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云 《黑龙江史志》2013,(21):89-90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中西方文化、经济、佛教艺术的集散地,在这里形成了敦煌石窟替我们保存了从魏晋到宋元一千多年的形象的艺术和文化史料,而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壁画,在这其中隋唐时期敦煌壁画才真真摆脱了西方的佛教艺术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从敦煌壁画的造型入手,分别研究壁画中的供养人画像、菩萨、飞天的造型手段及线造型的艺术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将隋唐时期敦煌壁画造型手段、特点及线造型的艺术形式应用到当代人物画当中。  相似文献   

2.
“范兴儒临摹敦煌壁画展”于8月25日在甘肃美术馆隆重开幕。此次展出敦煌壁画飞天、菩萨临品共计一百二十余件 ,规模之大 ,数量之多 ,均属国内少见。范兴儒先生 ,1941年8月出生于丝绸之路重镇张掖 ,自幼受佛教绘画艺术的熏陶而走上学习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道路。1958年9月 ,他考入常书鸿先生任院长的兰州艺术学院美术系(后并入西北师范大学)。在校学习期间 ,先后受业于常书鸿、韩天春、汪岳云诸先生 ,学习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工笔重彩 ,传统绘画功力深厚。二十多年来 ,他专心研究、整理、临摹敦煌飞天、菩萨 ,形成了自己独…  相似文献   

3.
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昙曜五窟,属北魏前五位帝王的功德窟。北魏统治者能聚集如此财力与智慧来营造这项巨制,是与其在北方兼并战争中所获得的人力、物力、财力分不开的,其中来自原后秦首都长安地区的工匠与佛教神祇人员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十六国后期的后秦长安是北方的政治与佛教中心,其佛教来自西域,主要继承发展着西域大乘佛教因素。在甘肃永靖炳灵寺169窟发现的大乘佛教题材的西秦国塑像与壁画,可看作是后秦长安影响的结果。昙曜五窟的开凿,主要继承着太武帝毁佛前的北魏佛教传统,包括来自后秦长安的佛教传统,可从昙曜五窟造像和大同新发现的北魏石椁板上的佛画与炳灵寺169窟西秦塑像、壁画的相似性了解到。这种相似性体现了北魏对后秦长安佛教的继承,从而影响到了昙曜五窟的造像内容与风格。  相似文献   

4.
本文详尽分析了吉林省集安长川一号大型高句丽封上壁画墓的壁画布局及内容,用佛教考古学的方法研究了它的文化内涵及年代,论证该墓年代约在公元400~430年之际,很可能是迁都平壤(427年)前之作。从而得知,它是中国内地最早的佛教壁画之一,仅略晚于甘肃炳灵寺169窟壁画,而早于敦煌早期壁画(北凉晚期)。  相似文献   

5.
麦积山石窟第127窟出现众多经变壁画,题材内容丰富,篇幅绘画场面宏大,其中《西方净土变》等,是国内石窟寺中同一题材出现最早的经变相之一.它对我们研究中国石窟寺,不论是图像艺术,还是佛教思想弘传,都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佛教像教弘传重在思想教化,此文首次就这一方面对此窟造像壁画作了全面系统的综合研究,探析其像教佛教思想的如是教化,具有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卢冬 《陇右文博》2005,(1):68-74
甘肃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和重要基地之一。三秦五凉和南北朝时期,甘肃相对稳定,丝路交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佛教和西域化艺术首先在凉州和陇右生根开花,再传播到全国,使中西交流达到顶峰,丝绸之路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和昌盛。十六国以来,历代竟相兴建寺塔,凿窟造像。莫高窟、马蹄寺、天梯山、炳灵寺和麦积山等,都是当时最名的禅林圣地。  相似文献   

7.
佛教雕塑艺术中弥勒佛形象的演变张平一中国佛教艺术是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兴起的。东汉明帝时佛教绘画、雕塑、寺庙建筑传入中国,标志着中国的佛像雕塑、壁画和佛寺建筑三大艺术开始。佛教是十分重视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扩大自己的教义和思想的。佛教艺术...  相似文献   

8.
佛教胜地炳灵寺,不仅以石雕艺术著称于世,且洞窟内绘有西秦至明代的大量精美的壁画.唐以前壁画有不少研究发表,对于明代壁画至今无人研究,这里作一简单介绍,缺点和错误之处,希望能得到专家、学者的指正. 炳灵寺石窟从十六国西秦开凿,迄今已1500多年,到了唐末由盛而衰,宋、元时期基本不开窟龛.明代密宗(俗称喇嘛教)盛兴起来,在很多洞窟内原有的壁画上重新妆彩,从现存窟龛中的大量明代壁画,从明代成化到崇祯时期的23处石刻墨书题记,以及在文革期间拆除的上、下寺院原有藏式建筑,又有汉式建筑相结合的庙宇经堂来看,明代藏传密教在炳灵寺一度兴盛.  相似文献   

