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陵八根系     
旧时南京市井经常可以听到“八根系”之说。人们之间问及做何买卖或做什么事时,往往就冒出“八根系”或“挑八根系”的之说。“八根系”狭义是指挑葱卖菜的菜担子;广义指一头四根、两头八根绳子的担子.包括收破烂挑高箩的、卖鱼的、卖水果的担子等。这“八根系”之词,连从事的人也不忌讳,自己也常挂在嘴边,一般百姓也知道的,只有外地人或初来乍到或闭门不出的人才不知晓。  相似文献   

2.
一粒一香     
<正>不是“一粒香”,不是“每一粒都香”,是“一粒一香”!初见这四个字,是在一次好友聚餐时。欢饮至微醺,一碗碗米饭冒着热气摆至桌前。捧碗起筷,突然看见那青花瓷碗上印着四个精巧的艺术字:一粒一香。怔怔间,惶恐地将饭碗放回摆正。来不及喜悦和赞叹,便有朋友夸张做陶醉状:“刚才喝酒没醉,现在看到饭碗上的这四个字,也真是醉了!”  相似文献   

3.
一 天地之始     
黄增 《中华遗产》2010,(10):26-37
手指和小木棍 “一”字的形状,像一根横着的手指,又像一根水平摆放的小木棍。在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一”字就是现在这副模样。古人为什么用这个形象来代表数字的最小单位“一”呢?  相似文献   

4.
《炎黄春秋》2010,(3):87-87
我读了贵刊2009年7月号上刘济生写的《文革时期的思想解放先驱》一文,其中第四部分有一段写道:“文化大革命”中的思想解放先驱究竟有多少,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1979年以后,群众出版社的编辑搜集了各地有关这方面的报告文学和通讯特写,到1981年,陆续出版了三本书,书名分别是《为真理而斗争的人们》、《党和人民的好儿女》、《划破夜幕的陨星》。这几本书列举的反对“文化大革命”、反对个人崇拜的思想解放先驱人物有44人被处死刑杀害了,只有个别几个人幸免于难。各地公安部门还有一定数量的这样的“反革命”,没有人通过媒体表彰他们。  相似文献   

5.
笔、墨、紙、砚合称“文房四宝”,这是一般人所熟知的。但“文房四宝”这一名詞的起源,却很少有人注意,原来它是起源于徽州,徽州宋时就兴建了四宝堂。《徽州府志》和《歙县志》都在古蹟門里列有四宝堂的名字,說是“在府治,宋建,以郡出文房四宝为义”。其实要說徽州具备这四者而且都超过别处的产品,那是有些夸大的。宋朝叶梦得《避暑录話》就說过:“世言歙州有文房四宝,謂笔、墨、紙、硯也。其实三耳,歙本不出笔。”那么歙州具有“文房四宝”的說法是怎样来的呢?现在把这四者在徽州的情况約略地分别談談。  相似文献   

6.
在早年八月金秋、丹桂飘香的季节,如果您漫步在南京城南的小巷之中,就会不时听到这样的叫卖声———“糖粥(音竹)哩”,寻声而去原来是经营糖粥藕的流动小吃摊。过去南京人把用扁担挑担子的行当统称为“八根系”,因为扁担两头四根绳索系着担子。这其中又把卖菜,挑...  相似文献   

7.
“里十三,外十八,一根门闩朝外插”这是旧时南京人说城墙的顺口溜。说的是明南京城外十八门中的双桥门的城门是向外开的,这是不合常理的,故而才把它做为民谣来说。  相似文献   

8.
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个京剧青衣名角,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四大名旦同演旦角,风格却迥然不同:梅派端庄华贵,程派含蓄深沉,尚派婀娜刚健,荀派妩媚活泼。这四位大师虽然并列为“四大名旦”,可在艺术上却是互不相让的对手。二十年代以后,他们在剧目上的竞争就是一例。这一时期,四大名旦争相编演新戏,于是出现了传诵一时的“四红”、“四口剑”、“四反串”剧目。 “四红”是四大名旦各自创作一出以“红”字为首的剧目。梅兰芳创演了“红线盗盒”,程砚秋创演了“红拂传”,尚小云创演了“红绡”,荀慧生创演了“红娘”。“四剑”是四…  相似文献   

9.
“你对思想史提出的一个最大问题是什么?”有一次,一个记者向学者朱学勤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朱学勤的回答是:“一开始是想回答从少年时期就萌芽的问题,‘文化大革命’是怎么一回事?现在逐渐扩展成这一百年来中国人遭的罪,罪根在哪里?”  相似文献   

10.
泸州市文物普查中,在市中区南郊原川南军区大礼堂、今大较场后的石台阶上发现“陆军墓地”四个大字、字体隶书,字径1米。四个字间距15米,排列在“慰忠亭”两侧。“军”和“墓”字离亭柱也是15米。(亭正面12米、4根大柱4.5米,亭内有柱10根)。“陆军墓地”字迹清晰,字面上由蓝花细瓷碗块镶嵌成凸形、远处望去、大有青天白日之感。 据《泸县志》载:“慰忠亭在泸南门外大较场,民国八年(1919年)滇军军长赵又新  相似文献   

