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篇:在清华大学一、年轻的大学校长1928年北洋政府垮台之后,罗家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当时他只有31岁。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他早年在上海中国公学就读,后来考入北京大学。在北大,他和傅斯年等人发起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  相似文献   

2.
正罗家伦与顾颉刚相识于"五四"前后的北京大学。1916年夏,北京大学在上海招考新生,24岁的顾颉刚报名应试,随即被录取。他于秋天负笈北上,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与他同年入学的还有傅斯年。1917年秋,毕业于复旦公学的罗家伦通过北大的新生考试,于这一年秋升入北京大学,主修外国文学。  相似文献   

3.
1949年国民党大崩溃之际,著名的国学家、历史学家傅斯年没有选择留在大陆,而是跨海远赴台湾,就任台湾大学校长.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在台湾省参议会接受省议员质询时突发脑溢血,跌倒在了省参议会上.得到消息的“行政院长”陈诚、“台湾省主席”吴国桢、“总统府秘书长”王世杰、好友罗家伦等人都急切地前来探视,蒋介石嘱咐随时报告情形.傅斯年没能逃脱死神之手,一代学人溘然长逝,享年54岁.  相似文献   

4.
《纵横》2007,(9)
一2006年5月4日,台湾国民党中央党部举办"五四名人书札"展览,展出了孙中山、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钱玄同、罗家伦、傅斯年、廖仲恺等十七人的手迹。其中,毛泽东手迹首次在台湾展  相似文献   

5.
南京博物院的前身是蔡元培先生等于1933年倡议建立的前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迄今已有66年的历史。当年,规划创建一座现代国家级博物院,拟建人文、自然、工艺三馆,后因抗日战争爆发,仅于1937年完成首期建筑工程——人文馆。蔡元培、胡适、朱家骅、翁文灏、傅斯年、罗家伦、张道藩、李济、  相似文献   

6.
康白情(1895-1959年),字鸿章,四川安岳人。现代著名诗人。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傅斯年、罗家伦、毛子水等以"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为口号,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1920年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后在山东  相似文献   

7.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和教育家。 博斯年“弃旧从新” 傅斯年颇有家学渊源,自幼即植下了扎实的国学根底。1913年夏,考入北大预科,仍修文史,绩冠群伦。1916年秋,升本科,入国文门深造。当时国文门有刘师培、黄侃、陈汉章等名师授课,他们发扬的是仪征学统与章氏(太炎)的学说。傅斯年常与他们相过从。 1917年,蔡元培出长北大,倡学术自由风气。胡适回国后,出任北大教授,与陈独秀一起倡导文学革命。许多青年人团结到了他们的周围,其中就有博斯年、罗家伦、顾颉刚等人。 博斯…  相似文献   

8.
傅斯年(1896—1950年)山东聊城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颇具影响的人物。对其整个一生的功过是非,难以在有限的篇幅内作出全面评价,本文仅就他在“五四”时期的思想、活动,试作分析。一“五四”运动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这一时期,由于国内外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因而我国的思想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以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正是在这种新思想的影响和激荡下,1918年11月,北京大学文科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邀集了部分进步同学,创办了新潮社,出版了《新潮》月刊。  相似文献   

9.
在民国历史上,罗家伦是横跨政学两界而又有胆有识的人物. 他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第二年与傅斯年创办《新潮》杂志,成为与《新青年》并驾齐驱的一份刊物.1919年五四运动时,学生在街头散发传单,其中最重要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就是他临时起草的.随后,他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第一次提出了“五四运动”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10.
正罗家伦(1897—1969),"五四"时期的主将之一,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年求学于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是蔡元培的学生。1919年,在陈独秀、胡适支持下,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同年,当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  相似文献   

11.
“蒋家王朝”在1949年仓惶败兆时,带走了故宫的古董字画、国库的金条珠宝,也带走了“光复大陆”的幻想。但是最为无价的是,其“抢救”走了胡适、傅斯年、罗家伦……这些当时中国最著名的知识分子,正是这些知识分子,在风雨飘摇之际,在偏安一隅的孤岛上,让中国文化一脉相传。  相似文献   

12.
姚从吾先生原名士鳌,字占卿,号从吾,中年以后以号行。河南襄城人,生于光绪二十年(1884)。1914年考入北京中华大学预科,1917年入北京大学史学系,师事张相文、陈汉章、朱希祖等教授。同学有傅斯年、罗家伦、张傧生、田培林等。1919年随张相文办《地...  相似文献   

