宇聪 《神州》2013,(11):225
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形成了一种"君子"的人格模式。梨花大鼓作为中国传统曲艺艺术,在整个社会"君子人格"的模式影响下,其艺术中也渲染着"君子"之气。同时,它也是乐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的艺术性质决定了它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渲染社会伦理意识、促成个人的道德完善和整个社会的大治大化。本文便从"君子人格"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角度切入,展现梨花大鼓在艺术内容方面具有的明显倾向性。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有其独特的自身条件,那就是宗族血缘社会形态的连续性。这一特殊社会形态连续而稳定的存在,产生了对家族伦理价值和政治伦理价值的恒久需求。在这个基础上,儒家建立的道德体系,成为中华文明传统价值观念的主体。宗族血缘社会和传统价值观念,也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体之两面,共同促成了一种"连续性"形态的文明。而肇端于西周的宗法制度,不仅奠定了宗族血缘社会的基础,而且派生了传统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对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的形成具有根源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敦煌传统吉祥图案卢秀文敦煌传统吉祥图案,风格飘逸,绚丽夺目,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吉祥,是吉庆祥瑞之意,表示政治清明,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福禄喜庆。吉祥图案,以它特有的装饰风格在敦煌图案中广泛流行,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无论是...  相似文献   

10.
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以后,中国的绝大多数思想家都把甄选并提拔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好政治的目标。所以尚贤政治就构成传统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成为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基本特征,显示出中国传统政治从一开始就与道德连在一起,与现代政治伦理所涉及的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等构成了某种独特的关联性。当下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中国传统贤能政治文化作出全面客观的研判,尤其是如何对接现代政治伦理,使其焕发现代价值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早期史学传统具有独特的风格,不仅务求真实记录,而且运用褒扬和贬抑等书法义例评判历史,其依据则是"中道"观念。"中道"观念是上古圣王为政理民的智慧结晶,其传承与发展与中国早期史学传统的品格关联密切,影响后世很大。  相似文献   

12.
南粤地区传统建筑如陈家祠、余荫山房、宝墨园等有诸多蝙蝠装饰图案。这些图案是中国传统"福"文化的表现。因中华文化中蝙蝠与"遍福"、"遍富"谐音,至晋代以来,逐步被人们视为幸福吉祥的象征,寓意"福"、"富",经过历代的演变,明清时达到极点,蝙蝠被人们充分美化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作为装饰图案出现在各种建筑物、文物等上,形成了浓烈的蝙蝠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唐永喜 《神州民俗》2009,(11):36-38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淀中,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其精彩纷呈的艺术形式下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思想和情感,最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  相似文献   

14.
王单  余家锐 《神州》2012,(20):204-205
服饰是人类日常生活必备物品,具有保暖和遮羞的实用功能,也有着符号象征功能。传统民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识别特征,也带有浓烈了民族宗教、伦理、信仰、历史等文化内涵,苗族服饰便被誉为"穿上身上的史书"。然当传统手工遭遇现代化机械生产后,传统服饰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印迹也开始陌生化。在此特以文山苗族服饰的演变折射中国传统服饰演化的根本因由,提出日常生活与节日对传统民族服饰的发展和传承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台湾学者韦政通以其独特的学思历程,对儒家伦理的现代转化问题做了有益的探索。他认为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社会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将传统价值观念与新的价值之间进行融合,以便使人们既能在心理上找到归属感,又能使新的价值指南在渐变中达到价值更新的目的。他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探讨儒家伦理的现代转化问题,在走向重建新传统之路的构想中不是将传统完全抛弃,而是侧重用问题意识去思考传统儒学中的一些缺陷,再运用现代的多元化手段加以探索,努力要求自己做到"批判地继承和创造性的发展",探索一条可以与科学、民主相结合的伦理新路子,以适应逐步走向工业化和自由民主化的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最终实现儒家伦理的现代转化。韦政通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期主要是在上个世纪,其主要讨论的内容也是在工业社会下的伦理问题,不能揽扩信息时代下的伦理问题,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下出现的伦理问题,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去思考。  相似文献   

16.
黄侃 《神州》2013,(6):227-227
吉祥图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我国历史传统中不断得到发展,它与人们的文化背景以及生活、习俗关系十分密切。本文对吉祥纹样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论述,并进一步阐述了传统图案的人文精神和深刻内涵。提出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吉祥装饰图案如何融入到环境艺术、视觉传达、服装设计等现代设计中,积极发扬光大中华传统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17.
赵微 《黑龙江史志》2013,(23):339-340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念。它不仅有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主体的深邃的理论根基,更有着厚重的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鲜明特色。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时代背景下,不断深入挖掘以人为本科学理念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渊源,对于建构"后西方话语"时代的中国政治话语体系,进而在形成世界新秩序进程中发挥中国独特作用具有极其重大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戚忠娇  包虹 《神州》2013,(3):26-26
在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对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孝"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不断发展的今天,"孝"被作为当代家庭的道德规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美德,也是维系人们正常生活的纽带。事实上,大多数子女在生活中仍然坚持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孝顺老人,是建立良好、和谐的家庭关系的重要保障。因此,在现在,大力弘扬传统孝道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荀子伦理-政治思想的-贯之道是"分"的思想."分"的要义是如其分而治理.普遍的"区分"或"分"的方法论,是荀子思想中非常具有启发性的重要方面.分治的理念体现了荀子对伦理-政治融合关系的思考,其关键在于由人而政,关注人的自我完善,强调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荀子学说彰显了正名与尚学等儒家传统的主旨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20.
龙凤形象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民的龙凤观,在不同时代、不同条件下也有很大差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龙凤这两种“生物”从萌生到定型,在形象上可分为四个阶段。它们的精神品格一直影响着人们,它们的形象也包含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