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提高技能,变"泛泛而谈"为"重点突出"1.掌握基本笔画,体会细微变化。汉字是由基本笔画组成的,要把汉字写好,首先要把基本笔画写规范,写美观。教学时,我们可以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法化难为易,帮助低年级学生掌握笔画的基本形态。如"点"像水滴、"撇"像弯刀、"捺"像扫帚等等。同一个笔画,在不同的汉字中也会有所变化,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课的"烂",三个撇的形态、长短就各不相同,有短撇,有竖撇,有斜撇,书  相似文献   

2.
正一、提高技能,变"泛泛而谈"为"重点突出"1.掌握基本笔画,体会细微变化。汉字是由基本笔画组成的,要把汉字写好,首先要把基本笔画写规范,写美观。教学时,我们可以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法化难为易,帮助低年级学生掌握笔画的基本形态。如"点"像水滴、"撇"像弯刀、"捺"像扫帚等等。同一个笔画,在不同的汉字中也会有所变化,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课的"烂",三个撇的形态、长短就各不相同,有短撇,有竖撇,有斜撇,书写时就要注意比较。难写的基本笔画,可以采用比较法"找不同",也可以采用古人提倡的"扶手润字法",手把手地教。2.牢记汉字笔顺,达到规范书写。按笔顺书写汉字是规范书写的首要条件,是理解汉字文化的一种方法,也是汉字  相似文献   

3.
新见"襄阴"圜钱与"(衣)金"尖足空首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襄阴"圜钱 几年前见到一枚战国圜钱,钱径26、孔径10mm,重6.2克(图1).因其上文字比较特别,当时仅一见,曾旋读为"襄二甾",判定为战国晚期赵国圜钱.①近期见到两枚与几年前见到的那一枚大小、铭文基本相同的圜钱,一枚重3.5克(图2),一枚重4.2克(图3,"襄"字下部笔画很浅),文字清晰可辨,当释读为"襄阴二".  相似文献   

4.
现今的中文文字处理软件中,都在"字体"中设置了"仿宋体"。仿宋体是20世纪初才出现的一种新字体,它是以宋版书中的瘦细体为基础而设计的,其特色是横竖笔画等粗,整体笔画略细,起笔处有斜势棱角,弯部有棱角分明的字肩,字形挺拔清秀,给人以悦目之感。当时有不少印刷厂都竞相刻制仿宋体活字来印书,并  相似文献   

5.
<正>宁夏博物馆藏有一方金代铜质印章,印文为"得胜寨印"(见图1、图2),是"文革"前从银川市金属回收公司征集的。印为正方形,边长5.3厘米,长方形扁柱钮,钮两侧刻有"大定四年""少府监造"字样,钮顶部刻有一个"上"字。印文为九叠篆书,清晰秀丽,布局合理。从印文书体而言。"得胜寨印"四字为"九叠篆",这是一种特别的篆书,又称上方大篆,自宋以来作为常用的"国朝官印"文体。其显著特点就是集中在笔画处,直观感觉是笔画折叠堆曲,均匀对称,布局呈正方形,填满印面。之所以称为"九叠",是因"九"是数之终,形容折叠之多,实际上,每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的繁简确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也有  相似文献   

6.
《文物》1984年第9期《"中书门下之印"小考》一文,将吉林市博物馆藏的这方印定为宋代官印。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唐、五代、宋、辽、金都有"中书门下"机构的设置。唐代官印较小,多鼻纽,印文多用小篆,此印显非唐物。与宋代官印对比,以下几点差别也较明显:一,宋印开始用九叠篆,但仍有唐代遗意,笔画浑厚自如;此印笔画平直,棱角分明,显得呆板。二,宋印多有背款,不仅刻铸印年月,还刻  相似文献   

7.
许莎莎 《环球人物》2013,(23):81-83
在蔚蓝而苍茫的混沌中,地平线上出现了一道光辉,那是生命与人类文明之光。一片星辰粲然升起,每颗星都是一个古老的笔画。零散的笔画悬浮碰撞,飘飞游荡,不断地变化……由甲骨文至篆书,由楷书到繁体再到简体字,笔画也不停地组合、分散、再组合,形成一个又一个形态各异的汉字。最后,这万千汉字复归为一个由笔画巧妙排列形成的圆。繁可化简、简可成繁,周而复始,九九归一,汉字的魅力尽在于此。  相似文献   

8.
孙迟 《文物》1987,(11)
现存昭陵碑林的孔颖达碑,螭首方趺,碑圭篆书阳文4行,行4字:"大唐故国子祭酒曲阜宪公孔公之碑铭"。前人称《孔祭酒碑》或《曲阜宪公碑》。于志宁撰文,正书,不著书者姓名。碑文35行,全行76字。石质坚细,刻工精良。碑因长期受风雨剥蚀和人为的破坏,残损磨泐特甚。今存可识者500余字,其中笔画完整清晰者120字;笔画可验者约630字,共约存1170字,另半数已经磨灭(图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宋拓为临川李氏本,已属希世之珍,据影印本知存  相似文献   

