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国楚墓根据墓主的等级将椁内分隔成多个室,其分室的目的是要分门别类地来放置随葬品和葬具。既然椁内单独构筑成放置棺的棺室,那么在棺室内的木构殓具均属于棺,即使是用厚木板垒砌的葬具,也应属于棺,而不能视为"内椁"或"里椁"。只有这样认定才符合文献记载的棺椁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2.
三峡千古悬棺之谜○陈洪春在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和四川巫山大宁河小三峡悬崖峭壁之上,有无数具悬棺,有单棺,有群棺,有的似木船,有的似风箱……。过去,这里流传着:“三峡大宁河,岩上有棺材,金银千千万,舍命难拿来!”棺材内到底有没有金银,棺木是怎样搁置上去的...  相似文献   

3.
1.引言曾侯乙墓彩漆主棺(内棺及外棺)于1978年出土。包山楚墓彩漆主棺(内棺)于1986年出土。出土后这三具棺木用塑料薄膜包裹,且喷水保存。喷水期间发现曾侯乙墓彩漆主棺上的黄色粉彩有脱落  相似文献   

4.
两千年前的中国女性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随着去年7月江苏连云港一具保存完好的汉代女尸的重见天日而有了答案。但随着这具名为“凌惠平”的女尸出土的,还有许多不解的谜。凌惠平的具体身份是什么?她棺中的液体又是什么?与她一同发现的三具棺木中的尸体皆已腐烂,为何她能“独善其身”?凌惠平究竟会“告诉”我们些什么…… 今年6月6日,连云港博物馆特邀国内著名专家聚会港城,在对女尸用X光和CT影像检查的基础上,对尸体实施解剖与取材,开始试图破解这些未解之谜……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葬具的装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卫红 《文博》2000,(5):17-21
生老病死是人们历来所不能回避的现实。《说文》:“人归为鬼”,鬼假借归音,体现了古人将“死”等同于“归回原处”的灵魂观念。这种观念指导生者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原则处理故去的亲人,也就出现了象征另外一个世界的起居处所──葬具。《说文·木部》“棺,关也,所以掩尸。”葬具的质地一般以木棺为主,也有石棺、瓮棺和少量的金属棺;棺外的套棺为椁。随着这些葬具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在使用上逐步制度化,而其制作也日趋复杂讲究,葬具的外表装饰受到重视,这种做法其实是和地上居室建筑遥相呼应的。装饰的方法也同地上…  相似文献   

6.
阎严 《北京文史》2007,(1):36-38
中山公园原名“中央公园”(因地处市中心),短时曾称“北京公园”。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于协和医院,19日移灵于中央公园公祭。随后,中央公园被命名“中山公园”。公园占地约23万多平方米,水面面积不到4万平方米,是在明、清两朝社稷坛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2000年7月,成都商业街58号院因基建开挖基坑,在距地表4米深处发现战国早期开明王朝陵墓。墓坑长30.5米,宽20.3米,深约2.5米,呈东北一西南向。坑中尚存船棺9具、独木棺8具,均受到严重的盗掘破坏。所发现的17具棺木中,除了2具专置随葬品,5具因破坏严重未发现人骨外,其余10具皆为一棺葬一人。但考古者在扰动土层中采集到的人骨,  相似文献   

8.
一 正好90年前,孙中山在致友人书中提出了“民生主义”思想,这一次,他是用“社会主义”一词来表述“民生主义”思想的。这是自1894年兴中会成立以来,孙中山第一次提出有关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框架设计。此后20多年中,孙中山反复说明并完善他的民生主义思想。学者们认为,民生主义一直到1924年孙中山正式公开讲演三民主义时才定型。在许多场合里,他都用“社会主义”的概念来表述他的民生主义。但是,正式的表述,或者说,孙中山乐于使用的词汇还是民生主义。民生主义成为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也是最具特色的部分。  相似文献   

