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明 《安徽史学》2015,(2):136-141
曾国藩、李鸿章在对西洋武器的观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曾国藩被动消极、李鸿章则积极主动;曾国藩侧重于"人",李鸿章则侧重于"器"。此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两人个性性格、思维方式和实践经验等三个方面的原因,这种差异折射了时代变迁的轨迹,而分析这种差异对于分析洋务运动之成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现在的人往往喜欢指责心灵鸡汤,其实,心灵鸡汤有两类,一类是鸡肉很少,水分极多,这样的鸡汤自然对人没多大益处;一类是鸡肉特多,水分颇少,此种鸡汤营养很丰富。读曾国藩的家书,我们未必对他的吃饭、打仗、下棋、写字有多大兴趣,真正喜欢的就是其中的"心灵鸡汤"。志向或曰理想、梦想、憧憬,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曾国藩对此极其重视。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九月十九日,曾国藩写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的好友欧阳兆熊,写过一部有名的笔记,叫《水窗春呓》,里面写了不少关于曾国藩的史事。在“一生三变”这条笔记里,有这样一句话:“(曾国藩)尝自称欲著《挺经》,言其刚也。”关于曾国藩的“挺经”,曾国藩的孙婿吴永,在所著笔记《庚于西狩丛谈》卷四中也曾谈及,他记李鸿章曾对他说:“我老师的秘传心法,有十八条‘挺经’,这真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决。”(下引此书时皆见卷四)李鸿章所说的老师,就是曾国藩。曾国藩是否确曾著过《挺经》呢?从这里举出的两条笔记看,似有两种可能:一是著过;一是仅仅有腹稿。若是著过…  相似文献   

4.
廖正华 《湖南文史》2014,(10):34-35
在自己的麾下将领中,曾国藩最欣赏的当属彭玉麟和李鸿章。曾国藩曾说过这样的话:“若论天下英雄,当属彭玉麟、李鸿章。”但由于彭玉麟个性太过刚硬,和曾国藩、李鸿章交往中发生过许多不愉快的事情。彭玉麟和曾国藩有过两次比较大的矛盾冲突。第一次是由曾国藩委托韩正国找小妾所引起的。韩正国是曾国藩的亲兵首领,是曾国藩非常信任的人。当时,曾国藩戎马倥偬,精神高度紧张,心情抑郁,癣疾发作得很厉害,浑身瘙痒导致他经常失眠。他的妻子欧阳夫人在湘乡老家,无法替他解除烦恼。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请韩正国帮他找一个小妾,专门帮他挠痒。  相似文献   

5.
读者来信     
《与唐浩明对谈曾国藩》这篇文章通过两位作家以新闻采访对谈的形式,比较完整、全面地介绍了曾国藩为人、为官、治军、治学的人生经历,尤其是曾国藩与湖湘文化之间的关联,使我们读到的曾国藩,身上充满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尽人皆知的重要人物,其生平事业,功过是非,史有明文,不烦缕述。然而在很多时候,正史的记载似乎都有些硬冷,缺少一种温情与温度。在时光早已洗褪硝烟的今日,我不止一次地阅读正史中关于曾国藩的记载,遗憾的是,我对于曾国藩形象的认识,不是更加清晰,而是更加模糊了。在"誉之则为圣相,贬之则为民贼"的两极评价中,我分不清哪一个曾国藩更为真实。赞誉曾国藩的人把他奉若神圣,贬斥者则诋毁其为妖魔,在这两极之间,有  相似文献   

7.
绝大多数湘军和太平军将士其实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 欧阳:湘军打败太平军后,人们热议的有两个问题:第一,湘军把在南京掳抢的金银财宝运回湖南,这是说得比较多的话题;第二,曾国藩自剪羽翼,湘军卸甲归田,还有一部分人,比如李臣章等人落草为寇.小说《曾国藩》对这一史事的表达,是基于什么样的想法? 唐:刚才您提到的第二个问题,是个很有趣的话题.有人问这段故事是否有史料支撑,我可以很明确地回答,有史料支撑.湘军打下南京后,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了很多游民,即无家可归的行走江湖的人.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包括奏稿、日记。诗丈、书信、批犊、读书录等。这是研究曾国藩本人思想言行和中国近代尤其是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思想文化极有参考价值的文献。从而,对于曾国藩著述的整理和编辑出版.是一件很重要的学术工作;有关对曾国藩著述整理、编辑出版情况的回顾、总结.对于推进曾国藩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一、旧中国曾国藩研究资料出版述评由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由于曾国藩门生故旧较多,由于当道机I他的着意推崇,所以在旧中国有关曾国藩著述的整理、编辑出版…  相似文献   