9.
李昕洋 《神州》2014,(5):89-89
汉字难学难记,运用笔画表意功能进行汉字教学,能理解汉字构形构意特点,提高汉字教学效率。本文从传统、流俗文字学以及汉字文化角度,通过具体案例论述了笔画表意教学法在汉字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10.
石鼓山周墓出土较多青铜器铭文,整理金文资料时观察到铭文形制有别,经过分析注意到其差别是因铸作工艺不同所致。直接刻于范上所铸铭文即一般所说之阳文,属于范刻工艺。而阴文则是刻于模芯翻范后再铸。但晚商及西周早期多在修范时会加工字形,就是在字划贴塑泥条致笔画加粗而轮廓清晰,往往有肥笔现象则属"芯塑"工艺,不加泥条修范的文字笔画僵硬,属于模刻工艺。三类工艺技术的运用,以范刻最早可至中商,且一直可见;芯塑流行于晚商到西周早期;模刻也见于晚商及西周早期但较少,西周中期以后至春秋一直流行。  相似文献   

11.
"大明成化年制"六个汉字是明代成化瓷器款识,该款识具有很高的汉字文化内涵,其组成款识的六个汉字笔法和字体结构特别,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笔者分析明代成化瓷器款识的笔画、笔顺、字体结构,并对比现代汉字"大明成化年制"六个汉字的特点,论述不同的差距,解析其中的奥秘。介绍明代成化瓷器款识笔法之迷,为研究明代成化瓷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根据文意和存留笔画,尝试对《岳麓书院藏秦简[伍]》中的一些残字进行辨识,以期进一步复原简册文本,疏通文义。先后讨论凡九字,即简57"頫"、简114"片"或"■(析)"、简174"诇"、简265"乏"(原释"之")、简267"吏"、简294"官"(原释"宫")、简300以及简165的"囚"(原均释"日")、简307"床"、简311"购"(原释"赎")。  相似文献   

13.
李零 《文物》2012,(5):68-73
上博楚简《容成氏》有段话,是讲上古盛世(图一、二):……於是(乎)不赏不罚,不型(刑)不杀,邦无飤人,道(路)无殇死者。上下贵贱,各得亓(其)殜(世)……简文"飤"字,左半是食旁,右半的笔画有点残,但很  相似文献   

14.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多种元八思巴字印章及印文资料,现择其中几种介绍如下,并对有关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一、官印和众县印铜质,橛纽,6厘米见方。印文为八思巴字篆体,朱文。印背有汉字款,右款蚀泐较重,从残存笔画及印文分析,应为"和众县印";左款为"中书礼部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汉字用大写数字的使用,本文利用吐鲁番出土的契约、账目类文书对"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萬"进行了逐个梳理。结果发现,合计时古人常常使用大写数字。为了防止篡改,契约和账目中也常常使用同音或近音的多笔画字来代替小写数字。个别大写数字出现较早,但并不普遍。而系统的大写数字是经过繁化和固定化两个过程,最终在唐武周以后形成定制,普遍使用,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6.
"葬"和"埋"     
本文主要对"葬"释源,并兼谈与"葬"有密切关系的"埋"字,同时附带介绍一些与丧葬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葬"是起源很早的字,很有可能在商周时代产生,"埋"是"薶"的俗字,"埋"的出现理应晚于"薶"字."埋(薶)"起先都是指埋物、埋牲,后来才有埋人之义.本文粗略地说明了"葬""埋"的起源、意义,同时附带介绍一些与丧葬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7.
首轮志书和第二轮志书的大多数都在封面(护封)上署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也有署"××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和"×××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编"有编辑之义,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而"编纂"也有编辑之义,但多指资料较多、篇幅较大的著作.从地方志编纂的复杂程序、繁多的劳动和浩大篇幅看,非一"编"字所能涵括,应标明"编纂"二字.再者,标"编"容易把地方志理解成编辑作品,即汇编作品,而地方志是科学资料性著述,为避免误解,也以标"编纂"为好.  相似文献   

18.
"杂家"与"杂家类"浅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有庆 《文献》2002,(3):233-241
"杂家"与"杂家类"属于古代图书分类中子部书的一个类别,今天就很多人看来,二者已浑如一体,没有什么区别.但如果从古代目录学史的角度看待它们,那么"杂家"与"杂家类"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搞清楚"杂家"与"杂家类"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研究和应用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都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编读往来     
《好家长》编辑部:近读贵刊2009年总第160期,多有教益。然而,偶触《目录》页,但见右下角《作文选读》编委会(按姓氏笔划)之排列则多有舛误,现指出如下:《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说明》第七条规定了笔画序的规则:"按汉字的笔画数排列,同笔画数的字以笔顺  相似文献   

20.
吕小满 《民俗研究》2007,(1):145-163
上个世纪40年代,闻一多先生《说鱼》1一文在考释"鱼"字的隐义时附带谈及"鹭",将鱼、鹭两者释为男女关系的两方,这应该是"鹭"与其他象征之错综复杂关系的一个方面.本文认为"鹭"的杂多象征关系中还有一个被以往学者已注意到但尚未展开的方面,即鹭与舞、鹭与鼓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