9.
江西瑞昌宋墓出土磁州窑系瓷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3月12日,江西省瑞昌县码头镇长咀村农民建房时,发现古墓一座,县博物馆闻讯后派员前往,对墓葬进行了调查清理工作。墓葬位于瑞昌县北30公里,距地面深1.4米。墓长方形,坐西北朝东南,长2.71、口宽0.9、底宽0.7、高1.6米。棺四周填塞砂粒,外以三合土封闭。棺及尸骨已朽。从出土棺木上脱下的漆片看,估计棺髹红漆。墓室后端(死者头端)置缠枝牡丹纹瓷瓶一对,两瓶并排而立(图一),旁置一圹记(图二)。墓室中部有铜钱数枚,因锈蚀严重,  相似文献   

10.
四I M5位于I M4墓道东侧,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熟土二层台、腰坑殉狗,葬具有一棺一椁、朱砂、殓席等,被一现代盗洞打破(图一)。(一)盗洞及出土遗物墓葬中部发现一个南北向长方形现代盗洞,编号I M5D1,在现地表开口。长1.04、宽0.53、深约7米。盗洞打破墓室、椁室、棺室西部及北部.至墓室底部。  相似文献   

11.
北京延庆西屯墓地共发现各时期墓葬490座,以汉代竖穴土坑墓数量最多,其中,又以不同规格类型的西汉木椁墓最具特色。有规模较大的带墓道单棺、双棺木椁墓,也有规模较小、数量最多的长方形单棺、双棺木椁墓。在这批木椁墓中发现了铜盆、铜鼎、铜提梁卣、铜熏炉等一整套精美的青铜器,也发现了陶鼎、陶盒、陶壶、陶罐组合,以及2~3件陶罐或者陶罐和陶壶等器物组合,为研究当时社会的葬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2.
M257是平顶山应国墓地的1座小型贵族墓。该墓葬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具为木质单棺单椁,随葬器物分别放置在棺椁之间与棺内两处。随葬器物共计115件(片),包括礼器、兵器、车器、马器、生活器皿、礼玉、殓玉等。M257墓主人应是一位身份为士一级的贵族,是应侯家族内的一位成员。M257的发掘为研究应国历史与西周时期中低级贵族的丧葬礼制,乃至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姻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3.
史传“昆吾作瓦”,在我国古代泛称陶为瓦。就墓葬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葬具来说,所有陶质的葬具如瓮棺、瓦棺、陶棺以及砖棺都是广义上的瓦棺。狭义上的瓦棺则仅指古人用瓦(板瓦和筒瓦)砌成的形制不同的葬具。考古资料证实,此类瓦棺在西汉比较多见。1955年考古工作者在配合中州中路扩宽改造工程中发现有六座西汉时期的瓦棺墓,对研究西汉瓦棺形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建国四十年来,中国考古界取得的成绩,不胜枚举。其中,有些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收获,如中国悬棺葬的考古收获。中国悬棺葬的考古收获,与其它方面的考古收获颇有相异之处。在考古学家大量清理和发掘悬棺葬之前,人们对悬棺葬的认识仅限于“见石壁有物,悬之如棺、使取之,乃一棺也;发之骸骨存焉”的简单认识,或“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之崖穴间,高者绝地千尺,不施蔽盖,以木主若圭、罗树  相似文献   

15.
1999年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本省沽源县俗传是辽代萧太后“梳妆楼”的古代建筑进行了考古勘察 ,在楼内中央地下发现一座古墓。墓穴土圹内东西排列 3个长方形砖室 ,以中室最长最宽 ,棺内盛装一具男性尸骨 ,西侧和东侧棺内为女性尸骨。盛装男性尸骨的棺木是《元史》上记载的独木棺样式。墓中还清理出具有元代蒙古族特色的衣物、金饰等珍贵文物。中室木棺出土的鎏金龙纹银带扣 ,表明墓主人地位较高。从而证明所谓萧太后“梳妆楼”实际上是一座罕见的蒙古贵族墓的墓上享堂。迄今为止 ,考古界发现的元墓极少 ,元蒙古贵族墓更是绝无仅有。这次发现…  相似文献   

