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蒙古昭盟巴林右旗原辽代庆州古城内,出土"西京古砚"一方。于附近同时出土的还有上肢人骨一块、黑陶粗砂浅沿小钵一个、僧帽雕花玉饰片数枚(已残)。骨上墨书"人葛道人",下左方书"信士弟子□□□",字黑蓝色,已浸入骨内。砚为灰色澄泥制成。砚身为长方八角形;墨堂呈椭圆形,周边弦纹一道,砚面微凸;墨堂与墨池间有流槽,墨池作扇形花瓣  相似文献   

2.
邓昭辉 《收藏家》2003,(11):53-55
平板砚,亦称砚板,即是将开采出来的优质砚材加工为长方形或椭圆形,或者天然随形等,砚面磨光,底部削平,不加任何装饰性的雕琢,甚至连墨池。墨堂也不开,这种砚不能研墨,自然也就谈不上实用。而是专门供收藏家、书画家鉴赏,评判品评砚石之优劣用的,大约在明代就有不少文人雅士开始以端石等优廷砚材进行制作平板砚,十分美观耐用,尤以美妙绝伦的石品花式闻名,如龟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以及奇特的石眼等等。文人墨客在摩挲品评之时,文思泉涌,意味无穷,故  相似文献   

3.
孙致弥神鱼出水砚张晓玲孙致弥神鱼出水砚是河北省文物总店所藏端砚之一。此砚长方形,长15.9厘米,宽9.8厘米,厚2.6厘米。石质细腻滋润,色泽黑紫。砚石之间有一条10──14厘米宽的黄色天然带状斑纹,自砚上侧起,向砚背方向环绕过砚的一侧,直至砚面墨池...  相似文献   

4.
再议袋形砚     
一《文物》2005年第5期发表了刘新园先生撰写的《袋形砚考——北宋文人设计的一种砚式》一文(以下简称刘文)。文中提出在北宋出现“一种形式比较特别的砚台。这种砚台多作成长方体,在长方的砚面上把砚堂刻成一个袋子,在砚堂与墨池之间突然紧缩,然后把因颈部收缩而出现褶皱的袋口作成墨池,其形象就像一个束颈收口的布袋。”[1]并且,根据4件不同时期传世砚台的比较,总结出从北宋至元代袋形砚的发展脉络,即“北宋元丰六年砚(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刘文1式)为原创期作品,不仅袋形写实,甚至连勒紧颈部之绳的细部也交代得十分清楚。至北宋后期颈部之绳…  相似文献   

5.
隋唐东都城遗址出土一件龟形澄泥残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9月,我们在洛阳老城东关外(隋唐东都城遗址东北隅)的考古发掘中,发掘出一件古砚残片。砚如龟状,残存前面局部。残长14.5、带座高5厘米。原平面呈椭圆形,龟腹部为砚池,前侧有一弯月状的小墨池,池中有墨痕。前方龟首高昂,双耳斜竖瞪目闭口;砚池下有足,造型生动逼真(见图)。砚表里呈青灰色,质地细腻坚硬,是为澄泥砚。此砚出土于一个唐代灰坑(T1H9)中,同出的有唐代早期的假圈足浅腹碗、卷  相似文献   

6.
菊花石砚     
张丽 《收藏家》2000,(2):17-25
我国传统的四大名砚为端、歙、洮河、澄泥,除此之外,还有极其丰富的石品被用来制砚,亦各具特色,精美异常,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其中菊花石砚奇特美丽,堪称砚中一奇。菊花石砚基本砚式为自然随形,大部分利用天然形成的菊花石纹理,因材施艺略加琢磨而成。有的利用砚而空间雕刻松树、瓜果、残荷听雨、蝶恋霜菊、祥云龙凤等,有的雕成两个随形砚池,使宽大的砚面充实丰满,富有创意;还有的在墨池上加  相似文献   

