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起来 《江淮文史》2004,(5):130-134
在抗日战争中,北方的八路军总政治部成立五人摄影小组,不久发展成“延安电影团”,拍摄了当时党中央政治生活、八路军部队生活和陕甘宁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等纪录片,如《南泥湾》、《延安与八路军》等,保留下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在南方只有淮北地区的新四军四师曾拍摄过一部纪录片,名字叫做《新四军的部队生活》。那么,新四军这部惟一的纪录片是怎样拍成的呢?该片下落如何呢?说来令人惋惜痛心。  相似文献   

2.
黎丁玮 《神州》2013,(24):218-218
一.纪录片故事化与真实性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中。在如何定义纪录片的真实性这一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争议,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纪录片应该不同于故事片,不应该存在扮演,但是被公认为纪录片开山之作的矧E方的纳努克》,是由纳努克“真实”扮演而成。最后纳努克全家因为拍摄本片死亡。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一句引言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谢尔盖·爱森斯坦——“对于我来说一部电影使用什么手段,它是一部表演出来的故事片还是一部纪录片,不重要。  相似文献   

3.
严晓亚 《神州》2012,(23):197-197
如今,电影中的纪录片和书面专著一样,毫无疑问的已经成为人类学观察、记录和思考的有效手段。人类学写作和电影制作过程都被认为是对文化认识、描述和信息交流的过程。本论文将人类学电影与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文化的传播视角作为切入点,来讨论人类学电影与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文化传播视角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正每当谈起北平和平解放这段历史,人们都会联想到纪录电影《北平入城式》里那些欢腾雀跃的画面。这段影像不仅成为那个历史时刻最深刻最生动的记忆,而且也倍受电影人推崇,成为业内学习的范本。可是,当时光跨越60多年之后,社会上突然流传出一种说法:这段影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审美思潮的不断变化,纪录片创作者利用自身创作动机造就出不同的创作观念和风格。创作过程中,无论是电视节目趋于娱乐化分流观众的外在原因,还是纪录片创作本身中存在题材边缘化、"纪实主义"手法误区等内在原因,电视纪录片的发展面临着困境,缺乏高水准、影响力大的优秀纪录片。本文将着重从电视纪录片创作体制和创作本身的缺陷来分析当今电视纪录片发展的情况,并试图寻找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6.
许敏 《世界》2008,(11):146-149
爱沙尼亚在波罗的语中意为“水边居住者”,我甚至可以在房间里幻听到波罗的海的海浪声。  相似文献   

7.
袁娜 《神州》2013,(23):223-224
真实是纪录片的本性,是纪录片的生命。随着纪录片理论和形式的不断更新,我国纪录片也随着世界电影的潮流不断发展,不再局限于某个事件的简单记录,而更多的是通过一些事件来反映生活的真实,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意义。生活真实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基础,更是纪录片创作的源泉。本文试图在纪录片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代纪录片,从纪录片真实的特性出发,探讨对纪录片真实的理解以及分析中国当代纪录片在“真实”基础之上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8.
真实是纪录片的本性,是纪录片的生命.随着纪录片理论和形式的不断更新,我国纪录片也随着世界电影的潮流不断发展,不再局限于某个事件的简单记录,而更多的是通过一些事件来反映生活的真实,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意义.生活真实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基础,更是纪录片创作的源泉.本文试图在纪录片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代纪录片,从纪录片真实的特性出发,探讨对纪录片真实的理解以及分析中国当代纪录片在“真实”基础之上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9.
新疆远离海洋,四周高山环抱,境内冰峰耸立,沙漠浩瀚,草原辽阔,绿洲点布,地形地貌可以概括为"三山夹两盆":北面是阿尔泰山,南面是昆仑山,天山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哈密、吐鲁番一带称东疆。我们是拍纪录片的,几乎走遍了新疆,领略过新疆的大美和狂野,但真正开始领悟新疆的美,要从拍摄自然类纪录片开始,天地间的万物生灵让我们沉下心去观察新疆,去感受大自然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马静  禹雅慧  李颖 《沧桑》2010,(2):246-247
在电影史上,好莱坞一直是电影人趋之若鹜的巅峰,其"造梦"的制作影片的方式曾经一度引领观众的审美趋向,作为一种双赢的经营模式,也为全球做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典范。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空前广泛,假信息充斥的时代应运而生,有人说当今社会"只要一用语言,一说话,就是不同程度地在说谎,只有镜子不会说谎"。于是,人们不想"听"只想"看"。因此,"求真"在新时代下,成为了接受主体一种新的精神追求。从而"造梦"和"写真"成为当下并存的两种大众美学观点。本文将从纪录片的历史渊源入手,对其真实性和纪实性给予充分的剖析,旨在关注纪录片的这两大美学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设想纪录片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1.
12.
纪录片是以真实的人物真实的素材来反映生活的一个过程,暑假的期间,笔者有幸和朋友结伴去异地他乡拍摄纪录片,一个多月的拍摄结束了,一周的剪辑也过去了,笔者拍摄的并不是什么大片,不过是在这过程中用一双眼睛去观察这个多彩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中国考古纪录片自20世纪50年代起,先以电影纪录片形式出现,到20世纪80年代又进入电视纪录片时期,至今方兴未艾。在此过程中,经历了新闻片、科教片和人文片三个阶段。考古人员也由最初的自发到后来自觉地参与进这一领域,促进了考古纪录片发展。目前,中国考古纪录片已进入了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数量递增、技术前沿、传播及时的全新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4.
马楠 《神州》2013,(24):40-40
自1958年北京电视台成立,中国的电视事业才开始起步,尽管中国的纪录电影可追寻到1905年,但由于电视事业起步晚,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一些大型电视纪录片才开始出现,经过近30年的发展,电视纪录片事业得以广泛开展并逐步走向完善。电视纪录片作为文化形态的一种反映,其包含的文化精神折射出时代的文化内涵,并与中国的文化精神发展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王双 《神州》2012,(35):199
随着工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生态题材的纪录片越来越成为当下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本文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范畴出发,对生态纪录片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进而阐明了当代生态纪录片的中国古典美学内蕴。  相似文献   

16.
王睿 《神州》2012,(27):180-180
对于文献纪录片创作的核心和精魂的把握,就要立足于其文艺和审美角度。本文主要针对我国文献纪录片的文艺与审美分析进行了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7.
电影和媒体是反映文化现象的重要渠道,形塑了人们对于政治、文化、历史、身份等各种问题的看法。不过,对于媒体的探讨与分析,必须审慎地置于具体的历史情景之下。本文探讨印度公开放映的几部电影中塑造的华人形象。  相似文献   

18.
拍摄《敦煌》用了整整4年;拍摄《故宫》深入故宫的深宅大院;拍摄《外滩》耗资1300万元。他是中国为数不多可以用"奢侈"方式拍摄纪录片的导演  相似文献   

19.
《文史月刊》2012,(7):18-18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原始资料片,只有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二分钟的镜头。如此隆重的开国大典为何没有留下完整的纪录片?  相似文献   

20.
王炳毅 《文史博览》2006,(12):33-35
十多年前,反映上世纪30年代初我党在上海隐蔽战线斗争的惊险故事片《华捕007》广为上映,吸引了无数的观众。许多城市闹市区街头和广场也相应出现巨幅电影广告。然而,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影片中主角人物的原型杨登瀛曾长期生活在南京。这也难怪,他定居南京时期,没再用“杨登瀛”之名,而是改用其原名鲍君甫,故而一直不为人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