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好友跟我说:"我们小时候,爸妈每星期都会带我们去吃一次西餐,非常普通,现在吃西餐,却成了必须正经八百的一件事。"我们走在百乐门前的万航渡路,街上到处都看得到老外,路边的连锁糕点店里有一半是白人。居民小区里也有各式白人黑人进出,就连楼下的重庆鸡公煲,大半夜里也坐着两三桌外国人。这种上海,我不知道对我的朋友意味着什么。她的小时候,也不过是二十几年前。生于1962年的新井一二三在书里写  相似文献   

2.
一天,白兔、灰狼、黑熊和花狐狸相遇在一起,坐在山路边,诉说着各自的苦愁。白兔说:“我多少日子没吃上一顿好饭,嘴谗得不得了!”灰狼伸长舌头舔舔嘴皮,说道;“还讲好饭哩!几日来我连能吞下肚皮的一点东西都没找上,肚子快要饿扁了。”黑熊看看自己的肚皮,也说:“你们瞧,我的膘都要掉光罗!不知哪天哪日才能饱饱地吃上一台。”花狐狸摇头叹气,说道:“唉,昨天我去偷鸡不着,差点喂了猎狗啦!”  相似文献   

3.
拉萨河牧渔     
王郢 《旅游》2009,(7):68-71
"我们是西藏惟一打鱼的村子"——拉萨曲水县茶巴朗村俊巴组的格桑扎西一边扛着他的牛皮筏子一边以外交辞令般的语气说,可见慕名而来的好奇者来过不少。他说的惟一其实也是近二年来他们村庄的标签。因为现代的藏族人是不吃鱼的,所以作为一个近临西藏中心的拉萨如此之近的村庄,居然在打鱼吃鱼,就有了些神奇的味道。  相似文献   

4.
品味知味观     
“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的第一需要,直接决定着我们人类的生存。在填饱了肚皮后,人们又开始想方设法吃得好一点,喝得好一点。早在春秋时期,孔圣人就有“食不厌精”的企盼了。于是,各种酒家饭店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5.
一阵悉悉索索的拖鞋声后,黄宗江给我开了门。跟我同时到达的还有邮局的一个包裹,从广东寄来的。黄宗江急急地用剪刀挑开一看,眉开眼笑地乐了,"呦!腊肠!"她女儿曾说过,爸爸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吃",不求高级,但求地道,什么他都要尝一尝,"一年过了20次生日,都是为了找个借口大家出去好好吃一顿"。  相似文献   

6.
漫议汪烈九和他的《抗日怪将王劲哉》[武汉]王永华儿时的我,每每缠着母亲要零食吃。每当这时,母亲便板着脸孔吼道:“你还吵,我就把王老虎唤来吃你!"此时,我便止住哭泣,很乖顺地玩去了。在我们湖北江汉平原,尤其是在我们仙桃地区,为什么一提到"王老虎",小孩...  相似文献   

7.
陈敏 《钟山风雨》2011,(1):30-30
那是周恩来总理陪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杭州时的事了. 这天下午,周总理就要离开杭州了.几天来随行人员都十分辛苦,周总理就吩咐秘书说:"今天中午,我请大家到楼外楼去吃个便饭."  相似文献   

8.
生日快乐     
徐昕 《风景名胜》2013,(12):172-173
记得我刚“出道”那会儿,有一次带老外去餐厅吃晚饭,我和司机单坐在一个角落里吃工作餐。吃着吃着,只见客人那边响起一阵骚动,大家全都站了起来,齐声高唱~酋外文歌曲。我跑了过去,方知是团里的一位客人过生日.大家正在给他庆祝呢。这时司机也走了过来,窃窃地对我说:“你看,这下闯祸了吧?”  相似文献   

9.
龙泉山     
我们村有座山,叫龙泉山。为什么叫龙泉山?这里有个传说: 据说,很早很早以前,我们村是一个泉水绕村流,桃李碰着头的村子。有一年,果木刚开花,一连几个月一滴雨也不下。土地裂了缝,树木枯干了,连人也难得喝一口清凉水。靠果木换粮添衣的人们,只好找草根树皮吃了。村中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名叫龙生,心肠很好,一碗野菜,总把大半碗舀给瞎眼妈妈,妈妈晓得儿子的心意,也总留着一半等着儿子回来吃。有天早晨,龙生腰上别了一把镰刀,提  相似文献   

10.
释“肚皮”     
正元代政府公文书中"有一大批词语奇特,句法乖戾的公牍,既不能用古汉语书面语常规训释,又与纯粹的元代汉语口语不同"~((1))。在《元典章》《通制条格》和《至正条格》等书中存留的元朝公文书中,"肚皮"就是那些奇特的词语之一。《元典章》等书中多次出现"要肚皮",还有"吃肚皮""使肚皮"等,例子不胜枚举。"肚皮"有脏贿之意。这令哈佛大学已故的杨联陞先生困惑不解。1956年,杨联陞在《哈佛亚洲学志》发表《元典章札记》,其中一节专门讨论了"肚皮"。  相似文献   

