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1年12月2日,清华大学迎来了新校长梅贻琦。在做就职演讲时,寡言务实的梅贻琦却说出了一句此后广受推崇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此话可谓点睛,对于大学,师资可不是第一位么。不过大楼呢,恐怕也未必就无足轻重。  相似文献   

2.
梅贻琦,字月涵,1889年12月29日出生于天津,祖籍江苏武进(今常州)。 1931年冬,时年42岁的梅贻琦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是年起直至1948年底止,梅贻琦历经了长达17年的担任我国最高学府校长的生涯。在17年的校长经历(含抗战年代担任西南联大实际主持人时期)中,廉洁奉公成为梅贻琦治校的突出特点,也是他成功的重要经验。 大洋彼岸传佳话 新任校长废特权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原为留美预备学校。于 1910年(清宣统二年)择海淀清华园为校址,1911年 3 月正式开学,20年代后期才改为正式大学。…  相似文献   

3.
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有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然而实际情形却是大学者,遍布大楼。而且每一座大学的建筑,都鲜明地刻着大学的历史和发展方向。当我们细数中国的百年大学时,还会发现,那几乎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无论是大学还是大学建筑,几乎用一个词——中西合璧——即可道尽。  相似文献   

4.
闻立树 《百年潮》2009,(11):47-51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被刺殉难后,西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聘请教务长黄钰生(子坚)教授、总务长沈履(葬斋)教授、训导长查良钊(勉仲)教授、历史系主任雷海宗(伯伦)教授、哲学系贺麟(自昭)教授组成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教授丧葬抚恤委员会。  相似文献   

5.
正有人说:在清华历任校长中,有三个人功劳最为卓著,一是周诒春,他为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向现代大学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是罗家伦,他让清华变成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一是梅贻琦,他以高尚的人格和民主治校的理念赢  相似文献   

6.
梅祖成 《纵横》2008,(7):61-62
梅贻琦伯父(1889—1962)是五兄弟中的老大,字月涵,籍贯天津。15岁时受教于张伯苓先生任校长的天津南开学堂,毕业后保送河北保定高等学堂深造。1909年考取用庚子赔款派送的第一批留美学生,1914年自吴斯脱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后,次年应聘到清华学堂任  相似文献   

7.
1914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梅贻琦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当时他年仅26岁,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皆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相似文献   

8.
李楯 《炎黄春秋》2012,(4):58-59
清华大学,已历百年。有些话要说。被一些人称之为清华大学终身校长的梅贻琦,是我的五太姨夫——他的夫人韩咏华是我奶奶韩俊华的五妹。梅贻琦因在1949年前离开当时的北平去了美国,后又创办台湾清华大学,其间,还任过教育  相似文献   

9.
“今天如何做大学教师”这个问题与对大学的理解是分不开的。什么是“大学”?这个问题可能有不止一个答案,我对大学的理解比较简单,即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地方,是培养高质量公民的地方。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过这样的话:“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对于大学而言,比起大楼来,大师确实要重要得多。但大学之谓大学,还在于它有在此求学的学生。没有大楼或大师,大学还能存在;没有学生,大学就不能存在。只盯着大师,不重视学生,结果必然是既不会有大师,学生也被耽误了。因此,大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大学教师也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若无这个中心,大学便无必要,而大学教师也就无事可做。如果大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如何做大学教师的问题也就必须围绕着这个中心来回答。  相似文献   

10.
正周诒春(1883-1958,安徽人,曾留学于美国耶鲁大学)于1913年至1918年担任清华大学第二任校长,他可能不如梅贻琦等清华校长有名,但提起由他亲自拟定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由他亲自规划督造的清华早期四大建筑: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和体育馆,却无人不知,他对于清华的  相似文献   

