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白点子河图洛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后期方士、儒生妄行编造河水上出现神马背上有八卦,称河图;洛水上出现神龟背上有九畴文字,称洛书。东汉、东晋儒生以河图洛书附会九宫图,进而妄以九宫数改造河图卦画、洛书文字,使之皆成为数字。大抵至宋代已全部完成这种改造。宋儒又把这些数字改为黑白点子,各以其数字之数定其点子数,即一为一点,逐字类推,以迄九为九点。并以小圆圈作白点为阳点子,代表天数;小黑点为阴点子,代表地数。即以各如其数之点子以绘八卦之各卦、九畴之各畴,亦即以《易.辞》之“天一地二……天九地十”为河图数,以九宫数为洛书数。创之者为五代入宋的道士陈,有传其数学的穆一派,传其象学的种放一派,别有关郎邹雍以十为河图九为洛书,刘牧以九为河图十为洛书两派。诸派递传造成宋代“图书之学”的怪诞。宋以后道士、儒生继续花样翻新,但已成强弩之末,无可谈了。  相似文献   

2.
谢耀亭 《文博》2012,(1):89-93
“五”字构造可分二个体系:一为积画义之五,一为相交义之五。二者分别体现着不同的造字思想,前者基于“取象于物”的具象思维而创,后者建立在抽象的宇宙观下而造。“五”数的神秘化,与体现宇宙观的相交义之五有极为密切之关系。先民在对时空的逐步认识上,对体现着宇宙观的“五”逐渐崇拜起来,导致五数走向神秘化。反映在文字上,则为相交义的五取代了积画义的五。在宇宙观与五数崇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影响中国文化至深的五行思想。五行思想的兴盛使“五”更加神秘化,几乎在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一种无意识的崇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正关公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伴随着武圣崇拜,历经漫长的发展演变而形成。一千多年来,"关圣崇拜"与"关公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越来越广泛,影响了东亚、东南亚数个国家的民间信仰体系,同时也是海外华人华侨最崇拜信奉的神圣之一,成为中华民族信仰体系中独一无二的特殊信仰和一种蔚为壮观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在江苏淮阴市,有这样一位奇人,一心痴迷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卓有成效地对河图、洛书之谜、西安半坡文字如何解读、黄帝是人还是神等千古文化谜团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剖析,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他就是淮阴市城南中学高级教师刘正英。 破解河图、洛书千年古谜 河图、洛书与八卦图是我们祖先在没有文字时代创造出来的,但直到宋代,一些研究《周易》的著作中才出现有关图式,没人能证明它们在上古时代是否存在,真实用途是什么。数千年来,虽然研究者众多,可是都解不开,随着岁月的流逝,河图、洛书与八卦图便成了千古之谜了。 1…  相似文献   

5.
锡伯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但她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锡伯族的宗教信仰比较杂,没有本民族的宗教体系。早先崇拜自然神,后又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但最崇拜的还是“喜利妈妈”和“海尔堪”。  相似文献   

6.
甘南生殖崇拜的遗存王一清研究一个地区的古老文化,若不对流传在这个地区的生殖崇拜现象作一番探索,那无疑是个很大的缺憾。这是因为,“生殖崇拜(包括性器官崇拜)是一切崇拜中的最根本崇拜,由此产生的崇拜文化,是所有艺术的根源与基础”。用圣保罗的话说,“这是一...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观世音是一位家喻拂晓的大慈大悲的女菩萨。而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观音菩萨却是一位男神。其性别的演化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代性文化方面的价值取向:中国古代对“处女”的崇拜,中国古代对“生殖”的崇拜以及男女在婚姻方面不平等。  相似文献   

8.
古代文字崇拜及其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存的有关中国古代文字的神话材料甚少,也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注意。但是,文字崇拜是中国古代拜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认真清理和总结。中国古代的文字崇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文字崇拜,表现出“文字神来”思想;后期文字崇拜,表现出“文字圣创神助”思想。一中国前期的文字崇拜,大约产生于夏末商初,即在文字实际产生以后不久,便出现了崇拜文字的神话。但是,见于记载的文字崇拜神话始见于西汉。《淮南子.本经训》载:文字产生以后,“天雨粟,鬼夜哭”①,反映了原始先民最早对文字的认识。由于“天雨粟,鬼夜…  相似文献   

9.
《旅游》2006,(1):25-25
《旅游》杂志改版两年,确立了以国内选题为主打、兼顾国外选题的采编结合的风格,以每期一个大选题的形式,将一省、一市或某一 地区作为选题的采访范围,如“大东北”、山东,“一半圣人一半海”、“安徽桃花源”、“秘境广西”、“中原文化之旅”、“告诉你一个不熟悉 的北京”等,但我们并不拘于地域界限,以某一线索为概念贯穿的选题也可独立成篇,如“菩提树下的国度”、“中国红色之旅”等。 在我们最新的一次读者调查中,我们欣喜和欣慰地发现,越来越多的读者已经喜欢和肯定我们这种选题方式,尤其是国内选题。在许  相似文献   

