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近代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的不断深入,他们对中国的了解逐渐加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们对中国的基本看法。很多传教士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向欧美国家展示了他们的中国观,并以此影响了欧美国家的中国观。  相似文献   

2.
说起近代以来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来华传教士是个不应绕开的话题。长期以来,他们是作为文化侵略者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其实还有一部分另类传教士,他们来中国虽然肩负着传播基督教的使命,却无意中成了中国近现代化最早的一批科学启蒙者和传播者。  相似文献   

3.
李尚武 《文献》1999,(1):239-246
西方人最早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研究和传介的是一批教会人士.早在明末清初时期来华的许多传教士,为了传教的目的,学习了中文,进而认识了中国文化,并为之折服.他们回国后,将中国的许多典籍译成了西方文字,第一次引起了西方知识界的强烈兴趣和普通民众的好奇心理.正是在这些早期基督教传教士进行的译介工作的基础上,汉学才成长为西方学术界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欧美各国传播开来.早期基督教传教士在汉学的兴起和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4.
<正>明末清初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入华传教后,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这些传教士,多是颇有学问的人文学者或自然科学家,他们在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传入中国的同时,也把中国古老的文明带回西方,中国传统文化对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西学东渐的同时,东学也开始西传。在这一过程中,西方传教士为了培养中国的传教人员,同时也为了让中国人更多地了解西方,开始介绍一些年轻的中国人到欧洲留学,以便他们学  相似文献   

5.
有关乾隆朝大教案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乾隆四十九年(1784),有4名西方传教士由澳门进入广州,准备潜往内地,秘密传教。他们在中国教徒的护送下,由广州前往陕西,行至湖北襄阳时,被官府抓获。乾隆得知後,下令详细审讯被捕的传教士,将所有接送过传教士、为传教士送信、留传教士住宿的中国教民一律逮捕究办,并在全国范围内查办私入境内的传教士和信教的中国人。这就是名的乾隆朝大教案。  相似文献   

6.
晚清时期的中国,被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许多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对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产生了重要而复杂的影响。一100余年前,一批年轻的德国传教士,越过大洋,来到中国这块陌生的土地。这些传教士自称"斗士",将自己从事的传教视作至高无上的事业。到了中国之后,等待他们的却是未知的命运,他们有的病死,有的被杀,有的则在华多年,从事传教、教育、医疗事业。  相似文献   

7.
论咸丰朝的限教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跃在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的西方传教士,是一支不容忽视的特殊势力。他们的活动,对整个中国社会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因此,传教与反传教的斗争,特别是清政府对来华传教士的政策问题,当是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谋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西方资本主义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市场,开拓殖民领地,中国成为他们的主要目标之一。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的航海家及商人们充当了开路先驱,基督教会则先后派遣了一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各地,宣传圣经,争取新教徒,扩大教会势力。传教士不仅传播宗教,同时也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和使者。最早来到中国的传教士是意大利天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来华的基督教医疗传教士的记述中较多地记载了他们初到一地,虽曾遇到当地士绅和官府的排斥,却也得到一些普通民众的热心帮助;随着熟悉和了解程度的加深,他们与中国地方社会、普通民众多能成为和睦相处乃至相扶相助的邻里和街坊。此外,由于基督教医疗传教士在华的社会生活条件优于西方,医疗工作得到当地社会和普通民众的高度尊敬和慷慨捐助,致使他们很多人“心系中国”。在这个意义上,基督教医疗传教士在中国社会取得成功,并非仅由于西方近代医学在治疗方面的优越及其个人的奉献精神,还在于中国作为一个高度世俗化的社会,普通民众的质朴、良善和地方社会的慈善传统。更重要的是,中国地方社会和普通民众对基督教医疗传教士的接纳和善待,深刻影响到这些随不平等条约而强行闯入的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重新认识和文化反省。  相似文献   

10.
傅兰雅与上海格致书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列强用鸦片和大炮打开封闭已久的中国的大门后,一批又一批传教士涌入这块“阔别已久”的土地上。凭藉武力和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他们深入通商口岸和沿海地区传播福音、发展教徒。中国学习西方的洋务潮流兴起后,有些传教士也宣传经他们加工过的西学知识,以作为传播福音的手段,企图达到使中国基督教化的目的。但是,于1861年以传教士身份来华的英国人傅兰  相似文献   

11.
近代基督教在浙江沈雨梧1840年以后,英美等国的基督教传教士相继踏上中国领土,深入全国各地发展教会势力,辐射基督“福音”。这些传教士在华活动的面很广,涉及到军事、政治,特别是文化教育出版和慈善事业等各个领域,在中国社会的大变革中,他们在各个方面对中国...  相似文献   

