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国力富强、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商贾云集,来往频繁。与唐代对外贸易密切相关的市舶使,也是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市舶使的设置、人选、职能等问题,学界多有探讨。吴德鄘墓志的出土,为人们进一步了解市舶使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墓志全文节录如下:……公姓吴氏,其先京兆人也。曾祖守恭,皇兴元元从定难功臣、守内侍、赠右监门卫大将军,历荆魏益三镇监军使。祖希晏,皇内府令,历  相似文献   

2.
宋朝统治者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竭力将海外贸易置于朝廷的控制之下。市舶抽解、禁榷、和买制度就是贯彻这一意图的有力工具。通过这些制度,宋朝统治者攫取了海外贸易的主要利润,并在各级官府之间进行再分配,不仅对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起了重要作用,而且还导致“市舶本钱”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3.
继宋代以后,元代的海外贸易又取得了大的发展。这方面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本文只就元代市舶司制度及有关内容作些分析,供参考。 (一) 元代的海外贸易始于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当时,南宋王朝还没有最后被消灭,但东南沿海地区已为元兵占领。元王朝“立市舶司一于泉州,令忙古(角旦寸)领之。立市舶司三于庆元、上海、澉浦,令福建安抚使杨发督之”。这是元代最早建立的四个市舶司。  相似文献   

4.
1956年12月,陕西西安市郊大明宫遗址内出土了天宝年间的银铤四块,有信安郡税山银铤一块;郎宁郡贡银铤一块;岭南采访使兼南海郡太守彭果进银铤一块;宣城郡和市银铤一块。这四块银铤的重量均为五十两。宣城郡和市银铤和信安郡税山银铤都是玄宗天宝十年通过当时专知铸钱使兼御史中丞知度支事杨国忠进献给皇帝的。1970年春,在洛阳市金谷园路以东,塘沽路以北的化学制药厂构筑地下管道时,也出土了银铤二块,银饼一块。其中也有一块  相似文献   

5.
6.
论唐代宣徽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唐代宣徽使王永平唐代内诸司使的兴起,是中晚唐宦官专权局面得以形成的关键,也是中古时期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史中的一件大事,这一点渐已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唐长孺先生和赵雨乐曾勾捡出庞大的宦官内诸司使职①,为我们理解唐宋之际封建政治制度中所发生的巨变,提供了...  相似文献   

7.
唐代户部使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户部使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对户部使的产生,认识尚不明确,有的看法还值得商讨。 一个使职的产生,一定要体现在使官的任命上,户部使也应如此。所以,弄清谁是首任的户部使,是确定户部使产生时间的可靠依据。唐朝后期的户部使,在当时一般称为判户部、判户部事或户部判使。那么,是不是史籍中最早见载的“判户部事”者就是首任户部使呢?不一定。  相似文献   

8.
大曆(766—779)末年,唐設立宣徽院,由宦官任使,負責君王的娱樂活動,在內司中地位較低。此後,宣徽使的重要性逐漸上升,至唐末,成爲地位僅次於神策中尉和樞密使的參與中樞決策的內使。宣徽使與掌庶務內司的聯繫並不密切,並非內諸司的領導。唐代內諸司没有形成獨立的政令-事務體系。它們處於宰相機構中書門下的指揮下,協同運作。  相似文献   

9.
本文检讨了唐代史馆史官所带的几种使职官名,从初期比较笼统含糊的史官、修史官,到后来比较精确的修国史、监修国史、直史馆和史馆修撰,并论证何以这些是使职官名,有特定的动宾结构和含义,以及唐代官员如何带着各种本官,去出任这些史馆使职。  相似文献   

10.
一、宋代以前的海外贸易及管理方式 1.唐代:从互市监到市舶使虽然在唐代管理对外贸易的官职中,以市舶使最为有名,但是,在市舶使出现以前,唐政府其实有机构负责管理对外贸易了。《旧唐书》卷四十四《职官三》下“少府监”条云:  相似文献   

