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了年纪的,也许还能知道"私塾"这个概念,中青年人可能就对"私塾"不甚了了了。"私塾"是新中国成立前,旧社会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私塾"一般只有一名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方法,没有一定教材和学习年限。新中国成立前,即使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华东地区,如江苏、浙江等省的乡村地区,小学也是凤毛麟角,只有大的集镇才有一所公立小学,因此大多数农民子弟求学读书都是在“私塾”。我就读过两年多“私塾”,下面就“私塾”的具体情况作一回忆。  相似文献   

2.
赖晨 《文史月刊》2013,(6):30-31
作为著名作家、译作家和语言学家,林语堂早已为大家所熟知,但他在教育园地上的创业精神却鲜为人提及。林语堂早年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师大任教。1926年5月,林语堂携眷南下,应聘厦大文科主任。他曾经在厦门鼓浪屿求学生活了7年,其初恋情人陈锦端(林语堂名著《京华烟云》中女主角姚木兰的原型)、夫人廖翠风的娘家就在鼓浪屿,其二哥林玉霖在厦大哲学系任副教授,其弟林幽任外语系讲师。9月,林语堂就任厦门大学语言学教授、文科主任兼国学院  相似文献   

3.
微名人     
一朵 《名人传记》2022,(3):70-71
林语堂林语堂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职英文教员时,开学的第一天就迟到了。学生们翘首以盼之际,他夹了一个皮包走上了讲台,然后不慌不忙打开皮包,装的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他将花生分给学生享用,但是没有一个学生敢吃。林语堂分完花生后,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大讲其吃花生之道。  相似文献   

4.
刘继兴 《江淮文史》2011,(6):165-168
以一袭破旧的马褂、一顶瓜皮小帽压着的长辫,以及关于缠足、纳妾等奇谈怪论闻名的旷世怪杰辜鸿铭,自称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东西南北人"。他学贯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11种语言,曾同时为操6种语言的银行团当翻译,被孙中山、林语堂称之为"中国第一语言天才"。  相似文献   

5.
正1965年,在国外居住了30多年的林语堂回到台湾定居,他自行设计了一座既具东方情调又有西式风味的庭园。林语堂希望书房的窗前有数竿篁竹,夏日则要天高气爽、万里一碧如海……别墅盖好后,林语堂把自己的4000多册藏书全部搬进了书房,几乎是不假思索就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有不为斋"。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  相似文献   

6.
我是"老三届"时六七届的高中毕业生,在长春市某中学读书时,赶上了文化大革命运动。一天,我们学校的党支部书记找一位老师谈话。党支部书记问这位老师:"你最近是不是有些精神不振?"  相似文献   

7.
梁海燕 《神州》2013,(32):94-94
阅读是学生获得作文范例的基本途径,学生可以从读中学到"怎样写"。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我们开展了读书、读报活动,发动学生把他们读到的好书向全班同学推荐,并做好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交流。并在黑板的角落留出一角,让学生轮流抄写自己读到的好的句子或成语。  相似文献   

8.
好读书     
周国平 《神州》2011,(9):44-45
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  相似文献   

9.
周中孚的“严净”说及其它读《郑堂读书志》札记二则徐彬《郑堂读书志》是清代学者周中孚的一部目录学著作。在史部目录解题中他关于《隋书》"文笔严净"、《北史》"家传"和《明史》"附书"的论述,对今天考察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某些方面依然有所启迪。一、关于史书的...  相似文献   

10.
"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天下,当时孔融才4岁,吃梨时就知道把大的让给人家,把小的留给自己。而且他读书很用功,学问很渊博,工作能力很强,  相似文献   

