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忆从樊口载春酒,步上西山寻野梅。”这是苏东坡离开黄州回到朝廷后,在《武昌西山》中深情吟诵的诗句。这两句诗,因反映出对武昌(指古武昌,今鄂州市)的深情眷恋,在北宋元祐年间曾引起轰动,掀起争相次韵热潮,朝野“能文之士多在其间”(苏轼《与王文甫二首》之二),形成近千年追和的不绝盛况。它也是苏东坡与鄂州结下浓密情缘的生动缩影。  相似文献   

2.
被尊为我国佛教净土宗初祖的高僧慧远,曾于晋太元中在武昌(今鄂州市)的西山辟道场,这就是古灵泉寺的起源,它是当时江南有数的也是我国最早的佛教丛林之一。三国时,吴主孙权由公安都武昌,在西山南岗筑坛告天称帝。孙权以后,历代的文人墨客、官僚如晋之陶侃,唐之元结,宋之苏(轼、辙)、黄(庭坚),元之丁鹤年,  相似文献   

3.
<正>“大武汉”一词的频繁运用,出现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其内涵体现的是城市地位,尤其是经济体量的重要性。从“武汉”到“大武汉”,其历史渊源可谓草蛇灰线,有迹可查。“武汉”源于江汉朝宗的“双城”现象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长江中游江汉朝宗之地,汉阳出现却月城、鲁山城,武昌出现夏口城,首现长江两岸对峙的“双城”现象。双城现象前后延绵千年,到唐宋时期的鄂州城(今武昌)和汉阳城臻于鼎盛。  相似文献   

4.
<正>武昌辞行:别大江两岸友人元丰七年(1084)三月,宋神宗“量移汝州”的御札传来,为苏东坡贬谪黄州、扁舟武昌这段特殊经历画上了句号。告别辞行之时,苏东坡对武昌流露出深沉的不舍之情。四月初一,住在东坡附近的黄州父老在雪堂为苏公饯行,东坡写下令人动情伤感、带着浓浓告别意味的《满庭芳·归去来兮》。词尾吟出“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表明在黄州贬谪生涯中,  相似文献   

5.
流年 《湖南文史》2012,(6):68-68
北宋文坛巨匠苏东坡不仅诗词文赋独步当时,还美德可嘉,乐于助人,曾为一个靠卖油馓子为生的老妇人写过一首广告诗。苏东坡贬官流放期间,曾到过儋州(今海南岛)。儋州属南方边陲,民情风俗与中原不同,他往来于城镇乡村采风,还品尝了多种当地美食,自谓乐在其中。一天,苏东坡进了一个集镇,拐入一条小巷时,香味直钻鼻孔。  相似文献   

6.
《文史天地》2010,(2):96-96
宋代大文学士苏东坡(苏轼)在一次回京城的途中来到了吉州,当地清都观的谢道±请他在一家饭店吃饭。餐毕,饭店的老板恭敬地问苏东坡:“不知小店的饭莱是否合大学士的胃口?”苏东坡没有回答,而是拿笔蘸墨在墙上唰唰地写下了一首诗迷:  相似文献   

7.
林道茵 《古今谈》2002,(2):55-56
杭州人都知道苏东坡,怀念苏东坡;苏氏有生之年,也时时刻刻想念着杭州,牵挂着杭州。宋熙宁四年(1071)苏东坡携眷离京到杭州上任。在随后的十年时间内,他连续在杭州、山东密州以及苏州几个地方为官,但给他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独有杭州。他初到杭州时,便写出下面的诗句:  相似文献   

8.
东坡留痕     
在国学大师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海南出版社2001年出版)中,记载了苏东坡两次到靖江的经过。苏东坡是北宋人,他到靖江时,距靖江建县还有370多年,这对靖江历史的研究者来说,不能不算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发现。 《苏东坡传》记载,苏东坡首次来靖江是在他的青年时期。该《传》说,苏东坡年少时祖父去世,伯父和堂妹前去吊丧,苏东坡得以与堂妹见面。从此堂妹成了苏东坡心目  相似文献   

9.
西山记胜     
西山,古称樊山。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湖北省东部,昔有“楚东门户”之称,三国时吴王曾建都于此。《罗泌路史国民记》载:“帝尧时有樊仲文,今武昌(鄂州)有樊山。”后《宋地志》记:“始之樊山,一名西山,以其在县治之西故名。’,1985年国家列鄂州市为乙类对外开放城市,同年西山列为湖北省级风景区。西山北滨长江,与黄州赤壁隔江相望;南濒南湖,同万顷碧波相连;西有梁子湖水绕百樊川婉蜒于山脚流入长江;依鄂州市区,拔地而起。现有面积2495亩,规划面积4950亩。山峦叠蟑,雄峻多姿,松柏苍翠,修竹含荫,溪涧泉池,镶嵌于悬崖深谷…  相似文献   