11.
陈艳蕾 《南京史志》2023,(23):34-35
<正>一、游戏来源(一)幼儿兴趣与前期经验在晨间圈圈活动时,大家会给当天没来幼儿园的幼儿留水果。有一天,幼儿发现宁宁没来。“他喜欢吃蛋糕。老师,我们能给他留蛋糕吗?”“我也喜欢蛋糕。”“爸爸妈妈周末和我一起做蛋糕。”“我们做个蛋糕给他吃。”……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对于做蛋糕,幼儿非常感兴趣。  相似文献   

12.
丁盛 《炎黄春秋》2006,(5):13-15
我1913年出生于江西于都一个农民家庭,家里很穷,从小就没有上过学。1930年秋,陈毅任军长的红二十二军下面的一支部队,转辗到我们家门口。那时,我才17岁。我们村里连我在内有六个小孩,平时一起玩、一起放牛,总觉得我们家里太穷太苦太累,大家合计好,去当兵,脱离这个环境,找个地方有饭吃。在家乡打土豪,我们都是看到了的;红军来了,分地主的浮财,杀猪宰羊,我们也是看到了的。咱们就去当兵,参加红军。  相似文献   

13.
1958年,我的家乡湖南华容这个不产铁矿的县也卷进了“大跃进”大炼钢铁的洪流,山上的树木砍光,家家户户的铁锅、农具甚至门扣门锁都扔进土高炉,烧成一堆堆毫无价值的铁砣。小学的大操场上召开万人大会,宣布三封、胜峰、潘家三个乡的几十个农业合作社合并成立人民公社,因为是全县第一家,取名华一公社。会后老师兴奋地告诉我们,现在是几个乡合并成一个公社,然后全县合并成县联社,再全省合并成省联社,最后全国合并成中华人民公社。又说:“过两年就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吃饭不要钱,放开肚皮吃。”  相似文献   

14.
王祖远 《湖南文史》2008,(10):62-62
从我记事时起,就晓得家里穷,吃的十分欠缺不说,烧的也常令母亲犯愁。是嘛,锅里头放萝卜、厚皮菜,总得要柴火去煮熟才能填肚皮呀!为了灶神老爷那张大口,每年庄稼收过之后,头发花白、身体虚弱的母亲总要背一个背篼,肩扛一个草耙子,领着我和姐姐去田里、地里扯麦桩、挖玉麦疙篼回来晒干。  相似文献   

15.
我的童年是在北平海淀成府街度过的。那时海淀算郊区,进城要坐一段火车。我小学三年级便辍学了,父亲不让我受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教育。上午姐姐有时教我算术,父亲偶尔也教我读几页书,其余时间便都玩了。出家门,穿过一条狭窄的胡同,便来到田野。胡同口有个土岗子,上面长满各种树。对于一个从市内迁移来的10岁孩子,这里简直是个乐园。春天榆树上长满"榆钱儿",我们爬上去一边摘,一边吃。"榆钱儿"有许多花瓣,吃起来清香有甜味。外婆摘回去拌在玉米面里蒸窝头,蒸出来的窝头,甜丝丝的,非常好吃。还有小热热和屎壳郎呢。小热热是蝉的一种,体积小,没有知了那样黑,  相似文献   

16.
王苏淮 《神州》2012,(27):15-16
李一氓,大家都尊称他"氓公"。1990年12月4日,曾经担任苏皖边区政府主席的李一氓同志以87岁高龄谢世,远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与世长辞,使我们党失去了一位无限忠诚的老共产党人,淮安人民失去了一位备受敬仰的老领导。一氓同志生前曾立下遗嘱:"我的后事从简。只称一个老共产党人,不要其他任何称谓。不开送别会和追悼会。  相似文献   

17.
达卿 《湖南文史》2012,(6):57-57
20世纪60年代末,我下放在苏北串场河东一个偏僻的乡村。那里的农民当时很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盖的"顶头舍"(即山墙呈南北方向,门户就开在南山墙上),吃的是杂粮。插队第二年的冬季,我们就遇上了可怕的粮荒。我们这些身在异乡,无任何外援全靠分粮分草过日子的插队知青,常常寅吃卯粮,不断预支,往往麦子没上场,  相似文献   

18.
从我记事时起,就晓得家里穷,吃的十分欠缺不说,烧的也常令母亲犯愁。是嘛,锅里头放萝卜、厚皮菜,总得要柴火去煮熟才能填肚皮呀!为了灶神老爷那张大口,每年庄稼收过之后,头发花白、身体虚弱的母亲总要背一个背篼,肩扛一个草耙子,领着我和姐姐去田里、地里扯麦桩、挖玉麦疙篼回来晒干。  相似文献   

19.
吃饭有讲究     
晓溪 《文史月刊》2011,(4):74-74
用大吃大喝表示感谢,这是阿富汗一些地区的习俗。他们招待客人十分诚恳,如果你吃得差不多了,对主人说"够了,我不想再吃了",主人也不会理睬你,你必须继续吃下去。吃得越多,对方越高兴,那才是礼貌。你如果随便吃几口就停嘴,对方会不高兴。  相似文献   

20.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外访,媒体都有报道欧洲各国以国宴款待时,吃了些什么。这让我也一时兴起,向大家介绍一下香港政府以宴会筵席款待贵宾时,究竟又吃些什么。粱振英上任后,至今无国家领导人访港,新一届特区政府仍未有机会宴请国家领导人,所以我们先看看,曾荫权当特酋时几次宴请国家领导人的筵席菜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