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山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遭遇的空前巨大的突发性灾难。地震发生后,陈永贵是第一个赶赴唐山灾区的中央领导人,是亲临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最高指挥官,被群众称为毛主席派来的亲人。  相似文献   

2.
韩溪 《纵横》2009,(8):22-23
我和枫春、杨煜都是土生土长的唐山人,共同经历了1976年7月28目的唐山大地震,共同感受了失去24万多亲人的唐山人。为讴歌唐山人民的抗震精神,我们奋战了300个日日夜夜,创作出交响大合唱《唐山,烈火中再生的凤凰》,在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使她在纪念唐山抗震十周年之际,登上中南海怀仁堂的舞台,通过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播,向世人展示了唐山人民的英雄风貌。时过20余年,两位合作者已于2005年2月、10月相继谢世。今撰写此文,以纪念那次盛会和两位老友,并借此歌颂汶川大地震中中华民族体现出的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  相似文献   

3.
唐山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遭遇的空前巨大的突发性灾难。地震发生后,陈永贵是第一个赶赴唐山灾区的中央领导人,是亲临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最高指挥官,被群众称为“毛主席派来的亲人”。  相似文献   

4.
一群女话务兵在唐山大地震中以军人的信念克服了地震带来的恐慌。她们在岌岌可危的通信大楼里接通了第一条北京到唐山的生命线。她们给许多人带去希望,却不能帮助唯一的唐山籍同事查询其家人的情况。为了安慰那些想急于知道亲人下落的人们,她们不得不说起“谎话”……《唐山大地震时的女话务兵》讲述的是这一个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董福庆 《文史月刊》2010,(10):57-57
<正>看了电影《唐山大地震》,不由回想起我参加唐山抗震救灾的经历。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7.8级的强烈地震。当时,我在38军114师后勤部政治处任宣传干事。接到执行紧急任务的命令后,  相似文献   

6.
腊鱼香异乡     
离开家乡这些年,除了对亲人的挂牵,最让我想念的恐怕就是故乡那香喷喷的腊鱼了。我的家乡在湖北省石首市的一个小镇上,依堤而居,堤外就是滚滚的长江,长江九曲回肠的一段就从这里经过。这一带也是江汉平原上最肥沃的土地,是真正的鱼米之乡,近邻洪湖就是因为一首《洪湖水,浪打浪》而闻名全国。在我的家乡,每年临近冬至,到处都要干塘,到处都要开湖,把水塘里的鱼全部打捞起来,把湖泊里的成鱼尽可能地打捞起来。一到干塘开湖时节,到处都成了鱼的世界,一年一度的腌鱼就隆重地开始了。  相似文献   

7.
顾迈男 《百年潮》2010,(6):48-53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我作为新华社记者蹲守国家地震局,和地震局工作人员一起工作、生活两年多。在与他们的交往中,他们告诉我了“文化大革命”中周总理虽病重在身,但依然十分关心地震观测事业的一些故事;我与国家地震局工作人员一起到唐山大地震受灾现场,进行实地采访,留下了很多照片;14年后的1990年,我又到各地地震台进行了采访,知道了地震台工作人员一些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这些都让我潸然泪下,至今难忘。  相似文献   

8.
在我多年的记者生涯里,所采访的重大事件中最使我难忘的就是1976年发生的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  相似文献   

9.
季音 《炎黄春秋》2013,(7):10-14
1958年深秋11月初的一天,我戴着沉重的右派帽子,黯然离开北京,前往河北唐山柏各庄农场接受改造。车站上只有我的弟弟谷斯涌冒着政治风险前来给我送行,带来了亲人的一丝温暖。和我同行的还有三人,人民日报国际部西方部副主任胡骑,摄影记者高粮,文艺部编辑杨建中(蓝翎)。蓝翎是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事件中受到最高领导人表扬的“两个小人物”之一,如今也沦为右派。在胡骑之前,报社国际部东方部主任蒋元椿也划为右派,已先期来到四分场。  相似文献   