9.
郑峰 《安徽史学》2008,8(2):42-48
本文从咸丰三年曾国藩与王錱失和入手,分析了其背后曾国藩与骆秉章的复杂关系.在创建湘军的过程中,曾国藩遭遇了来自湖南官场的种种阻力与打击,处境孤立;与此同时,二度抚湘的骆秉章却通过一系列笼络人心的手段,再次确立了自己在当时湖南政局中的核心地位.两人虽然是合作关系,但却经历了一系列的暗中较量,王錱最终脱离曾国藩投入骆秉章的帐下也是这种较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正近来,笔者阅读曾国藩的《茶余偶谈》,发现曾国藩也偶有失眠,尤其是在己未年(1859)十月,曾国藩失眠比较严重,此时的曾国藩已经48岁,那么他失眠都干吗呢?在曾国藩的日记中,他这样记录:"李申甫自黄州归来,稍论时事。余谓当竖起骨头,竭力撑持。三更不眠,因作一联云:‘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二根穷骨  相似文献   

11.
<正>裴坦是唐代山西闻喜人,与杜牧是老朋友,唐僖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有"太平宰相"之誉。而曾国藩,梁启超对他推崇至极:"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毛泽东对曾国藩也是极为钦佩:"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两个人都官居显要,也都是出名的节俭典范。  相似文献   

12.
<正>一、“笨小孩”曾国藩左宗棠和曾国藩初次见面后,在给女婿陶桄的信中这般评价他的“一生之敌”:“其人正直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以至于很多年后,曾国藩被当成笨人逆袭、咸鱼翻身的经典案例。这样的说法可信度究竟有多高呢?湘乡地区流传着一个段子。一天夜色降临,小曾国藩在屋里背诵《岳阳楼记》。没想到家里来了一个梁上君子,他看到曾国藩在用功读书,于是悄悄爬到房梁上,准备等他睡着了动手。没想到曾国藩一直在埋头苦读,  相似文献   

13.
正读曾国藩的各类书信,一个非常明显的感觉是:此君对世道人心很有研究。说他是半个心理学家,并不夸张。曾国藩是个不甘平庸的人。做翰林时因为勤勉引起皇帝注意,十年七迁,连升十级。当礼部侍郎,他履行职责一丝不苟,深受皇帝器重;兼刑部侍郎,他严守律法,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是清代的名相,也是个官精。他步入仕途后,十年七迁,连跳十级,37岁就当上了二品京官,可谓一帆风顺。但是,综观曾国藩的一生,他常常言行不一,口是心非,戴着两副面具,是个典型的伪君子。  相似文献   

15.
张程 《中华遗产》2012,(2):138-149
天津教案。是曾国藩个人命运的最后一幕大戏。在去天津的前两天。曾国藩写口信给两个儿子说:“余此行反复筹思,殊无良策。余自咸丰三年(1853年)募勇以来。即自誓效命疆场,今老年病躯,危难之际,断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负其初心。”这封信。让人想到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相似文献   

16.
正清末才子汤鹏(1800-1844),龚自珍高赞他是"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可惜其遗名,是因为做了曾国藩一则轶事的配角。晚清有段子语:江忠源包送棺材,曾国藩包送挽联。曾国藩供职翰林院时,"某年元旦,汤诣其寓贺岁,见砚下压纸一张,汤欲抽阅之,曾不可。"汤鹏抢过来一看,大惊失色,曾国藩给身边活得好好的友人每人写了一副挽联,  相似文献   

17.
正曾国藩对浙江或者说对王有龄有狠心,是有深层原因的。早在咸丰四年(1854年)九月何桂清出任浙江巡抚后,与曾国藩湘系的矛盾就慢慢产生了。那时,曾国藩在江西四面楚歌,处处挨打,浙、赣两省毗连,何桂清对曾国藩在江西损兵折将、被动挨打情况了  相似文献   

18.
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一点,对于所谓的"完人"曾国藩来说,同样是适用的。立言不足拿立言方面来说,虽然曾国藩所著的《曾国藩日记》《曾国藩家书》流传至今,但这些著作只是他"顺手牵羊"而已,他并未著有多少国学经典。曾国藩早年的志向其实是文章报国,如他在1840年6月7日的日记中所言:"谈能日日用功有常,则可以保身体,可以自立,可以仰事储蓄,可以借福,不使祖宗积累自我一人  相似文献   

19.
青年毛泽东曾深受曾国藩的影响,他曾经说过:“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毛泽东出生时(1893年),离曾国藩去世(1872年)不过20年,曾氏“中兴名臣”的声名也尚未褪色,在韶山乡土文化中,曾国藩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毛泽东生于湖南,长于湖南,自然受到了曾国藩思想的熏陶,他甚至还主动地从曾国藩那里吸收“营养”。  相似文献   

20.
提起湘军,人们自然会想起曾国藩,但他并不是湘军的全部。其实,新宁楚军才是湘军的鼻祖和滥觞。然而,有很多人以为,新宁楚军隶属于曾国藩统帅的湘军,这不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