11.
赖晨 《湖南文史》2013,(5):36-37
林语堂(1895—1976),福建漳州平和县人。众所周知,他是著名的作家、译作家和语言学家,但他在教育园地上的创业精神却鲜为人提及。林语堂早年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师大任教。1926年5月,林语堂携眷南下,应聘厦门大学人文科主任。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著名作家,1895年生于闽南漳州。他从小头角峥嵘,17岁被“具有一连串‘梦想’”的父亲送进了上海圣约翰大学。这是一所林语堂自认为“学习英文的最好的大学”。在这里,他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初步熏染。1916年毕业后到北京清华学校任英文教员。1919年根据清华的例规,任教满三年的林语堂获准赴美留学,就读于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一年后,获得硕士学位。接着入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语言学。林语堂遍览了该校收藏丰富的中文藏书。林语堂的文化经历十分奇特:在母国的圣约翰大学,沉浸于西方文化,精通了英文;在异邦的…  相似文献   

13.
兴趣是吸引孩子喜爱读书的首要条件,为了让孩子能主动读书,首先要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为了培养儿子读书的兴趣,在他刚上幼儿园时,我就买来一些小画册,一有时间就和他一起翻看。那时候,他很喜欢听故事,每天晚上睡觉前都缠着我给他讲故事。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问一些问题,比如人为什么不能长得像大树一样高?为什么到  相似文献   

14.
旅行的精神     
许多人对旅行说了许多看法,都不及林语堂先生。林语堂先生在一篇《谈游览》的文章中对旅游的真知灼见,至今可鉴。  相似文献   

15.
也谈林语堂和《论语》上的一首打油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到1999年第7期《纵横》沈立行先生的《林语堂与30年代“论语”半月刊》,很感兴趣。记得家父那时全年订阅《论语》,他还特别保存在一个小书橱里。我读书时,时常翻出来看。《论语》半月刊印得非常精美,正文都用进口双面道林纸印刷。封面尤其厚实。从外表看,设计气度不凡,与众不同。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好几期的封面上,都印有谜语一样的打油诗:  相似文献   

16.
钱钟书与林语堂的作品是幽默的,本亦以幽默之笔论之;钱钟书与林语堂为皆好比较,本截幽默”这一平台上亦以“比较”之方法论其不同,从而倡导论风格与作家作品风格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诗情系秦淮文/濮小南图/一凡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年轻时代就树立经世济民的大志,以治国安天下为己任。1038年,其父王益出任江宁(今南京)通判,遂举家随父迁居江宁府任所。他锐志读书,"虽寝食,手不释卷"。在秦淮河畔可餐的秀色中度过了青年时代...  相似文献   

18.
泽川 《文史月刊》2012,(1):20-20
东汉时期的边韶(字孝先),博学多通,善于辞令,在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名声很大。 边韶有数百名学生。他常常在白天闭上眼睛假睡,有的学生便私下讥笑他说:"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这话传到边韶的耳朵里,边韶即反唇相讥道:"我肚子肥大,因为满腹是《四书》、  相似文献   

19.
西风社是民国时期上海一个有着相当影响的翻译出版机构。1935年后成为西风社主持人的黄嘉德兄弟为林语堂主编的《人间世》翻译美国《读者文摘》上的文章,受到林语堂的鼓励,刊出后又受读者的欢迎。于是黄嘉德兄弟俩决定创办一个以“译述西洋杂志精华,介绍欧美人生社会”为宗旨的杂志。1936年9月,黄嘉德、黄嘉音和林语堂各出资旧法币200元创刊了《西风》月刊,由林语堂任顾问编辑,《西风》出版不久,林语堂携眷赴美定居。因此除了后来提供译稿,实际上并未过问西风社的事务。黄嘉德、黄嘉音任主编和发行人,每月1日在上海出…  相似文献   

20.
宁向华 《南京史志》2010,(10):16-16
今天,儿子一放学就对我说:"今天差点你就被老师请去了。"我说:"为什么呢?"儿子说:"因为上操时我和同学嬉闹,老师过来批评,我就反驳说,又不是我一个人,为什么只批评我呢。老师很生气,上完操把我叫到办公室继续骂。我一看势头不对,赶忙说:‘老师,对不起,我错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