10.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秒,唐山发生了举世震惊的7.8级强烈地震,震中烈度高达11度,百年城市毁于一旦。大地震造成24.2万多人死亡,16.4万多人重伤, 7200多个家庭全家震亡,4204人成为孤儿,城市功能全部瘫痪。这是一份唐山市委宣传部提供的官方文件,三十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就躺倒在这一串冰凉的数字里。死者长已矣,悲痛却永远留给了他们的亲人。而那些父母双亡、自己还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唐山孤儿们,在他们的有生之年,更将永远承受一波波的思念、麻木、怀想、痛苦——他们的人数,是4204个。  相似文献   

11.
唐山地震发生后,我是新华社总社第一批到达唐山地震现场的三名记者 之一,当天第二次  相似文献   

12.
《神州》2008,(8):76-82
一腔热血铸军魂38岁的杨永平.现任某陆军预备役炮兵旅油料科科长。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唯一的妹妹及妹夫、妻子的爷爷等直系亲人共15人在地震中不幸遇难。妻子央求他回老家北川救灾.看望亲人。杨永平强忍悲痛对妻子说:"灾情就是命令,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我去平武  相似文献   

13.
李升堂 《纵横》2008,(6):9-13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时,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唐山机场空军某部司令部,负责航行指挥调度工作。地震使唐山机场的通讯、雷达、气象等设备遭到严重破坏,空中飞行指挥系统全部瘫痪。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用一部没有被砸坏的超短波活动塔台车和跑道一端尚能使用的导航台,打破常规,大胆地指挥了来自全国30多个机场,13种机型的3000多架次飞机的起降。最多的一天起降达365架次,最短的飞机间隔时间只有26秒,在10日内共运送伤员两万多人,运进救灾物资数万吨,没有发生任何差错和飞行事故,为此受到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嘉奖。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相似文献   

14.
刘流 《文史春秋》2003,(2):54-57
一个日本遗孤,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留在了中国,被普通的中国家庭收养,并隐名埋姓几十年。后来在中日两国政府的帮助下,他找到了日本亲人。但几十年的相濡以沫,他和中国亲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您使我脱离了孤儿的死亡边缘,哺育了我,使我健康成长。再见,伟大的中国!再见,养育我几十年的爹娘!”就在他回国不久,不幸英年早逝,留给中国亲人的是绵绵无期的思念。在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之际,笔者在四川省雅安市泛华厂采写到了这个记录着中日友谊的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15.
我认为孩子是在寻找父爱,是寻找父亲过去给她的爱,代表是24万唐山人的亲属在牵挂死去的他们。它不像SARS过去了就风平浪静,它是一辈子的追思和记忆,这是五六岁的孩子要牵挂一生的事我在唐山市展览馆工作,“唐山孤儿”是我工作的一部分,我本身是孤儿,我记录的是唐山地震以后三十年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1996年,在唐山大地震20周年之际,各大报刊和电视台对新唐山市和唐山人的精神作了长篇报导,看到唐山人民在全国的支持下,又建立起一座美丽的新唐山市,人民生活幸福、精神振奋,我十分感慨,也勾起我20年前参加唐山抗震救灾的一段难忘的回忆.  相似文献   

17.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顷刻之间,将一个百年工业重镇夷为墟土,房屋倒塌,数十万居民被埋压在废墟之下。而且,震后雷雨交加,余震不断,交通、通讯中断,水、电俱停,其残景难以想像。从废墟中钻出来的幸存者,顽强拼搏,抢救被掩埋的亲人。但是,在如此巨大的灾难面前,人们无法扭转危难局  相似文献   

18.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在唐山、丰南一带宁静的夜幕中,突然出现一道蓝紫色的闪光,20秒钟的剧烈震颤,把人们推入灾难的深渊——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发生了。  相似文献   

19.
地震回顾 1976年7月28日在唐山发生里氏7.8级地震,地震震中在唐山开平区越河乡, 即北纬39,6度,东经1l8.2度,震中烈度达11度,震源深度12公里。主震后的余震更加加重了地震灾害。据悉唐山地震无明显前震,余震持续时间长,衰减过程起伏大。据统计唐山大地震共造成24.2万多人死亡。  相似文献   

20.
邹俊 《神州》2008,(4):38-43
去唐山采访前,曾与北京军区的朋友聊天。得知我要去玉田县,朋友便要我一定要去见见埋头在玉田县工作了7年,几个月前刚刚卸任的玉田县人武部石中波部长。朋友介绍说,石中波曾经立下3次三等功,多次受到北京军区,河北省军区和唐山军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