11.
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往湖南长沙,1938年4月又迁往昆明办学,称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正式开学。由原三校校长组成常务委员会领导,梅贻琦任常务委员会主席。设文、理、工、法商、师范等5个学院26个系,3000余名学生。拥有教授190余名,不少均是国内第一流的专家学者。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教职员工以孔子“饱受波折,东奔西跑,栖栖惶惶,被困于蔡,绝粮于陈,但对教育事业始终如一”的事迹自勉和共勉,为抗战教育尽心出力。从1938年至1946年间西南联大共毕业学生2522人,吴…  相似文献   

12.
1938年,西南联大组建之初,梁思成应邀为学校设计校园。方案设计好后,因经济困难,几经修改,还是不行。 梁思成忍无可忍,冲入校长梅贻琦的办公室,把设计图砸在他的办公桌上,痛心地喊道:“改!改!改!你还要我怎么改?”梅贻琦望着眼前这位激动的学者,呆呆地愣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相似文献   

13.
清华大学与梅贻琦的名字是分不开的。在清华人眼中,“清华和他已经融成一体了。”梅贻琦(1889—1962),天津人。早年毕业于美国吴斯特工学院电机系。自1915年应聘清华学校物理课教师直至病逝,以毕生心血和精力贡献于清华,凡47年。其间有17年(1931—1948年)主长清华,使清华大学从  相似文献   

14.
天津梅氏,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家族,有过显赫的家世。梅贻琦的祖先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女儿宁国公主的丈夫梅殷。《明史·宁国公主梅殷列传》记述,“宁国公主,孝慈皇后生。洪武十一年(1378年)下嫁梅殷”。梅殷祖籍河南夏邑县,自幼丧父,由伯父梅思祖抚育成人。梅思祖在朱元璋的三十四位开国功臣中,名列第三十三位,受封汝南侯。  相似文献   

15.
解放前的清华校长中,影响最大的是周诒春和梅贻琦。梅贻琦是终身服务于清华的名教育家,在校友中有口皆碑,据说在台湾是家哈户晓的人物。周诒春1913年10月任清华学校校长,1918年1月去职,任职不到4年半时间;即使加上1912年任副校长兼教务长的时期,也不过5年多时间。那时的清华学校不过是一所相当于中学程度的留美预备学校,离后来的正式成立大学还很远。周治春是如何赢得清华校友的赞誉的?他宪章对清华有何贡献?早期清华是由外交部管辖的,校长也多由外交部的人担任。对此,当时社会各界多有非议。从外交部木请教育、无暇管好学校的…  相似文献   

16.
清华大学与梅贻琦的名字是分不开的。在清华人眼中,“清华和他已经融成一体了。”  相似文献   

17.
岳南 《名人传记》2022,(8):21-27
1962年5月19日,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病逝于台大医院,享年七十三岁。当时的祭文用“天之将丧斯文”来追悼他,而教育界以“原子开新运,士林哭大师”来怀念他。梅贻琦去世后,被葬于新竹清华大学校园内,取名为梅园。中国教育界一代名宿,连同一个伟大的灵魂,就此长眠于地下。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凭吊哀思,不由得想起这位老校长的一生,想起那些铭记于心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18.
正对于清华大学历任校长,曾有人评价:"没有周诒春,就没有梅贻琦;没有梅贻琦,就没有蒋南翔"。周诒春倡导"造就完全人格",梅贻琦强调"通才教育",蒋南翔要求"又红又专",总之是须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翻开清华百年校史,此三人对清华影响至大至深,而奠定清华之基础,在清华校史上独享"老校长"这一尊称者,唯有徽州人周诒春,一位被誉为"清华种子"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19.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931年12月,梅贻琦就任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他提出了这一深刻见解。  相似文献   

20.
微言     
<正>@蒋丰:西南联大不许拼爹抗战期间,由北大、清华和南开联合而成的西南联大在昆明复校上课,"云南王"龙云大力帮助。龙云的女儿考西南联大附中落榜了,龙云便让秘书长去找校长梅贻琦疏通,秘书长吭吭巴巴地嘟哝:"我打听过了,梅校长的女儿梅祖芬也没被录取。"龙云被整没电了。@东风御风官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在这个处处讲究"拼爹"的年代,梅贻琦先生的做法,值得后辈的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