7.
<正>马年春节期间,应几位朋友之盛邀到一收藏家中聚会,并观赏其诸多藏品,意外中发现了一方弥足珍贵的张廷济鹅形端砚。该砚长24厘米,最宽处13.3厘米,厚3.2厘米。砚体仿肖生琢成一椭圆卧伏状鹅形,圆弧形挺胸为砚首,曲颈回首高冠之鹅嘴则高凸于砚首,双线梭形目,双翅合于身体两侧,巧妙地设作砚唇,以其背作为平展开阔之砚堂,其上首即鹅颈下依势深挖作墨池(见图1)。砚体两侧中间偏下部各琢出一深弧线,将椭圆弧形的双敛翅形成的砚  相似文献   

8.
1986年元月,汉阴县文管所在筹办文物展览中,汉阴县医院年过六旬的老大夫唐伯林,得知文物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为了充实这次展览将数代相传的一件石雕工艺品——螃蟹、菊花砚及老鼠、萄葡墨池送往捐展,在对外展出中引起了不少学者和专家的关注。此砚雕工精湛,技艺卓绝,堪称稀有的传世珍品。(封三)  相似文献   

9.
沔阳出土明代端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沔阳县文化馆收藏了一幅明代端砚,刻有“兰亭集会”图。砚长二十八厘米,宽十七厘米,厚九厘米、重十五斤,呈紫色。砚面额松竹掩映亭翼,飞檐重阁;下临池涧,为墨池;池中有浮鹅二支,涧上有一桥。大平面处微凹,为磨墨处。四周刻有山水、草木,竹篱及王羲之,谢安等兰亭四十二贤人,或谈笑、或弈棋、或观书,或书写、或垂钓,坐立行卧,各自意态闲旷神怡,情景逼  相似文献   

10.
张蕴 《收藏家》2014,(9):29-31
当纤韧的竹签仔细剔去层层淤土,当柔软的毛刷轻轻拂去千年旧尘,展现于世的不是黄金的灿烂、美玉的玲珑,而是一方方质朴无华的古砚,用手缓缓抚过光滑如丝的砚体,那曾经千万次研磨的旧痕依然清晰可见,那附着于墨池内的残黛依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这些经考古而出土的砚,每一方都于端庄凝重中渗透着源远流长的中国士族文化之精魄。  相似文献   

11.
有唐一代,洮砚进入京畿,声名日噪,遂与端砚、歙砚并称中国三大名砚。自北宋,洮砚制作趋向繁盛,砚品传播也日益广泛。唐宋以降,名品迭出,名流大家多有使用并收藏洮砚者。直至明清,砚品多见于著录,日月消长,时过境迁,古品洮砚传世者有如凤毛麟角,不要说唐宋古品,就是明清遗砚,也难得一见。据笔者所知,国内个别博物馆及著名收藏家,有极少藏品。亦有北宋以来珍贵砚品流落海外,日本某收藏家,就藏有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撰写铭文的宋砚。在此介绍几件国内收藏的洮河古砚珍品,以飨砚乡文友。故宫博物院藏宋“蓬莱山”砚该砚呈淡绿色,色相属洮河绿石中的“竹叶清”。砚体长19.9厘米,宽9.8厘米,高3.9厘米。砚面下半部开正方墨池,上方开长方形槽式蓄水池,砚池下方及周边雕二龙戏珠图;砚面上半部雕山峦图,可见叠嶂起伏,中间为重檐殿阁,阁额刻篆书“蓬莱阁”三字。砚背凹进1.5厘米,雕刻赑屃座碑石形象,周边刻激浪纹,碑额刻“雪堂”二字,衬以云气纹,碑身刻边栏,配以花瓣图案,碑面刻隶书砚铭:“缥缈神仙栖列仙,幻出一掬生云烟,予以实之万斯年”。落款为“元丰四年春苏轼识”,“雪堂”系苏轼斋号。此砚形体敦厚、凝重,古朴典雅,既有苏轼的“斋号”,又有砚铭和年款,...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宝鸡市博物馆里收藏有一方十分珍贵的明代端砚,名曰醒园端规。由于该规被明、清两代墨客所青睐,又曾流传广东、四川、陕西等地,故而堪称传世佳品。醒国端砚呈长方形。长20.8,宽182,,厚5.2厘米。两面砚池.砚面微凸、尾端有一储墨池,石质细润如玉,呈紫朱肝色、略显冰纹、系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古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水岩石制成。醒园端规形状较为常见,其珍贵之处不但在端砚本身为古端州老坑水岩石做成而价值连城,还在于现壁四侧面分别用草、隶、篆、行书体阴刻的四段铭文,为研究此砚的制作、收藏及流传提供了重要依据。这…  相似文献   