11.
受钱大昕和严耕望的启发,本文重新把唐宰相定位为一种无官品的“使职”(而非有官品的职事官),就像节度使、盐铁使等使职一样,宰相只不过是皇帝任命的一个“使职”,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宰相的权力来自皇帝的授予,取决於皇帝对他的信任,有相当程度的私密关系。唐初,皇帝沿用隋朝的惯例,通常以三省长官为串相。贞观年间,逐渐改派其他官员(如侍郎等)出任宰相。由於宰相是一种使职,与其他使职一样,在初期往往有许多使职名号,称号不固定,有许多变动。但从高宗朝开始,已逐渐统一为“同三品”和“同平章事”两种。本文考察唐宰相的使职名号及其命名逻辑,务求更进一步理解唐代宰相之内涵。  相似文献   

12.
唐代扬州坊市制度及其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详细解析了唐代扬州的坊市制度,并进一步探讨了坊市布局的突破对于城市布局和工商布局的影响,指出唐代扬州坊市为宋以后开放式的街巷体制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55,(3)
2山西省長治市出土的唐代陶俑  相似文献   

14.
受錢大昕和嚴耕望的啓發,本文重新把唐宰相定位爲一種無官品的"使職"(而非有官品的職事官),就像節度使、鹽鐵使等使職一樣,宰相只不過是皇帝任命的一個"使職",輔佐皇帝治理國家。宰相的權力來自皇帝的授予,取決於皇帝對他的信任,有相當程度的私密關係。唐初,皇帝沿用隋朝的慣例,通常以三省長官爲宰相。貞觀年間,逐漸改派其他官員(如侍郎等)出任宰相。由於宰相是一種使職,與其他使職一樣,在初期往往有許多使職名號,稱號不固定,有許多變動。但從高宗朝開始,已逐漸統一爲"同三品"和"同平章事"兩種。本文考察唐宰相的使職名號及其命名邏1,務求更進一步理解唐代宰相之内涵。  相似文献   

15.
由于经济联系的繁荣,交通条件的便利和对外政策的开明,使得唐代的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达到鼎盛时期.各国使臣、僧侣、商人、留学生和艺术家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主要从来华的波斯使臣、僧侣和商人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唐代中国与波斯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16.
唐代宦官使职制度对唐代后期政局有着巨大的影响。唐代的宦官借助内诸司使体系中的关键性使职,即神策护军中尉和枢密使掌握了唐朝的军、政大权,并不断地对唐廷发起冲击。而宦官本身的权力则来自于皇权,实为皇权的一种变态。此外,高级宦官之间的权力沉浮与争斗也是唐代后期宦官专权现象中不可不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这一时期,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个繁荣局面。史学,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唐代也是有成就的。被封建王朝列为“正史”的二十四史,有三分之一成书于唐初。“三通”之首的《通典》、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著作《史通》,都是唐代著名的私人著述。此外,官修史书如  相似文献   

18.
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本文支持唐代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期。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唐代农牧业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北线北移,复种指数提高,产出的多样性更明显;农作物单产量提高,粮食总产量也提高;水利建设成效显著。由于国力强盛,使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气候的温暖湿润为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本文赞同8世纪中叶气候有一个由暖转冷过程的观点,认为8世纪中叶的气候转寒造成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压力增大,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入主中国北方建立区域性王朝,安史之乱是这个南下进程开始的标志性事件。经过南宋12世纪的再一次寒冷突变后,北方游牧民族则开始了入主中原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唐代西州农业水利管理体制是一套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在灌溉制度方面,既依据中央水利法规《水部式》,又根据民间历史习惯制定灌溉管理章程;在水渠维修方面,采用政府组织、民众共同参与的办法进行定期和非定期维修。  相似文献   

20.
<正>宦官是唐代政治舞臺上非常活躍的群體,一般認爲唐代宦官擅政肇始於玄宗開元、天寶年間,盛於安史亂後。除了影響深遠的宦官監軍制度外,開元、天寶時期宦官開始頻繁充任各種使職,奉使於全國各地,甚至西北邊陲的吐魯番地區也留有宦官活動的記録,不少出土文書都提及奉使西域的宦官。~(1)作爲皇帝家奴的宦官,爲什麽會逾沙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