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物》编辑部: 1974年第11期《文物》刊载了高亨、池曦朝两位同志的《试谈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老子〉》一文。作者指出:"《老子》在战国时代,已经流传很广。《墨子》引《老子》曰:‘道冲而用之有弗盈’(《太平御览》五百十三引)。"又指出:"尤其值得注意的,战国时代,不仅道家引用《老子》,而且墨家、法家也引用《老子》,只有儒家未引用《老子》……"  相似文献   

2.
《庄子》对《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对音乐美追求的发展,《老子》追求关乐,《庄子》扩大了美的追求范围,揭示了审美愉悦;对音乐审美标准的发展,《老子》以“音声相和”为音乐审美标准,相和是美乐,不和是丑乐,《庄子》发展为“至乐自然”的音乐审美准则,“籁乐”、“至乐”、“天乐”是美乐,失性、屈礼、不适之乐是丑乐;对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老子》追求“大音希声”的音乐境界,《庄子》发展为追求“至乐自然”的音乐之“道”。《庄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创新:阐明了音乐的本源、功能问题,强调有声人为之乐的重要,揭示了音乐审美的心理历程。老子是道家音乐和文化的领军人物,庄子则是一号旗手。老子树起了“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巅峰,庄子开拓了审美心理的先河。  相似文献   

3.
《郭店楚墓竹简》中《老子》甲的“绝伪弃诈”的伪诈,指的就是儒家鼓吹的仁义,讲“绝仁弃义”比讲“绝伪弃诈”更贴切老子的逻辑方法,因此,今本《老子》应在郭店简本《老子》之后,郭店简本《缁衣》所引古《尚书》是真正的古经,以之比较晚出古《尚书》,清人关于后为东晋人伪作的结论并非无懈可击,仍可以再作讨论。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撰《史记·货殖列传》,开头这样写道:“《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据中华书局出版《史记》校点本) 历来的史家都根据这一条资料,说司马迁在这里对《老子》提出了批评,指斥老子的思想行不通。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合理,有悖于司马迁的基本思想。其实,司马迁在这里非但不是批评《老子》,相反却赞同《老子》的主张。试申述四点理由如下: 第一,从文字训读看,有两点应当校正。其一,  相似文献   

5.
昔陈寅格先生在其晚年所著《柳如是别传》中曾经指出:“自来信释诗章,可别为二:一为考证本事,一为解释词句。质言之,前者乃考今典,即当时之事实;后者乃释古典.即旧籍之出处。”又说:“解释古典事实,自当引用最初出处;然最初出处,实不足以尽之。更须引其它非最初而有关者以补足之(重点是我加的),始能通解作者遣词用意之妙。……然钱、柳因缘,则不仅有远近出处之古典事实,更有两人前后诗章之出处。若不能探河索源,剥蕉至心,层次不紊,脉络贯注,则两人酬和诸作,其辞锋相对、思想印证之微妙,绝难通解也。”陈氏这段话,说…  相似文献   

6.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与《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不仅篇章不同,且前只二千余字,只及后十之四。而就相同章看,有的基本相同,但也有不少的章不尽相同:字增多;而且近六分之一的句含义有出人,甚至差异很大。简、帛两类《老子》是否出于一人之手?  相似文献   

7.
《宋史·食货志》纠误戈春源《宋史》卷173《食货上》引至道二年(公元996年)陈靖关于务农积谷的奏请中,有下列数言:今京周环二十三州,幅员数千里,地之垦者才十二三.税之入者又十无五六(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而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在"至道二年"条...  相似文献   

8.
先秦典籍中存有大量称引《诗经》语句的材料,可用以考察时世之变迁与士风民俗之流传,对于研讨先秦学术的渊源发展状况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民国时期,胡朴安《诗经学》一书,即专列一章名为“春秋时之赋诗及群籍之引诗”,对这些材料重视有加。群籍之中,《左传》引《诗》数量居一时之冠,计有一百八十条,或以论人,或以论事,或引《诗》申义,或引《诗》证言,使用颇为广泛。  相似文献   

9.
《北里》之舞与《靡靡》之乐钱钢《史记·殷本纪》载,商纣王为取悦妲己,"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大平御览》(卷五六九)引梁元帝萧绎《纂要》:"古艳曲有《北里》、《靡靡》、《激楚》、《流风》、《阳阿》之曲,皆非正声之乐也。"可...  相似文献   

10.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俞正燮:“名者,文字也.”“古谓文字为名,北朝人犹守此义,屡见于《魏书》(癸巳存稿》卷十二)按:俞以“名”为文字之义在句中一以贯之,固然以曲代全,然以此义释“名可名”中之后一“名”字,义则甚合.“名”为文字,俞氏广引《文子》、《淮南子》、《周礼》、《礼记》诸书证之,言之凿凿,确可信据.  相似文献   