16.
该模式的典型遗址是位于台湾四部中心处的大马璘遗址,地处埔里盆地南部的爱兰台地上.与此模式相关的人类遗存未见有报告记载.但从石板棺的长度推断为直肢葬——可能是仰身.构筑棺具的材料大都是板岩,这些棺均呈东—西向.(图6)这个特殊遗址以其含有“蹲踞”的人类遗存的短小型石棺为特色而首次由铃木于1931年写入报告中.其后,1938年Asai与他人共同发掘了谢象花园遗址,在那里他们发现了5具石板棺.其中大多数由八块石板组成,有盖,无人骨遗存,但内有一些残断的石锄;这些石板棺明显地呈东—西向.5号墓仅50~60厘米长.因其位置紧靠4号墓,故发掘者确信这两具石板棺代表着一种母子群葬.[刘氏(Liu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与澳门孙中山与澳门关系密切。1866年,孙中山在离澳门仅37公里的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户农民家庭呗抓落地,来到人间。少年时代,孙中山的父亲在澳门板樟堂街的一间鞋铺里当鞋匠并兼理裁缝,他因此而随母亲和兄长经常往返于香山与澳门之间。1878年,孙中山刚满13周岁,便第一次远离家乡,跟随母亲先来到澳门,然后从这里乘船前往檀香山,到“意奥兰尼学校”读书。走向大海天地宽。刚步出家门的少年孙中山在澳门平生第一次见到如此众多的“高鼻子”、“蓝眼睛”,第一次接触到西方文化,这使他心潮萌动,大开眼界,留下极为深刻…  相似文献   

18.
俗说俗物     
《民俗研究》2013,(3):F0003-F0003
材丘,冀南一带俗称“材丘子”,指用砖石封闭有尸体的棺材,是当地田野地头常见的景观。材匠由肯砖砌成,分丘顶、丘身两部分,中间夹一石板,整体形似棺木。丘顶部为脊型,类似北方常见的屋脊,丘身前后开“十字型”窗口以通气。讲究的人家还在丘后垒一塔状物,用于焚烧纸钱。当地下葬时多以柳木为哀棍,插在坟前,故丘旁常有成活的柳树。上图所示材丘,位于河北广宗县洗马村外,长约2.5米,宽约1.2米,前顶高约2米,后顶高约1.5米。日鞯余晖,它在平川细柳的陪衬下,好似一位翘首望夫的端庄女子,静默而凄凉。古时,丘棺曾是大江南北普遍流行的葬俗。人死后,若择不到安葬吉日,或找不到理想墓穴,或儿孙未全、父母新亡不足百目,或死因不明等等,要先把其棺木丘起,以便日后安葬,谓之“停灵待葬”。广宗地区,大凡遇到父母在而子亡、夫在而妻亡、去世后不宜动土等情形,均要择地丘棺。民国《广宗县志》载:“其死后囚故不葬暂厝棺村外用砖垒筑者,俗谓之‘邱’。”  相似文献   

19.
1973年春,四川乐山县斑竹湾出土了一具五代琉璃三彩(黄、绿、褐)陶棺(图一)。棺长81.5、前高(连棺盖)40.5、后高24厘米。棺座前宽29、后宽25厘米。棺身前宽27、后宽18厘米。出土时,在陶棺内装有骨灰与开元通宝铜钱。这陶棺显然是火葬后盛骨灰的葬具。在宋代四川的火葬墓是比较多的,曾在成都、绵竹等地区多次发现。其葬具或用陶罐或用木棺。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社会文化现象,丧葬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按照学界对于“文化”内涵的理解,可将其大致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一是丧葬的物质文化层面,即能够体现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物质文化面貌,甚至某些与之紧密相关的自然地理因素中以“物化”形式体现的丧葬内容,如葬所(包括坟地和墓穴)、葬具(棺、椁、殓尸用具)、随葬器物等;其二是丧葬的制度文化层面,主要是指丧葬礼制风俗以及某些少数民族“依俗行丧”的不成文法等;其三是丧葬的精神文化层面,亦即通过上述两个方面所反映出来的灵魂观念、祖先崇拜、宗教信仰等当时人们的精神文明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