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绰号趣谈王建平,陶志红鲁迅的大名在中国家喻户晓,但他的绰号却鲜为人知。笔者披览史籍,在此摘取几段有关鲁迅绰号的轶事,以飨读者。鲁迅最早的绰号叫"胡羊尾巴",这是他幼年的时候邻居们送的。清朝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鲁迅降生在浙江省...  相似文献   

2.
胡风事件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学常 《百年潮》2004,(11):36-41
重庆的胡风给了延安 一个含混的身影 最早,是鲁迅将胡风与毛泽东联系起来.胡风是鲁迅的学生,一直以传承鲁迅精神为己任;而毛泽东,也始终认定自己"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当时商定的治丧委员会名单里,就有胡风和毛泽东.  相似文献   

3.
郭瑜 《文史月刊》2012,(Z3):219-219
对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日语的暧昧表达是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本文从常见的一些日语暧昧表达为例来进行分析谈讨,并且多角度剖析了暧昧性表达产生的文化根源,以期对日语学习者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吴元康 《百年潮》2004,(12):76-77
鲁迅曾两次在日记里提到陈安仁,一次为1927年3月25日,另一次为1927年3月31日.最近朱洪先生在<百年潮>2004年第8期发表<陈延年与鲁迅在广州的两次见面>一文,认为<鲁迅日记>里的"陈安仁"即陈延年.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撰此小文向朱先生请教.  相似文献   

5.
王造时(1903-1971)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五四”运动领导人之一,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七君子”之一. 1932年12月,王造时与宋庆龄、鲁迅、杨杏佛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同盟旨在反对国民党一党独裁,援救一切爱国的革命的政治犯,争取人民的民主自由,是一个进步爱国的民主政治团体.王造时当时担任同盟的宣传委员和执行委员,积极参与了多次援救活动.  相似文献   

6.
<正>莎莱,1923年11月生,安徽蚌埠人。著名音乐家。第五届武汉市政协委员,第六、七届武汉市政协常委。莎莱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2月赴延安。1939年1月调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师承冼星海等。解放战争时期,莎莱从陕甘宁到冀察热辽从事革命文艺工作。1949年4月,随大军南下  相似文献   

7.
文化素养作为中学日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自写入中学日语新课程标准以来,已经被广大的日语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所熟知.中学日语新课程标准中的文化素养,“主要指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和运用,包括日本的文化背景知识、日语的言语行为特征和非言语行为特征“.①可以说与以往提到的文化因素、文化教学相比,文化素养所涉及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也是一个动态的培养过程.……  相似文献   

8.
继《退步集》、《退步集续编》、《纽约琐记》、《陈丹青音乐笔记》、《多余的素材》之后,2011年年初,陈丹青又有两本新书出版,一本是画册《归国十年》,一本是《笑谈大先生:七讲鲁迅》。  相似文献   

9.
鲁迅对自然科学的探寻研究始终秉持着一颗由衷地热爱之心.他著作和翻译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因此,要全面了解、认识鲁迅,那么,鲁迅与自然科学关系的研究是不能忽略的.在新时期初期,涌现出近十篇关于鲁迅与自然科学的研究论文.这一阶段对鲁迅与自然科学的研究重心主要表现在对鲁迅关于科学论述的初步整理;对鲁迅单篇科学论文的分析解读;对鲁迅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作整体上的探讨研究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正鲁迅关于抗日战争的文章,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9月21日的《答文艺新闻社问》,直至1936年他逝世前的《半夏小集》《"立此存照"(七)》,历时五年多,贯穿于《二心集》的九一八事变以后部分和此后的《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七本文集中,即除《三闲集》之外的《鲁迅全集》第4卷、第5卷和第6卷。从《"友邦惊诧"论》《文章与题目》《"有名无实"的反驳》到部分内容涉及抗日的各类文章,总数不下60余篇。这些文章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揭露和批判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  相似文献   

11.
1930年8月,我在朋友的劝告下,决定东渡日本,暂时避避风头.临行前,我和冯雪峰说,想请鲁迅先生题几个字作纪念.随后我便去了日本,九一八事变后回国.到1932年4月初,雪峰给我送来了鲁迅先生题赠给我的一首诗: 文章如土欲何之,翘首东云惹梦思. 所恨芳林寥落甚,春兰秋菊不同时. 松泉先生属 鲁迅 我高兴地接过鲁迅先生的题字,当即送到裱画店去装裱成一幅单条.先生这首诗,我的理解是借我的日本之行,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相似文献   

