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首游西山:追寻元结隐耕逸迹苏东坡戴罪贬谪黄州时,尚未完全走出乌台诗案的阴影,因此他不得不在此地作长远打算。麻城岐亭的老友陈慥此前来信,建议他在武昌买田养老,这成为其迫切期待过江探考的重要缘由。恰恰在首游西山时,唐代元结在武昌退谷的隐耕逸迹给苦闷中寻求出路的他带来一丝光亮。苏东坡在《游武昌寒溪西山寺》里表示“买田吾已决,乳水况宜酒。所须修竹林,深处安井臼”。  相似文献   

2.
<正>武昌辞行:别大江两岸友人元丰七年(1084)三月,宋神宗“量移汝州”的御札传来,为苏东坡贬谪黄州、扁舟武昌这段特殊经历画上了句号。告别辞行之时,苏东坡对武昌流露出深沉的不舍之情。四月初一,住在东坡附近的黄州父老在雪堂为苏公饯行,东坡写下令人动情伤感、带着浓浓告别意味的《满庭芳·归去来兮》。词尾吟出“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表明在黄州贬谪生涯中,  相似文献   

3.
西山记胜     
西山,古称樊山。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湖北省东部,昔有“楚东门户”之称,三国时吴王曾建都于此。《罗泌路史国民记》载:“帝尧时有樊仲文,今武昌(鄂州)有樊山。”后《宋地志》记:“始之樊山,一名西山,以其在县治之西故名。’,1985年国家列鄂州市为乙类对外开放城市,同年西山列为湖北省级风景区。西山北滨长江,与黄州赤壁隔江相望;南濒南湖,同万顷碧波相连;西有梁子湖水绕百樊川婉蜒于山脚流入长江;依鄂州市区,拔地而起。现有面积2495亩,规划面积4950亩。山峦叠蟑,雄峻多姿,松柏苍翠,修竹含荫,溪涧泉池,镶嵌于悬崖深谷…  相似文献   

4.
鄂州市鄂城区东门外长江中的龙蟠矶有一座石寺,它便是被鄂州百姓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阁”的观音阁。矾,古来有之;批上的建筑,据载始于宋,初为小庙,大抵为镇水祭神用;建寺则始于元代。元代监邑铁山(主持人达噜花赤,时武昌最高行政长官)在矾上“垒石成台,以石梁属之”,建龙皤矾寺。以后,观音阁便成为一处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龙皤矾石,石势婉蜒,自西向东,每至秋冬,黝黑的石头露出江面,似鲤鱼脊背一般。据旧《武昌县志》所载,幡龙脱,亦称蟋龙石,位于县东北不盈一里的大江中。这与东边“节度石”、阎王山,西边的西山,共其…  相似文献   

5.
<正>说到古代武昌经济商贸的繁荣,绕不开宋人陆游《入蜀记》、范成大《吴船录》中所记述的“南市”。关于宋代鄂州(今武昌,下同)南市,近现代著名学者王葆心在《续汉口丛谈》言:“南市之得名,盖以其在鹦鹉洲之南。尔时大集在洲,洲乃四面环水者。其南则在武昌江岸,当今汉阳门上直文昌门一带”“厥后由南市迤北至鹦鹉洲,渐成为中央聚点。”  相似文献   

6.
马一凡 《文史月刊》2009,(12):75-75
《邵氏闻见后录》载:秦少游在东坡旁边坐,老顽童苏轼耐不住性子,又调侃自己的学生胡子多。秦少游也是熟读诗书的人,引用《论语》之语戏答:“君子多乎(胡)哉。”谁知苏东坡脑袋转得更快:“小人樊(繁)须也!”正好借用了《论语·子路》中的原话。这一问一答,令当时在座的人个个笑得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7.
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卷185称“矾之出于西山、保霸州者,售于成都、梓州路”(第4535页,标点照录)。《续资治通鉴长编》(下称《长编》,中华书局 1992 年)卷 295 记“矾之出于西山、保霸州者,售于成都、梓州路”(第 7192 页,标点照录)。对上文之“西山保霸州”,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第 193 页认为是河北的西山、保州、霸州三地产矾;王雷鸣《历代食货志注释》第二册(农业出版社1985年)第457页却认为此保州、霸州在成都府路,但语焉不详。笔者认为上引《宋史》与《长编》文标点均误,正确标点应为“矾之出于西山保、…  相似文献   