12.
从17世纪开始,许多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到中国.他们出入清朝宫廷,得到信任。为了有利于布教,南怀仁、贺清泰等传教士不仅学会了清王朝官方语言——满语,而且以满语翻译了大量圣书。从研究满语的角度,本介绍了清朝时期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以满语翻译圣书的情况.以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3.
书讯     
正舶来与本土:1926年法国传教士所撰中国北方教堂营造手册的翻译和研究(比利时)高曼士、徐怡涛著,吴美萍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1926年,法国传教士撰写并出版了手册《传教士建造者:建议——方案》,介绍如何在中国北方建造教堂,内容包括教堂选址、建筑材料选用、砖砌工艺、屋顶形式、建筑装饰等。该手册不仅提供了一份详尽的关于教堂建造的技术资料,也从另一角度帮助我们了解当时西方传教士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建筑,以及他们是如何将西方建  相似文献   

14.
十三世纪末,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把中国展示给了西方。中国的东方文明是否真如此迷人?由于交通的阻碍,这一疑问在相当长时间里一直困惑着西方人。三个世纪过去了,随着新航道开辟,西方人纷纷来到中国,其中尤以耶稣会士为多(从1552年至1700年共有十几个国家64名传教士入华传教)。他们在传播宗教的同时,给中国带来了某些自然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他们以亲身所见所闻,把中国进一步描绘给西方,不仅证实了马可·波罗记述的真实性,也进一步较全面地传播了中国文化。中西思想文化交流也就从这里正式开始。 去年,笔者有机会到英国访问,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阅读了16世纪到18世纪耶稣会传教士写的关于中国的英文书,这是西方人记载中国史的珍贵材料,揭示了中国文化对西方文明的积极影响和中西文化交流的丰富内容。 早期传教士来中国,肩负的主要使命是传播宗教。为了传播宗教,他们必须熟悉并认识中国的环境。于是他们来中国后,首先接触到的便是不同于西方、却丰富多采,又十分直观的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在他们的著述中,此类记载可谓相当详细。 社会生活包罗万象,本文只就耶稣会传教士笔下中国人衣食住行及某些习俗的西传,作一些介绍和探讨;这对深入研究中西文化的交流,当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5.
明末来华耶稣会传教士与葡萄牙人(佛郎机)的关系,成为中国人将传教士视为是侵略者的重要原因。由于中国人视葡萄牙人为侵略者,导致传教士来华传教之初竭力掩盖与葡萄牙人的关系。1616年的南京教案,传教士被驱逐到澳门。然徐光启上强兵策,建议明朝军队引入西洋火器,并请传教士与澳门的葡萄牙人担任军事顾问。在传教士重返北京的同时,给中国人留下了传教士与葡萄牙人是同一集团的强烈印象。于是葡萄牙人是侵略者的看法被转移到传教士身上,导致传教士是侵略者的观念形成。  相似文献   

16.
王立群 《清史研究》2003,(3):97-106
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王韬、李善兰、蒋剑人、管嗣复、张福僖等中国文人陆续进入墨海书馆工作,成为通商口岸第一批与西方人合作的知识分子.与传教士的合作译书工作使他们逐步了解西学,肩负起向中国输入、传播西学的历史使命.他们所翻译出版的西方科学文化书籍,促进了西方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从明朝万历到清朝道光年间,都有西方传教士在北京活动,或在朝廷内作官。在此期间各个皇帝与传教士多少都有些接触,其中以康熙皇帝与他们的接触为最广泛,关系也最密切。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来华传教士为了改变中国人对西方的偏见,积极引介有关古希腊—罗马的古典学知识。他们借助期刊、报纸、考察报告和史学论著,向晚清中国描述了一个足以与中华文明相媲美的古典世界。这个世界不但文治昌明、战功显赫,而且代代相传、长盛不衰,是近世欧洲文明的源头之一。来华传教士对西方古典学的译介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晚清中国士大夫的自大心理,推动他们走上了了解和学习西方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文史天地》2010,(5):93-93
大约三百年前,由两位名叫费迪南德·维比斯特和托马斯·佩雷拉的耶稣传教士最早把西洋乐器带入了当时的清朝宫廷,从此,西洋乐器便传人了中国的紫禁城。两位传教士了解到康熙皇帝爱好推崇西洋的文化和科学,便把他们所带的乐器——介绍给了他。后来,  相似文献   

20.
俄藏满文文献中由传教士翻译、创作、抄录的满文著述,数量庞大,但并未中国学界视为真正意义的满文文献.俄藏传教士满文著述或无题,或被重新冠名,且多为中国所未藏.对俄藏传教士满文著述的整理,不仅可以拓展满文文献的研究领域,而且对于熟悉俄罗斯的满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