10.
《旅游》2006,(3):25-25
《旅游》杂志改版两年,确立了以国内选题为主打、兼顾国外选题的采编结合的风格,以每期一个大选题的形式,将一省、一市或某一地区作为选题的采访范围,如“大东北”、山东,“一半圣人一半海”、“安徽桃花源”、“秘境广西”、“中原文化之旅”、“告诉你一个不熟悉的北京”等,但我们并不拘于地域界限,以某一线索为概念贯穿的选题也可独立成篇,如“菩提树下的国度”、“中国红色之旅”等。  相似文献   

11.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潜”,这是中国文化的最大特色也是中目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围人的精神纽带,是中斟人的向心力、凝聚力的体现,是中国数千年文化的最重要的传承载体,足中国人最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2.
失落的家门     
马赛屏 《中华遗产》2012,(3):160-160
如火如荼地做着“门”的选题时,竟遭到一位朋友的质疑。她笑说,看你天天讲的这些门文化,好像从未出现在生活中。然后她说了这么件事:有一次她赶着回家,一口气跑了几层楼后,来到门前,一敲门,结果,一张陌生的脸探出来,迷茫地看着她。她说,这些门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稍不留神就会走错。其实在最初讨论选题时,我和同事也说过类似的话。  相似文献   

13.
舍利崇拜与遗骨崇拜密切相关,它们影响到纳骨习俗。本文以“佛舍利”为中心,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考证了印度、中国及日本“佛舍利”崇拜的演变传播过程,进而阐明了日本“遗骨崇拜”及“佛舍利”信仰的关系,并阐释其背后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4.
源于原始崇拜心理的祭祀活动在中国古代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它体现着宗教、伦理与政治三位一体的基本精神,而它的深层文化内蕴则是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孕育出了中华民族无可比拟的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5.
端午龙舟竞渡习俗中龙舟与竞渡本是两分的,但两者均植根于中国农耕文明的文化土壤,它们具有同一的时间意识与信仰理念。龙舟竞渡中“龙”的产生与上古先民对“苍龙七宿”星象的崇拜有关,其符号象征、价值蕴意、时空定位等都与“苍龙七宿”星象崇拜有着直接的联系;而龙舟与竞渡的真正结合时期应在初唐与中唐之间,是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过程。龙舟竞渡中隐含着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核心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古代数字的崇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殷周时期,以殷商民族为代表的东方部族崇拜偶数,以周民族为代表的西部黄土高原的民族崇拜奇数。这种对数字的崇拜意识表现在祭祀、墓葬、建筑、用鼎制度等各个方面。春秋以后,东、西方民族的数字崇拜意识逐渐统一,用奇数、偶数象征天地阴阳之数,在使用中将它们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华夏民族思维的哲理性、正确性、完善性和认识上的成熟。  相似文献   

17.
《旅游》1997,(3)
北普陀影视城的「朝圣游」旅游观光是北普陀影视城奉献给游客的一项主要服务项目。除一日游之外,这里还开设了“四季主题游”和“京南金三角二日游”、“朝圣游”等活动。下面重点介绍“朝圣游”。朝圣游观音菩萨在中国百姓心目中是善与美的化身。崇拜观音是东方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张佩国  黄小莉 《民俗研究》2024,(2):99-110+159
北宋时期“神舟”远航高丽的盛况两度出现,这不仅在宋廷企图恢复朝贡秩序的实践中展现了明州高超的造船技术,也使得明州地区的海神崇拜走向“标准化”。“神舟”出使归来后,明州的船舶生产、神明崇拜在技术与制度的语境中保持关联、互动。国家通过持续褒封神明的方式将地方信仰文化纳入国家体系,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社会稳定性;在新的技术情境中,明州地方以神明崇拜为媒介贴近国家正统,由此形成的不同于官方崇奉秩序的地方神明崇拜展现了独特的社会文化情景。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九台市境内的满族尼玛察氏,汉译为杨氏,先祖系渤海国东海窝集部野人女真。杨氏家族的祭祖习俗,仅据其家谱、神谕记载,自始祖代书至今已有330年的历史。该家族祭俗中的“野神祭”(又称“野祭”、“大神祭”),作为满族传统文化中最稳定的要素,承载着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蕴含着道德观念、原始思维、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内涵,具有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的重要价值。尤其是保留了诸多动物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大神祭”仪式中的萨满文化内容,倍受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已成为世界性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0.
崧泽文化“葫芦形神人”探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崧泽文化的“葫芦形神人”陶器蕴寓着多重神格意义,参照民俗学资料并结合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我们可视其为“生育女神”、“光明之神”、“夏神”和“丰收之神”等诸神形象,它反映了中国早期农业社会对祖先的崇拜、风调雨顺的祈求以及对丰收的强烈向往,虽文化内涵丰繁,但皆契合并统一于农业定居生活所产生的观念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