8.
东坡留痕     
在国学大师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海南出版社2001年出版)中,记载了苏东坡两次到靖江的经过。苏东坡是北宋人,他到靖江时,距靖江建县还有370多年,这对靖江历史的研究者来说,不能不算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发现。 《苏东坡传》记载,苏东坡首次来靖江是在他的青年时期。该《传》说,苏东坡年少时祖父去世,伯父和堂妹前去吊丧,苏东坡得以与堂妹见面。从此堂妹成了苏东坡心目  相似文献   

9.
导读     
《蝶恋花──武昌“毛泽东同志旧居”轶事》记叙了毛泽东同志于1927年到湖南对农民运动进行了认真考察后,回到武昌写下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光辉著作的情况,描写了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与夫人杨开慧的真挚感情。 《邓小平与海外“宁波帮”》记叙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十分重视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他号召“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这在海外“宁波帮”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海外“宁波帮”顿时作为一颗耀眼的新星登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舞台。t…  相似文献   

10.
清朝癸卯(1903年)以后革命之说大兴,不数年而促成辛亥武昌起义。从此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虽有袁氏窃国、张勋复辟,莫能动其始基。然无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彻底胜利及社会主义革命之康续进行,又何由见辛亥革命之具有绩效也能!(朱峙三:辛亥武昌起义前后记,载《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三辑第126页)武昌起义前的舆论准备与报人动向1900年,寿昌县(后改武昌、鄂城即今日湖北省鄂州市)有人订阅《申报》、《新闻报》,这使当时关心时事的读书人能较及时地了解到中国的部分动态。由此产生的兴趣使有人于是年8月17号(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收集到张…  相似文献   

11.
李鑫 《文史月刊》2022,(11):70-71
<正>在先秦传世文献中,“邑”是区别于自然生长的一般性村落的特有名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了特有的含义。在最早的传世文献《尚书》中,“邑”主要指代的是王朝都城或“类都城”,如“夏邑”(《汤誓》《多方》)、“新邑”(《盘庚》)、“商邑”(《牧誓》《酒诰》《立政》)、“大邑周”(《武成》)、“新大邑”(《康诰》)、“洛邑”(《召诰》《多方》)、“新邑洛”“天邑商”(《多士》)。而如果结合殷墟卜辞所载,“邑”的指代就出现了多义性。但无论“邑”的早期含义如何,其在整个先秦时期所表现出的政治属性是十分明显的。  相似文献   

12.
郦道元(约470—527年)注《水经》,于北魏正光三年(522)大致完成。那时的易水还只是滹沱河水系中的一个分支。许多人都以为易水只有一条,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地图出版社1982年10月第一版)页50-51“相、冀、幽、平等州”图幅(标准年代为497年)也仅绘出一条。事实上,这不过是北魏郦道元时代的北易水。另外,还存在着一条南易水。北易水入巨马河后,于平舒县北与入滹沱河的南易水相汇合。 据《水经·易水经》的记载,北易水出故安县阎乡西山宽谷中,迳五大夫城南,东行,左与子庄溪水合,…  相似文献   

13.
武昌蛇山下有个武昌洞。这条沟通蛇山南北市区往来的交通要道,从清末开凿,民国崩塌和修复,到解放后扩建,经历了近一百年的历史。一、武昌洞兴建的由来明朝末年,封建王朝摇摇欲坠,想借助“风水”迷信,以为凿断龙脉,便可以保住江山。于是分别在武昌蛇山楚观楼脚下和汉阳龟山铁门关去上除石,开凿山洞。在武昌开凿的山洞,因在武昌长街楚观楼(也称南楼、鼓楼,今武昌解放路司门口跨线桥处)脚下,而得名“鼓楼洞”(此洞毁于1936年扩建长街马路时)。此洞的开凿,并没有保住明朝的江山,倒是大大方便了武昌的交通。到清末,由于武昌城…  相似文献   