11.
《中国钱币》1994年2期载有拙文《楚币新探》,我们将过去释为“良金一朱”、“良金二朱”、“良金四朱”的铜钱牌上之“良金”二字改释为“见金”,对其含义又提出两种可供选择的意见:一是“金”指黄金,意为这种铜钱牌可分别兑换黄金一铢、二铁和四铢;二是“金”指钱牌,三种钱牌分别值一朱、二朱、四朱。然而,却一直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哪一种考虑正确。近读刚刚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关于湖北荆门出土楚简的《郭店楚墓竹简》一书,对这一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可以说,这一问题由郭店楚简而获得最终解决,故补记于此。郭店楚简多为…  相似文献   

12.
在这篇章里,作仔细分析了黄庭坚诗中“牧牛”的特殊用法,指出这一术语不仅源于禅宗,而且也源于佛教大、小乘经教,它的含义在佛教中是一贯的.即表达修心制根的宗教修行思想。“牧牛”在黄诗中有多种表现形式.而《题竹石牧牛并引》中的“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和“勿遣牛砺角。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也是在化用佛典.只不过更形象化罢了。在此基础上,作指出任渊对该诗的注解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3.
适逢举国欢庆澳门回归祖国之际,在此披露一张与澳门有关的中华民国拾元金币券(封底),这张金币券是我们在收集、整理有关辛亥革命时期货币时发现的,券长200,宽78毫米,正面图案文字为绿色,上首有“中华民国金币”名称,中间为当时作为同盟会革命标式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右侧印“中华革命党本部总理孙文”,左侧印“中华革命军筹饷局会计李公侠发”,其中“孙文”及“李公侠”均系亲笔签字,券下端印有“中华民国成立之日,此票作为国宝通用,交纳税保,并随时如数向国库交换实银”字样。四角分别有“壹拾员”及“10”的面值数…  相似文献   

14.
“金陵八家”的构成 我著《中国山水画史》,至清初一节中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金陵八家”到底是怎样构成的,也就是说金陵画家那么多,为什么这八个人被称为“金陵八家”。比如“吴门四家”是由吴门最杰出的四位画家构成的,当然是后人发现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这四个人的绘画成就最高,且又都是吴门(苏州)人,故称之为“吴门四家”。又如“四王”,清初“四僧”等皆如此。任何一种构成,必须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否则,随便把几个画家称为“四家”,“八家”,那就毫无意义了。  相似文献   

15.
将哲蚌寺看作一座城市,并非一种标新立异的态度,而是基于感官印象和实际功用,尤其是就外来者的第一印象而言,这是一种忠实的反映。如果我们弱化作为“朝圣者”的宗教心理,仅以世俗的眼光看待这座横亘在根培乌孜半山腰的庞大建筑群,或许可以揭开笼罩在神佛光辉之下的另一个哲蚌寺。  相似文献   

16.
闫裕亭 《神州》2013,(23):183-183
新课程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对各知识点、技能点分别提出了“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四个级别的教学要求,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牢牢把握这些要求,握着“度”进行教学,但是我时时感到学生面对很简单的、老师反复强调的题目还是不会做,达不到大纲的教学要求。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存在这很大的思维误区,不能正视高中数学学习,从而影响了数学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黄旭涛 《民俗研究》2005,(3):94-106
“口头程式理论”是美国学者米尔曼·帕里及其合作者艾伯特·洛德,通过对史诗的实证研究和比较方法而创立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出现决定性地改变了传统的以书写和文本理解传统的方式,而“激活了去重新发现那最纵深的也是最持久的人类表达之根”,为其他民间口承样式提供了具有启示意义的研究方法。本文试图对  相似文献   

18.
“‘一二·一’是民主运动行径的步伐,也是民主运动必然胜利的信号。四个人倒下去,四万万人起来了!这将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日子。”这是郭沫若同志于1946年为“一二·一”运动周年纪念时颇富有预见的题词。今年是“一二·一”运动35周年,也是“一二·九”运动45周年。1945年“一二·一”运动时,周恩来同志在延安青年纪念“一二·九”十周年并声援昆明师生的大会上讲话中指出:“我们处在新的‘一二·九’时期,昆明惨案就是新的‘一二·九’。”“五四青年运动未完成的任务,由‘一二·  相似文献   

19.
虞成萍 《南方文物》2009,(4):194-195,148,I0002,I0003
2006年庐山博物馆从景德镇曙光瓷厂征集到一套“庐山风光浮雕瓷板四条屏”,四幅作品图案分别描绘了庐山秀峰、会址、含鄱口、芦林大桥,其中秀峰一幅上有两方篆刻印章,分别是“江西景德镇制”、“一九六一”,每幅均正面长140厘米、宽40厘米,涩胎、素色、无釉、浮雕工艺,由景德镇东风瓷厂烧制,1985年由曙光瓷厂为四幅屏风配套上了红木边框(彩版二、彩版三)。  相似文献   

20.
太姥姥是我母亲的妈妈,那年她就75岁了,一辈子生养了4个子女,太姥姥有自己的一套育儿经,在我的女儿还没出生,她就提前“上岗”,早早住进我家等着伺候我的月子,随身还带来了她的几件“传世之宝”:第一件是一只年代久远的黑黑的悠车。从我记事起,这只悠车就一直悬挂在我家连二大炕的上方,说是车,其实就是一只木制的摇篮。它表面是黑红色的,用上好的椴木加工而成,有一米长,两端是椭圆型的,如猪腰子一样,因此也称为“腰车”。车的下端有几根木制方楞,在方楞上钉有厚厚的木板,悠车的上端左右各两个铜制的圆环,还有四个铜钩用四根很粗的绳子拴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