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有信 《攀登》2002,21(2):51-53
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争论由来已久,当前分歧依然存在。本分析了否认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也创造价值的观点与现实经济生活的严重冲突,论证了非物质生产领域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也是商品--无形商品,肯定了非物质生产领域中无形商品所耗费的抽象劳动也创造价值,旨在为全面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梁言顺 《百年潮》2001,(9):9-10
继十五届五中全会之后,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再次明确提出,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我认为,提出这个课题,是理论发展的需要,更是实践发展的需要。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是在以19世纪  相似文献   

3.
杨芳 《神州》2013,(12):181-181,211
批判地研究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具有重大意义。马克思着眼于劳动和劳动的异化,严格区分了对象化和异化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最终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异化劳动学说就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成果,是马克思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学说的基础上,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有关劳动的发展史,劳动不仅让人类脱离了动物的兽性,更支撑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代,各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原生的资源,更能增强一国经济实力的是劳动者的全面素质及伦理精神。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只要社会还没有围绕着劳动这个太阳旋转,它就绝不可能达到均衡"。因此,研究劳动伦理及其相关的价值排序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上海财经大学夏明月博士的《劳动伦理研  相似文献   

5.
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一个企业得以发展进步的首要条件,也是社会稳定和繁荣的保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解决影响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矛盾,要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必须要加强劳动法制建设,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朱颖 《神州》2012,(32):207-208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与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也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以及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价值创造为价值分配提供基础,决定价值分配的却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并存,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基本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7.
<正>劳动既是义务,也是权利。劳动创造了人类,缔造了文明,并开创着一个又一个崭新的时代。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提高劳动素养,让学生从小便认识到劳动的重要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务件下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必然引起劳动关系的深刻变化,使劳动关系矛盾运动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适应这些变化的要求,推动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这种新型劳动关系的建立,既有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关系,也有别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必须是相互尊重、和谐平稳、共谋发展、互利双赢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刘媛媛 《黑龙江史志》2013,(17):139-139
劳动价值论的萌芽产生于17世纪资本主义登上历史舞台之后,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开始,经过重农学派的发展,于亚当·斯密时正式确立,后又经过大卫·李嘉图等人的发展,形成了整个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者都难以克服其理论的缺陷,未能形成真正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而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建立了真正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本文将按照该理论的发展顺序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和对比。  相似文献   

10.
过渡时期劳动关系的国家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渡时期是新型企业劳动关系的形成时期。针对不同性质的企业,国家建立新型劳动关系的政策措施各具特色。根据改造社会的需要,政府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入手,把私营企业的劳动关系逐步改造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劳动关系,同时以劳动管理制度的改革为中心实现了国营企业劳动关系的转换。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国家调节劳资关系的政策措施是正确的,建立新型劳动管理制度的努力也有合理的成分,主要的失误在于对国营企业发生劳动纠纷的认识有偏差,在加强制度建设上有明显的疏漏。  相似文献   

11.
刘美萍 《攀登》2007,26(5):157-159
随着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进入后现代社会,后现代进入了人们研究的视野。后现代条件下非物质劳动超越了工业劳动,获得了话语霸权。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通过有意义关系的形成,不但生产商品还生产社会关系,在社会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多重价值的增殖,生活具有生产性,生产具有生活性。文章通过对非物质劳动的历史发展的考察,说明非物质劳动是劳动在现阶段的发展。物质劳动与非物质劳动的二分并不是对称性的内涵,非物质劳动对社会生产的新解释,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相似文献   

12.
郑怡然 《攀登》2007,26(2):149-152
商品交换的价值理论大多把商品交换看成等量劳动交换,是只有一个点的平衡。这其实是似是而非的认识。所谓“似是”是因为在初期简单劳动及其商品交换的严格限制条件下,双方都知道要生产所交换的商品需要的大致劳动量,等量劳动交换的实现比较容易;所谓“而非”,则是因为在发达复杂的商品交换中,交换者很难统一计量出对方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等量劳动交换原则事实上就不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商品交换的比较利益原则才是普遍适用的原则,等量劳动交换原则只是比较利益原则的一种特例。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的社会结构是劳动、资本、权力的三层结构。政治、经济、文化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内容。劳动是社会存在的唯一基础。而这个三层结构与古代的天地人三才之道具有很强的可比较性。三层结构和三才之道,具有很强的建构和概括能力。这比传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划分方法要更为清晰,有助于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4.
情绪劳动作为管理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现代企业管理者的关注、如何运用情绪劳动理论提高酒店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开发的课题、木文阐述了情绪劳动的概念及内涵,并进一步分析了酒店服务工作的情绪劳动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情绪劳动视角下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环境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虽然科学但是已变得非常狭义,用它无法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决定问题。我们需要在新情况下研究新问题,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作重新思考和认识,是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徐加明 《攀登》2000,23(2):96-98
理论的价值在于能够指导实践。本通过对传统经济理论与现实经济发展的矛盾分析,提出了应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科学技术的研究涉及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等多个层面。经济层面上,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既肯定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发展贡献,同时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政治层面上,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既严格界定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同时深究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功能的根源;社会层面上,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既从价值维度反思科学技术应用的伦理失范,同时从制度维度批判科学技术应用的目标错位。系统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启示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两个重要理论发现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在历史观方面,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如何正确理解唯物史观,它与唯心史观的分界线在哪里,至今仍是令人困惑的难题。马克思曾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即劳动。在科技革命到来之前,劳动同时也是人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恩格斯也曾明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在生态和经济的关系方面有着独到的理论洞见。"物质变换"的生态经济系统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也是生产方式绿色化的经济理论前提;生态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也是生产方式绿色化的根本经济理论依据;循环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具体理论形态,也是生产方式绿色化的主要理论模式。传统经济学判断具有片面性,政治经济学需要弥补传统经济学在这方面的缺陷。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应该是符合生态要求的经济学。  相似文献   

20.
崔节忠  张红梅 《神州》2013,(20):261-262
当前,在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中,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至关重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建立起和谐的劳动关系,维护好员工的经济权利、民主权利和发展权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才能更充分、更广泛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使企业充满创造力、团结力和凝聚力。在有关电力企业构建设和谐劳动关系方面,笔者就山东省郓城县供电公司的实践情况,做了如下的思考和建议。多年来,山东省郓城县供电公司在电力企业的建设中,挖掘人力资源潜力,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治企理念,从抓班子、抓制度、抓学习、抓活动人手,扎实工作,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形成了企业政通人和、员工爱岗敬业、劳动关系和谐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