14.
王素先生的《高昌史稿·统治编》是作者计划撰写的约200万字的《高昌史稿》的第一编,其他四编分别是《交通编》、《政制编》、《经济编》和《文化编》,据说有的已经完成有的还在撰写中。《高昌史稿·统治编》共六章:第一章“姑师与车师前国(先秦至西汉中期)”,第二章“高昌壁垒(西汉中期至西晋)”,第三章“高昌郡(上)(前凉至段氏北凉)”,第四章“高昌郡(下)(西凉至沮渠氏北凉流亡政权)”,第五章“高昌国(上)(阚氏、张氏、马氏王国)”,第六章“高昌国(下)(麴氏王国)”,后附“高昌统治年表”。自本世纪初以来…  相似文献   

15.
川菜里有道名吃叫“东坡肘子”,相传是北宋文化名人苏东坡发明的.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后,曾大发感慨说:“黄州的猪肉真好啊!”并讥笑黄州人“富者不解吃,贫者不解煮”.这10个字几近切中要害了,宋朝人确实不怎么会吃,也不怎么会烹饪,无论贫富. 看宋朝人都吃哪些东西.据《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梦粱录》《武林旧事》等两宋典籍里记载,他们一般喜欢快餐食品,而且清淡简单,鲜见出现炒菜和生猛海鲜,甚至连鱼类食品也十分少见.  相似文献   

16.
陈寅龙 《南方文物》2005,(4):68-68,75
西山故居位于浦城县仙阳镇仙阳街,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参知政事(副宰相)真德秀(号西山)的故宅。真德秀(1178 ̄1235年),字景元,更字希元,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是继朱熹之后,声望很高的学者。后世对他的学术地位有众多的评说。《宋元学案·序录》中说:“西山之望,直继晦翁。”清初著名朱子学家全祖望在《西山文钞序》中称;“先生(指真德秀)之学卓然有体有用,得孔孟之心传,可以继朱文公后而成一代大儒也。”清代朱子学的代表人物蔡世远,在《进呈大学衍义序》中称:“尝谓有宋道学五子而外,断推西山为第一。体用兼优,才德俱茂,恨不究其用耳。…  相似文献   

17.
翟若涵 《南京史志》2023,(12):14-15
<正>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果要我在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选择一人同行,我想那一定是苏东坡。写得出“水光潋滟”的诗意典雅,写得出“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豁达幽默;既有“河豚欲上时”的率真纯粹,又有“不识庐山”的奇思妙理。他像一位饱经世事的老僧,又像一个元气淋漓的少年。这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吸引着林语堂先生,为他写下了《苏东坡传》。  相似文献   

18.
打响了武昌首义第一枪的究竟是谁?据《中国近代史大辞典》《近代中国百年史大辞典》《历代名人大辞典》《历代爱国名人大辞典》等史籍记载,一致公认:“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总代表熊秉坤(1885-1969)秘密进行革命活动。1911年(宣统三年)10月9日,汉口机关被破坏,武昌戒严。  相似文献   

19.
自汉以来,历代注家多认为《诗经·桧风·隰有苌楚》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西汉·毛亨、东汉·郑玄说此诗作者痛恨国君放纵情欲,荒废国政,所以歌颂无情欲者。宋·朱熹说“政烦赋重,人不堪其苦,叹其不如草木之无知而无忧也”。(《诗集传》)郭沫若认为是没落贵族悲观厌世之作。(见《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愚以为这种解释不尽符合该诗的本意,近乎毛亨说《关睢》是“后妃之德”、说《静女》是“刺时”、说《木瓜》是“美齐桓公”、说《溱洧》是“刺乱”一样牵强。迄今仅见高亨《诗经今注》及李长之《诗经试译》在题解中说此诗是一首恋歌。但二位先生未加评述他们这一见解的依据,今就此略陈管见。 研究《诗经》的人公认《郑风·溱洧》是一首反映郑国民间风俗的情歌。《后汉书·袁绍传》注引:《韩诗》曰:“溱与洧,方洹洹兮”薛君注云“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辰,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故诗人愿与所说(悦)者俱往也”。三  相似文献   

20.
民国14年,母校由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改为国立武昌大学这一阶段.校长系由石瑛先生(字蘅青,湖北省阳新县人,以清末举人留学法国、英国多年,同盟会会员)担任,为时虽短,革新颇多。师虽因学校发生风潮去职,但他的人格风范是永留人间的。吴稚晖先生在《石蘅青事略》中尊之为“湖北圣人”,盖棺论定,方之时人,当之无愧。我自蘅师任校长起,迄对日抗战时期,师任湖北省参议会议长止,十余年间,亲聆训诲多次,深印脑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