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焰 《江淮文史》2011,(3):131-138
一公元574年。在大别山深处莽荒的小道上,匆匆行走着两位面色凝重的僧人。这两位僧人,一位就是后来被尊为禅宗二祖的慧可,另一位则是慧可刚认识的僧人昙林。慧可的身上,携带着两件比他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菩提达摩作为衣钵传授的木棉袈裟以及四卷本的《楞伽经》。  相似文献   

2.
袈裟,汉译作不正色、染色、赤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又作袈裟野、迦沙、加沙。袈裟是僧人最重要的服装。袈裟的颜色在佛教的诸律中说法不一,但大致有三种,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禅宗历史上,达摩祖师信衣袈裟的传承是非常引人注目的问题,敦煌发现的《历代法宝记》写本对其有详尽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出,当祖衣由达摩传六代至慧能后,便被武则天转赐给四川高僧智诜法师,再传四代至无住而消失。祖衣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蜀地禅宗的发展。《历代法宝记》对达摩祖师信衣袈裟在四川传承的记载是可信的,并非杜撰之说。  相似文献   

4.
<正>"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峨眉山的庙宇最多时达200多座,香火绵延两千多年。身为佛教名山,峨眉山佛教并不虚无缥缈,反而推崇实践,僧人以苦行修身,用一种平和的处世态度,揭示入世、出世皆修行的真义。普贤道场,佛学正宗菩提达摩在南北朝萧梁天监年间(502-519年)来中国创立禅宗,从此禅宗被视为佛学正宗流传,达摩即为中国禅宗初祖。后传至慧能,衍生出临济宗。峨眉山僧徒多是临济宗门人,出过昌福禅师、黄檗老人、灵龛和尚、黑水和尚等有名的临济宗门人。普光殿位于峨眉山接近山顶的位置,建于  相似文献   

5.
慧可安心 西天佛教第二十八祖达摩祖师,在梁武帝时来到中国,成为中国禅宗初祖。因其和梁武帝思想不能相契,遂前往河南嵩山少室峰去面壁,在那里一面壁就是9年。这期间,有一位名叫慧可的青年,前来参拜达摩祖师,请教佛法。  相似文献   

6.
张婷 《安徽史学》2018,(1):34-38
自佛教传入中国开始,僧人长期自称"贫道"。僧人谦称"贫道",是不同文化具有互通性的一种表现,亦是佛教对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借用和依附。所谓本土传统文化,包含但不等于道教文化。僧人谦称"贫道",有利于佛教快速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有利于佛教真正走进中土并生存扎根。僧人谦称"贫僧",是唐宋之际禅宗发展壮大后,中国佛教真正开始自我反思,并自觉使用佛教自身语言的表现之一。与此同时,在王者面前,僧人的谦称从"贫道"开始转向直称法名,进而俯首称臣。向君王称"臣"是佛教走近庙堂,依附王权寻求官方支持以便自身发展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7.
杨杨 《丝绸之路》2011,(14):58-60
佛教自公元7世纪传人吐蕃,便开始了与当地社会文化漫长的融合过程,即佛教的本土化过程。佛教作为一种文化传人,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和文化背景,而藏族本土僧人群体的产生对佛教在藏区的传播以及藏传佛教的诞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政治和文化两个角度分析藏区本土僧人产生的背景,说明藏区僧人的出现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各种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署名梁武帝撰的菩提达摩碑文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文献,本文以对位于河北成安县元符寺内的菩提达摩碑的实地考察为基础,结合传世的佛教文献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二祖庙菩提达摩碑的碑文进行了整理复原,考定此碑的重建时间为唐元和十三年五月,并就碑文的真伪等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西安碑林藏有两通达摩像碑.其一为达摩东渡图,碑呈竖方形,圆首方座,高180、宽60厘米.碑面主体为线刻达摩东渡图,达摩身披袈裟,左手捻佛珠,右手荷杖挑履,袒胸赤足,踏苇渡江.碑面右上角有四句楷书题偈:“折苇江上客,西来东渡人.大意人人有,空走徒劳心.”下书“直指人心”及“己已仲冬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关中国近代佛教复兴问题的讨论成为热门话题,撰写的论文及论著亦日渐增多,但他们所认为的复兴一般是一系列的革新运动或居士佛学的复兴。笔者认为,只有出家人才是佛教的真正主人,佛教的兴衰应以僧人为主要评价标准。但近代以来,作为僧人载体的僧团混乱不举、僧人整体佛学修持低下,僧人和佛教甚至毫无任何社会地位可言,以至失却了整个社会的信仰。凡此种种都说明,佛教不但没有复兴,反而处于更加艰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张勇 《湖南文史》2014,(7):50-51
达摩是否有其人 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让我们见识了少林功夫的厉害,但小说毕竟不是真实的历史,少林功夫到底是怎么来的还要到史书中去求证。 达摩又称"达磨""菩提达摩",被中国佛教禅宗当作开山祖师。但是,达摩是谁,生于何方止于何地、何时,却说法不一。  相似文献   