13.
去年5月4日,在纪念五四运动87周年之际,中国国民党在台北举办了五四名人书札展览,展出了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钱玄同、罗家伦、傅斯年,以及孙中山、胡汉民、廖仲恺、吴稚晖、叶楚伧等17人的书法手迹。在展  相似文献   

14.
康白情(1895—1959),现代诗人,字鸿章,四川安岳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与傅斯年、罗家伦、毛子水等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曾参加五四运动,后加入"少年中国学会"。1920年赴美留学,回国后曾在山东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9年之后在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任教。代表作有《草儿在前,鞭儿在后》《和平的春天》《女工之歌》等。  相似文献   

15.
代明 《文史天地》2022,(11):30-34
<正>一姚从吾,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原名姚士鳌,字占卿,号从吾,1884年出生于河南襄城。他在县高等小学堂读小学,河南省立第二中学读中学,毕业后,考进北京中华大学预科,一年后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与傅斯年、罗家伦、毛子水为同学,“一时俊彦群集,互相砥砺,颇收切磋琢磨之益”。1920年秋,姚从吾以优异成绩,进入北京大学研究院国学系深造,拜胡适为师;两年后,被选派至德国柏林大学留学,一去就是12年。1934年,姚从吾学成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讲历史方法论、匈奴史、辽金元史及蒙古史。1936年,又兼任历史系主任。  相似文献   

16.
1945年7月1日,傅斯年与褚辅成、冷遹、黄炎培、左舜生、章伯钧六位国民参政员从重庆飞延安,与中国共产党商谈国共团结,共建国内和平问题。由于毛泽东与傅斯年早年在北大相识,所以毛泽东特地安排一个晚上和傅斯年单独交谈。傅斯年离开延安时,毛泽东还曾亲书条幅相赠。关于这段佳话,最近几年不少文章提到。比如岳玉玺写的《国民参政会期间的两件事》(载《傅斯年》一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第167页)中说:“握别之际,毛泽东将亲笔墨迹一帧面赠傅斯年,那上面的题词是北宋诗人钱惟演的两句诗:‘不将寸土分君子,刘项原来是…  相似文献   

17.
《民国春秋》1998年第4期发表了《罗家伦主持中央大学》一文,其中提到罗家伦“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这份5月4日当天北京唯一的印刷品传单,在该宣言中首次提出‘五四运动’一词”。这个说法与史实有所出入。罗家伦的确是《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的起草者,但宣言中并未提到“五四运动”一词。该词首次出现于罗家伦的《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中。罗家伦于1912年进上海新式学校复旦公学,初步接触新思想和上海的新出版物,开始在学校出版的刊物上写文章。1917年入北京大学,主修外语和外国文学,积…  相似文献   

18.
经盛鸿 《百年潮》2001,(11):79-80
<百年潮>1999年第5期刊载了罗久芳女士写的<罗家伦与五四运动>一文,如实地记述了中国近代著名文化教育界人士罗家伦在五四运动中的活动与功绩,读后令人感慨万千.确实,罗家伦是中国近代一位值得纪念的文化名人,尤其是他的爱国思想更值得颂扬.罗家伦一生多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其中以在抗战前后担任中央大学校长的时间最长、建树最多.至今,南京许多曾在中央大学任教与工作过的老人仍流传着一些罗家伦在抗战前后爱国护校的动人事迹.他在南京沦陷前成功地组织中央大学内迁,做到"鸡犬不留",就是其中一例.  相似文献   

19.
正值傅斯年先生去世60周年之际,为了缅怀傅斯年的学术志业,推动和深化傅斯年研究,聊城傅斯年研究会和台湾大学共同主办了“傅斯年学术思想的传统与现代”研讨会,以此来纪念傅斯年先生。大会于2010年8月27日至29日在美丽的江北水城——聊城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和聊城大学等单位,以及来自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等地的专家学者50余人,共向大会提交论文30多篇。与会学者围绕傅斯年学术思想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以此来告慰这位杰出的学人。  相似文献   

20.
《文史月刊》2013,(11):17-17
傅斯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有着"黄河流域第一才子"、"傅圣人"之美誉,被胡适称为"人世间一个最难得最稀有的天才"。傅斯年不仅博学多才,而且不畏权贵,堪称有风骨、有血性的知识分子的典范。1937年,傅斯年当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兼任西南联大教授。任职期间,傅斯年主张抗战,抨击贪官污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