12.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旧体诗解释意见最分歧,争论最多的,就要数这首《自题小像》了。1980年以前的各种意见,天津人民出版社张恩和的《鲁迅旧诗集解》已经做了个相当详尽的总汇。这本书,正文408页,有关《自题小像》的占55页,几乎占了全书的七分之一。1981年以后,就我见闻所及,只有1989年杨宪益在《人民日报》发过一篇,也是谈首句“神矢”出处及意义的,并无太多新意,反响不大。再就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周振甫主编的出版于1994年的《鲁迅诗作鉴赏》了。书中《自题小像》一篇是振甫先生亲自执笔的,对前此的  相似文献   

13.
赵润生 《文史月刊》2002,(12):48-52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发生的山西作家高长虹与鲁迅的冲突中,牵扯到高长虹的一首诗。这就是高长虹发表在1926年11月21日《狂飙》周刊第七期的两首《给——》中的第二首,文学界习惯地称这首诗为《月亮诗》。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图书馆的不解之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2年,鲁迅应当时的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在教育部任佥事,兼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任职前后达14年之久,主管图书馆、博物馆等项工作,为北京图书馆前身——京师图书馆的建设耗费了许多心血.有一次,鲁迅和教育部同事张宗祥相约往京师图书馆看古书,二人指着排印的善本书目,边看边发议论.不意被教育部长傅增湘听到.傅隔了两天,召见张宗祥,要他“办京师图书馆”,而且要编好善本书目.张宗祥固辞不就,傅又召鲁迅催促.鲁迅笑着对张宗样说:“你真是木瓜,如此宝山,何以不去开发?”  相似文献   

15.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抗日武装根据对敌政治工作方针,开展了以培训敌工日语人才为目的的日语教育活动,在部队、学校和总部建立短期和长期的日语培训组织,形成了面向部队战士和培养初、高级敌工干部的系统、科学的日语培训机制.这一教育活动培养出一批敌工干部,有力提高了对敌宣传、俘虏处置、反战活动开展、敌情调研等工作的成效,为中共抗日武装的敌军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专业支持和人力支持,成为中共军队外语教育直接服务对敌斗争的典范.敌工日语教育是中共军队外语教育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中共军事教育中开创了日语专业乃至外语专业教育,开辟出一条战争环境下军队外语人才的培养途径,为中共军队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6.
刘丽华 《北京文史》2002,(1):33-35,37
1912年4月的中国,光明被逐渐笼罩在阴云暗雾中。4月1日,只当了三个月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辞去职务,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中华民国政府议决迁都北京。正当而立之年的鲁迅,怀着对文化古都的仰慕和对革命前景充满忧虑的复杂心情,于5月5日随教育部同事一同到达北京。这一天《鲁迅日记》记载:“约七时抵北京”,当夜暂住骡马市大街的长发客栈,第二天,即6日“上午移人山会邑馆。”  相似文献   

17.
一鲁迅先生的纪念会,70年来不知开过多少次了。在中国,鲁迅至今是个大话题。概括说来,从鲁迅逝世的1936年到1980年代初,“鲁迅话题”是百分之百的“政治话题”。此后,鲁迅话题逐渐被移出政治范畴,挪进学术领域。近20多年,鲁迅话题由“在朝”转向“在野”,随即在学界与民间展开“鲁迅争议”,王朔,是这场争议的发难者。到了新世纪,“鲁迅争议”衍生了“还原鲁迅”的愿望。就我所知,不论是鲁迅的“捍卫派”还是“质疑者”,近10余年出版的鲁迅专著大幅度超越旧有尺度,试图描述真实的鲁迅。旧史料出现新的解渎,一些新的史料披露了。其中,最可注意的声音来自鲁迅后代:先有2002年周海嬰回忆录《我与鲁迅七十年》,后有2006年海婴先生大公子周令飞在交通大学的一场讲演,这位鲁迅的长孙直截了当问道:“鲁迅是谁?”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风波》,最初发表在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上。小说中有一处写小孙女六斤打破一只碗,第二天六斤的父亲七斤把这只碗拿到城里去锔时,由于缺口太大,被锔了十六个铜钉,但到了小说的结尾处却写成六斤“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一个“十六”,一个“十八”,前后不一致了。不久,鲁迅先生发现了这个“笔误”后,于1926年11月23日给李霁野专门写了一封信,要求改正。  相似文献   

19.
鲁迅留下的书信有1000多封,不同的信,鲁迅在信尾所用的问候语是不同的. 1925年7月16日,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信中就北京女师大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封建家长式的统治和许广平讨论,语言诙谐幽默,信尾用的是“顺颂嚷祉”的问候语,祝福她在吵嚷中得到幸福快乐.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而且还是中国古籍整理研究专家.他在我国古代文化学术方面的整理研究,成绩卓著,留下丰富的宝贵的遣产.鲁迅从事古籍整理工作很早,涉及的方面也广.1895年,15岁的少年鲁迅,就在课余搜集抄录古书,泛读野史杂说之类图书,如《蜀碧》、《鸡肋编》、《明季稗史汇编》等.还热衷于搜集抄录一些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