10.
快乐苏东坡     
《文史月刊》2010,(9):56-56
苏东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风浪,误了开考的时辰。主考大人不准苏东坡入场,后来听了苏的诉说,顿生侧隐之心,便口诵一联让他对,若对得出,便破例允他入试。主考官出的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  相似文献   

11.
正"首当作棺,次便作墓,死葬海外。"这是距今921年,苏东坡由惠州贬往儋州,途经广州时,对长子苏迈所作的遗嘱,并吩咐子孙,他死后"葬于海外",按其家风一切从简。他是以赴死之心前往当时被视为蛮荒之地的海南,而将他一贬再贬的朝中掌权者章惇是他昔时好友、当时的政敌,慑于宋朝"不杀文官"的祖训,则有意将他驱往"生不如死"的绝地。由此,苏东坡一生的沉浮达到了命运的最低点,也开始承受精神上最为残酷  相似文献   

12.
正"蹑尽悬空万仞梯,等闲身共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身自题。"这是唐代诗人王仁裕在游麦积山时所题的一首名为《题麦积山天堂》诗。也许,麦积山这块延绵千年的佛教东播之迹,文化西进之络,并不为众人所知。如今,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带领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  相似文献   

13.
元结墓联试析李学乾金鼓金鼓金金鼓鼓金鼓金鼓鼓金这是位于鲁山县城北25公里的元结墓亭前用青石刻就的一副对联。元结(719-772年),字次山,号漫叟,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文,朴素简淡,意气超拔,揭露性强,对元稹、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颇有影响。他官至道...  相似文献   

14.
《全唐詩》卷八〇八收有慧宣詩三首、逸詩兩句,道恭詩一首。道恭詩和慧宣逸詩兩句都是貞觀十一年(637)唐太宗召見他倆並出示名貴袈裟時令他倆寫的詩。陳尚君先生考證:道恭應該是法恭,慧宣應該是法宣;同卷中另有法宣詩二首,兩者應該合并。這個考證有粗疏之處。雖然據不同文獻記載的同一件事顯示,道恭應稱法恭,慧宣應稱法宣,但有詩二首的法宣,卻不是應稱法宣的慧宣,這個法宣是活動在北齊的僧人,兩首詩應歸入北齊詩,從《全唐詩》中剔除。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60年代初,北京有关邓拓买走一幅苏东坡的《潇湘竹石图》的事,闹得纷纷扬扬。传闻之中,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苏东坡这幅画的真假问题,文物商店对这幅画拿不定主意,征求专家意见时,大多持否定意见,而邓拓独具慧眼,断定画是真迹,并出巨资买走这幅画;二是邓拓不该买这幅画,认为这是国宝,应由故宫博物院收藏,并因此引起非议。这件事虽是相隔40年的旧事,谈清楚了也还很有意思。邓拓的儿子邓壮以及其他一些作者,对此虽都写有专文,但总感到有些事还可以谈谈。  相似文献   

16.
《风景名胜》2008,(7):46-48
只说西湖在帝都,武昌新又说东湖。一围烟浪六十里,几队寒鸦千百雏。野木迢迢遮去雁,渔舟点点映飞乌。如何不作钱塘景。要与江城作画图。早有南宋文人袁说友,以一首《游武昌东湖》,点醒了东湖的宏图伟志。这块自然天成的璞玉,经时光雕琢,正逐渐放其光华,显其价值。  相似文献   

17.
诗偈论道 宋朝文豪苏东坡对于禅的修持很有心得,他有几首诗把禅的境界分成3个阶段,说得很好: 第一阶段,是未参禅之前的境界:“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相似文献   

18.
《风景名胜》2012,(12):62-63
雁荡山有十分的美,它独占了五分。如果说山石峰峦造就了雁荡雄奇壮丽的体魄,那么它们则营造了雁荡飘逸灵动的气质。雨季时雷霆万钧,旱季时瀑姿优雅,欲穷瀑布之美,游雁荡一山足矣。  相似文献   

19.
从唐代容州形势看容州经略台的始建年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西容县经略台相传为唐代元结所建。本文以石刻史料、正史及地理书互证 ,就当地历史发展及地理情势立论 ,推翻此说 ,证明元结任容州经略使时 ,该州正处沦陷侨治他州时期 ,不可能修筑此台。此外 ,本文并修正新、旧唐书及地理书错误 ,指出唐高宗前容州都督就已是常设职任 ,经略使置立也绝不晚于开元初年 ;而容州治所也非如诸书所言 ,曾经有过迁徙 ,其自始即设于今县 ,只因县名曾有改易 ,诸书不察 ,沿误至今  相似文献   

20.
恽代英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活动家和宣传家,中国青年运动的先驱和领袖。他原籍江苏武进,1895年8月12日出生于武昌。1915年当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时,他正在武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