11.
尹振环 《文献》2002,(2):30-44
王弼本《老子》在中国学术史上发挥的作用不小,但帛书《老子》出土,人们发现王本《老子》讹误不少;后来楚简《老子》出土,人们又发现传抄至秦汉时的帛书《老子》,也已经有不少讹误了.  相似文献   

12.
《老子节解》应该成书于葛洪《抱朴子内篇》之后的东晋时期。该书将《道德经》八十一章与人身八十一处神灵宫府有序对应,并在此框架下来诠解《道德经》所蕴含的神仙内修之旨。这种基于《道德经》八十一章而来的人身划分观念在中古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由于《老子节解》在体例和内容方面都对《老子想尔注》有袭用和发展,因此《老子想尔注》的成书年代不会晚至如部分研究者所坚持的南北朝时期。  相似文献   

13.
《老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作之一。对于它,学术界历来争论最多。本文的重点在于研究王弼对《老子》注解的性质,所以《老子》一书的尚待解决的争论问题,这里不加一般性的评论。但是,这本书基本上反映了先秦道家的哲学思想这一点,还是可以肯定的。王弼(公元226—249年),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之一。正始间,玄学之风兴起;但作为玄学内部,思想也并不一致。王弼是以“无”为核心,建立起玄学唯心主义体系。他的《老子》注,是组成这一体系的重要部分。王弼与《老子》的作者,不仅时代和他们各自代表的阶级不同,同时玄学唯心主义同《老子》一书所反映出来的先秦道家思想也并不相同。那么,王弼注《老子》的性质是什么?我认为,王弼注《老子》是用玄学唯心主义精致了和升华了《老子》的道家唯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我是根据这一提示,因而阅读《老子》,试图认识老子的。本文粗疏肤浅固不待言,更不涉及《老子》一书外其它领域,敬请垂注。  相似文献   

15.
王三峡 《文献》2002,(4):15-27
"老子曰"在今本《文子》中共出现一百八十五次,除少数出现在问答部分外,一般都冠于一章之首.这一点,很多人都提出过疑问.章太炎说:"所引老子,亦多怪异,其为依托甚明."①张成秋说:"其文皆称'老子曰',然不尽老子言也."②由"老子曰"的可疑,推论《文子》为伪书.  相似文献   

16.
丁诗文 《神州》2012,(27):14-14
《洛丽塔》少女情怀总是诗老子说:甚爱必大费。这是《老子》"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仁"里的半句话。释义为,"所以说,过份的贪求物质与名利欲望的人,必定要劳心劳力,大费精神,结果失去越大,贪求利禄的人,必定喜爱宝贵的珍品,但是珍品藏很越多,反而使人嫉妒怨恨,结果往往身遭横祸。"老子阐明了一个因果关系。而"甚爱"一词用于男女之爱。  相似文献   

17.
《老子》大约成书于春秋末至战国初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各代均有翻刻,其版本不下几十种,文字差异较大.历代学者作了大量校勘工作,部分舛讹之处得到了纠正.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两种写本的《老子》帛书,今称之为甲本、乙本.甲本抄写年代可能至晚在汉高祖时期,即公元前二○六至一九五年间;乙本的抄写年代可能在汉文帝时期,即公元前一七九至一六九年间.帛书甲、乙本,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老子》最古本,以帛书本为据,观诸校勘家语,不难发现,他们的论断相当多数不符《老子》原文.即便是各家公认校勘精当,推之为校勘典范的论断,今与帛书相校,亦证其非.例如王念孙校勘《老子》三十一章“夫佳兵者”句,通行本皆作“夫佳兵者”,“佳兵者”于义不通,各家强为之解、王念孙谓“佳”乃“隹”字之讹,通“唯”,作  相似文献   

18.
《尚书》《论语》札记十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书》《论语》札记十则李运富一、《尚书》(七条)(一)《皋陶谟》:“懋迁有无,化居。”孔实国《传》(本文所引古注皆推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十三经注疏》):“化,易也,居谓所宜居积者。”孙爽《疏》:“化即古货字。居者,积贮之名。”周秉钧先生《尚书易...  相似文献   

19.
许雪涛 《神州》2011,(8):10-11
《老子》二十八章中提到“朴散则为器”,以及圣人和官长,涉及到本源论和社会人生之域,是很有意义的一章,《老子》除了描述本源的发生,还表达了圣人持无为之德,影响天下万物之意。王弼的注解同其所处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关系,其将圣人与官长同儒家名教联系起来,其解释与《老子》本意有所偏离,因而造成了某些紧张。  相似文献   

20.
许雪涛 《神州》2011,(17):10-11
《老子》二十八章中提到"朴散则为器",以及圣人和官长,涉及到本源论和社会人生之域,是很有意义的一章,《老子》除了描述本源的发生,还表达了圣人持无为之德,影响天下万物之意。王弼的注解同其所处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关系,其将圣人与官长同儒家名教联系起来,其解释与《老子》本意有所偏离,因而造成了某些紧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