9.
法镜寺石窟是陇南市境内开凿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石窟之一。现存24个窟、可见造像(含残骸)19身,清康熙、雍正年间碑3通。石窟始凿于北魏中晚期,其开凿与古代少数民族活动有某种联系,或与仇池国有关。法镜寺自古佛教活动兴盛,石窟所在的石堡乡"五台山"之名当是在崇拜文殊菩萨、渴求巡礼五台山的背景下产生的。而法镜寺的中心柱窟则体现出佛教石窟艺术由印度风格向中国风格的转变、石窟开凿的大体年代,北方丝绸之路和陇蜀祁山古道对于佛教及其石窟艺术传播的重要性。法镜寺石窟保护现状堪忧,建议有关部门进行修复、保护、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10.
丝绸之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丰富的音乐人类学史料。例如,敦煌莫高窟、榆林窟、东千佛洞都保存着大量壁画,展现着多姿多彩的古代乐舞艺术,留存着丰富的乐舞形象资料。这些壁画中的乐舞演出场面,不但映照出当时人们对于佛教的虔诚信仰,更是生动呈现各朝代音乐、舞蹈和生活的重要图像资料。本文从史前音乐及乐器——特别是胡琴的演变,来探析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宁晴 《敦煌学辑刊》2016,(4):104-113
菩萨戒是汉传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戒律,为汉传佛教的僧人与《四分律》一同受持的大乘戒律。敦煌文书中保存了一定数量的菩萨戒经典、大乘布萨文、菩萨戒牒等菩萨戒文书,说明菩萨戒在中古时期的敦煌地区也有流行。论文认为莫高窟第196窟前室壁画中高僧传授戒律画,主室窟顶赴会佛及千佛图像、南北壁下部的菩萨屏风画与东壁门两侧独特的文殊变与普贤变等图像内容是对敦煌大乘佛教菩萨戒自誓得戒、忏悔等思想的生动反映,而第196窟即为敦煌莫高窟菩萨戒坛窟的一个代表性洞窟。  相似文献   

12.
吐峪沟石窟寺第38窟形制大体上与龟兹中心柱窟相同,但细节上已经发生了变化。吐峪沟第38窟的壁画内容与流行小乘佛教的龟兹不同,整体上表现的是大乘佛教思想,不过正壁上的化佛形象、侧壁的说法图、纹饰图案和服饰等方面都类似于龟兹石窟。总的来说,吐峪沟第38窟具有浓厚的龟兹风,但又有所变化。吐峪沟石窟介于龟兹与河西走廊之间,这对考察佛教美术的传播与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魏莫高窟第285窟是以禅观为主兼顾供养的石窟,该窟图像不仅反映出禅观在弥勒信仰中的重要作用,亦对“观无量寿佛法”“念七佛品”“观修五悔”以及“法华三昧观法”等观修内容予以具体呈现,还兼顾到供养人的信仰需求,展示出禅修与供养在图像层面的互通性以及互动关系。这些图像的有效融合有赖于佛教图像特殊的叙事策略,即通过连缀、杂糅和套嵌等手法促使各形象和情节构建出主旨明确的叙事逻辑,为佛教图像的思想解读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4.
炳灵寺93窟是该石窟群中较为重要的洞窟之一,最早开凿于唐代,后经明代重修。现存佛教表面的彩绘及窟内壁画均系明代重绘。历数百年,由于人为破坏、自然因素影响,窟内壁画出现了空鼓开裂、起甲等病害。本文主要分析了该窟壁画的保存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保护、修复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宏 《丝绸之路》2014,(4):26-27
过去对克孜尔千佛洞壁画艺术的认识仅停留在中国美术史图片的印象。今年有机会参加“朝圣·敦煌——甘肃画院美术创作工程”2013“丝绸之路·佛教东渐”活动到新疆采风,对新疆古城遗址、石窟做了详细考查,特别是有机会在克孜尔千佛洞停留数日,有时间从容观摩欣赏克孜尔千佛洞保留下来的一些艺术精作,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6.
唐代以来,摩醯首罗天形象逐渐适应中国的审美观念.明清时期,“菩萨相”类型的摩醯首罗天常见于水陆画中,其形象带有浓厚的汉地风格.“菩萨相”类型的摩醯首罗天可以追溯到高昌回鹘时期的柏孜克里克第17窟中的形象,该窟中的摩醯首罗天应是内地文化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炳灵寺第8窟造像、壁画与佛经比对,认为此窟是一个维摩诘经变窟.《维摩诘经》是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经典之一,汉代传译人我国.维摩诘居家修行的大乘佛教理念,迎合了我国土大夫阶层和知识分子的信仰需求,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维摩诘题材也成了我国石窟艺术中最重要的题材之一.  相似文献   

18.
夏格旺堆  熊文彬  何伟  边顿  洛桑次仁  曲扎  赤列次仁  王鹏 《考古》2012,(7):68-82,112,116,2
恰姆石窟群共有三区105座洞窟。其中,ⅠK1为单室造像窟,平面形状呈马蹄形,在西、北、南三壁发现泥塑和壁画。ⅠK2为多室窟,窟内残存有泥塑和壁画。ⅠK3为相邻的两座单室窟,仅见壁画。该石窟群的发现,对探讨西藏早期佛教艺术、佛教发展史,甚至后弘期初期西藏社会历史的进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大足石刻所以名震中外,是因两宋之世有一批世代相传的南北石刻高手云集竞技,创造了许多前期石窟中少见的优秀作品。如当代文艺评论家王朝闻赞美的北山第136号窟的普贤像,就是来自石窟故乡河南的胥安大师雕造;深得中外人士赞美的北山“地藏变相窟”、“孔雀明王窟”、“弥勒下生经变窟”等,又是来自西  相似文献   

20.
敦煌莫高窟第290窟佛传故事画是早期壁画中佛经与绘画联姻的最伟大的艺术杰作,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第290窟佛传故事画的艺术成就、艺术源流。认为第290窟佛传叙事图式直接来源于北魏时期的墓室漆棺画,而且就其所开创的“首尾连接的叙事图式”代表了莫高窟故事画的最高水平。诞生于第290窟的这幅佛传故事画的图式对莫高窟后期洞窟壁画构图形式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