13.
福建名池     
莫名  蓝智伟 《福建旅游》2004,(12):25-25
墨池,也称洗墨池或洗砚池,是文豪学者画家洗笔砚之处。随着人物的出名,其墨池也就成了古迹。福建现存两口墨池和三处墨池石刻。  相似文献   

14.
朱莉 《江汉考古》2004,(4):79-82
武汉博物馆藏有一方宋代陆游长方抄手澄泥砚。砚额及两侧分别镌有宋代陆游、清代高凤翰、黄易和金农等名家的款识。款识中有篆、楷、行、隶等书体,共计177字。砚铭提供了如下信息;该砚为陆游的第二方简书砚、砚的流传过程,收藏刻砚铭的确切纪年。从材质、形制及清代赏砚名家的鉴识等因素来分析,此砚当属宋砚。  相似文献   

15.
贵刊1984年第3期龙瑜珠的《王羲之临池学书说辨误》一文说,临池学书其水尽黑者为东汉张芝,而非晋王羲之,这是正确的;但该文又云,王羲之临池学书说,最初见于北宋文学家曾巩撰写的《墨池记》,“此盖曾巩为夸饰士风,附会古迹,杜撰之说”,这就不正确了。曾巩的《墨池记》,不但没有杜撰王羲之临池学书说,而且对此说的史实可靠性也是持否定态度的。墨池,址在江西临川城东。文章开头几句介绍了墨池的地理环境,接着说:“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邹城市文物管理处,收藏一批古砚,今择两方介绍。一.宋“柘沟石砚”陶质,青灰色,长14.5、宽9、高2厘米。长方形,内凹。为箕形抄手砚(图一)。砚背有“柘沟石砚”4字铭文(图二)。柘沟,为今山东泗水。此砚做工细  相似文献   

17.
《文物》1957,(10)
近见一陶砚,形甚奇。简记如下,以供专家研究。一全器形状砚为细灰陶制,中部为不规则圆形,下有叠石状三足,上有十二峰耸列。砚面上窄、下宽、斜面、箕形。沿砚首及左右两侧,环以砚池,十二峰夹池并列。池内岸有左、  相似文献   

18.
大同市郊出土北魏石雕方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79,(7)
1970年大同市南郊一处北魏建筑遗址中出土一件精美的北魏石雕方砚。方砚用浅灰色细砂岩石雕成,正方形,长宽均21.6、高9.1厘米。造型优美。正中突出长宽各12厘米的方形砚盘,以联珠纹和莲花纹作花边。砚心两侧各有一耳杯形水池和方形笔舔,两端有鸟兽作饮水状,砚面对角有莲座笔插及联珠纹圆形笔舔,周边雕人物图案四组:骑兽、角觚、舞蹈、沐猴。砚的四侧,也各有图案,雕刻力士、云龙、  相似文献   

19.
遂平县文化馆最近征集到石砚一件。是和兴公社赵庄大队季桥村社员张法亭从村西泥塘中挖出来的,砚身长28厘米,宽18厘米,厚5厘米。该砚除边角有几处碰伤和右侧刻字磨损以外,保存基本完好。此砚是用黑色夹有四层鸭蛋青色的石料琢成。上面雕刻有清代名家书、画,现介绍如下: 一、砚身正面:  相似文献   

20.
王蔚华 《文博》2005,(1):28-29
“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汉代刘熙《释名》载,许慎《说文》: “砚,石滑也。”“滑”训作“利”,亦与研磨同意,可见在秦汉时砚也产生,但从考古资料看,陕西省临潼县姜寨原始社会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一套原始人用的陶器彩绘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砚,砚有盖,砚面微凹,凹处有一根石质磨杵,砚旁留存数块黑色颜料。可见我国使用砚台的历史已超过了五千年。唐宋以前的砚台主要有石、陶、瓷、漆砚等,这些砚台发墨功能一般较欠佳,由于此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