12.
李元 《文物世界》2010,(6):13-16,8
<正>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经过六七百年的发展,到了唐代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大量的外来僧人在中国翻译经典,讲解佛教;以玄奘和义净为代表的中国僧人也远赴印度  相似文献   

13.
敦煌壁画中僧人服饰与域外佛教服饰不同,从中可看出敦煌佛教服饰汉化、世俗化的形成过程,究其原因:一是本土文化的影响,二是南北文化的交流。中土外来的僧人服饰受到本土传统服饰文化、思想的同化与影响,随着中土僧服的形成而成为汉化的服饰文化。同时,它也为拥有极强包容性和同化力的中土传统服饰文化所渗透,而完成其汉化、世俗化过程,与中土传统思想所相融。  相似文献   

14.
本主要论述了敦煌佛教学与边塞学之间的关联:(一)敦煌佛教应用类中,有不少作品带有边塞特质;(二)敦煌僧人积极参与敦煌政务,使许多与这些僧人有关的作品兼具佛教和边塞色彩;(三)一些世俗的佛教信徒所作的佛事斋,更容易与敦煌边塞的军事、政治情况挂起钩来。最后,本从四个方面对敦煌边塞学与佛教学相关联的原因作出小结。  相似文献   

15.
“金口槐山图”原载于清代《江夏县志》,本图系近代人陈七重新描摹,故更清晰。山顶有一达摩亭,其侧为回峰寺(今淮山寺)现仍供奉着达摩。 达摩何许人也?他与武汉曾有何缘份?此属地方重要掌故,市民们应知端倪。日本佛教华严学研究所所长小岛岱山是研究达  相似文献   

16.
五台山是中外闻名的佛教圣地,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千百年来,五台山的佛寺中居住过众多的僧人,他们在这一佛教世界里宜读佛法,修身养性,创造出一个不同见响的清凉世界。僧人中的女性,在印度佛教梵语中被称作比丘尼,我国俗称尼姑。她们与比丘(和尚)一起,构成了佛教世界中的僧众。 从古至今,五台山上的僧众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影响上,均在中国佛教界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一、密宗和密宗造像密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它源于古印度佛教中的密教。密教是大乘佛教的一部分派别同婆罗门教的某些教义相结合的产物。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中印度僧人善无畏携带梵本经吐蕃到长安,翌年开始译《大吡卢遮耶经》。南印度僧人金刚智于开元七  相似文献   

18.
拙作《慧能事迹辨正撮要》引用了张春波先生一段话:“所谓‘达摩遂开佛知见,以为密契,便传一领袈裟,以为法信’。法衣这么重要,传授的时间又这么长,理应有文献记载,但《续高僧传》却只字不提,不仅僧传不提,从北魏菩提达摩到唐代神会.这期间所有儒释道三家著述也都不见载录,只是在《神会语录》里才有传衣说。”  相似文献   

19.
少林绘画山连千岭无际自高文/张国臣一、“达摩影石”,体现出滴水穿石的文化精蕴在中国少林绘画中,最早的当是“达摩面壁影石”壁画。我们认为,此图表达了禅宗之信徒对初祖达摩的崇敬。他们以线条组成平面绘画,以具体实在的人物内容,体现出滴水穿石、坚韧不拔的佛教...  相似文献   

20.
奇人趣事     
正日本奈良市僧侣模特儿日本奈良市东寺林町近日举行了一场时装秀,与众不同的是,模特儿是10位僧人。这10名僧人是从全日本1500名僧人中挑选出来的。时装秀举办当日,他们以接近专业的水准向观众展示了平时并不常见的袈裟以及修行时穿着的服饰。会场内聚集了300多名特地前来观看表演的观众,甚至出现了因座位不够而站着观看的情况。时装秀结束后,观众还争相与走秀的僧侣们拍照留念,僧侣们也都欣然接受。其中一名40岁的僧侣模特笑着说:"多少有些害羞,但是能当一次模特非常开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