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编撰修订了多部童蒙教材和读物,形成了丰富的童蒙教育资源,这些童蒙教育资源承载着朱熹对童蒙教育的特别期待,蕴含着朱熹道德养成教育思想之精髓。朱熹将道德养成教育置于教育之首,以儒家纲常名教为教育核心,以"居敬""力行"为主要教育方法,将"尊德性"、"道问学"与儿童的日常行为训练、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养成密切相连,体现对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儿童期的特殊关注,对南宋及其以后的儿童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朱熹有关儿童道德养成教育的思想及实践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两汉童蒙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汉时期是中国教育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儿童启蒙而言,这一时期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都已经实现了重要的历史进步。当时,民间儿童教育程序形成了“幼童入小学”、“成童已上人大学”的大体确定的模式。官方对教育的干预也对童蒙教育的进步有促进作用。童蒙教育有向社会其他年龄层次普及的趋向,也值得我们注意。而“小学”逐渐成为专门学科的称谓,也是学术史进程中的重要现象。了解汉代童蒙教育的形态,对于认识和理解中国教育史、汉代社会史以及汉代儿童的精神生活,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童蒙教育即儿童启蒙教育,为中国古代教育系统的一个基本环节,而美育在童蒙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美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它是“道德精神的象征”(康德语)。也就是说它所关注的是对象的精神内容和意蕴及其生命和情感的表现。对这种精神、意  相似文献   

4.
杏雨书屋藏羽41R《杂字一本》是沙州归义军官学中为推行童蒙识字教育而编写的教材。其中所收杂字,涉及归义军政权的地理、政治、经济、军事、职官、外交、民族、宗教、社会生活等方面,是反映沙州社会实际和归义军整体面貌的重要语词。这些融入童蒙教材中的"时用要字",显示了沙州官学童蒙教育较强的实用性和通识性特点,对于弘扬敦煌乡土文化,凝结瓜、沙官民的地方保护意识,激发民众给予归义军的浓厚热情,乃至巩固归义军政权,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了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要求,为爱国主义教育注入了新内涵,指出了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策略和措施。初中阶段正是人生成长的黄金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更是初中学生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因此,“扣好第一粒扣子”很重要,为此,作为语文老师必须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最大努力、最大程度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素材,以践行“童蒙养正”之道,培育“有文化、有理想、有纪律、有道德”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6.
宋元时期徽州的蒙养教育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琳琦 《安徽史学》2001,(1):2-5,37
宋元时期,徽州地区基础的启蒙教育相当繁荣。这种繁荣,具体表现在:官立为辅、私办为主的蒙养教育体系形成;一大批理学名儒热心训蒙事业,同时“择师教子”亦在徽州形成风尚;以及童蒙教材的大量编写,并形成区域特色等三个方面。造成这种繁荣的原因:其一是与徽州大族崇儒重教的文化传统有关,其二是与新安理学的兴起紧密相连,其三是由于科举制度的推动。  相似文献   

7.
唐代中原儿童诗和敦煌学郎诗在构思、题材、语言和表现手法上具有精巧与随意、狭窄与丰富、文雅与通俗、多样与单一的巨大差别。造成这些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两地迥然有别的童蒙教育。中原儿童接受了诗歌创作的专业训练和教育,掌握了基本的创作法则和技巧,所用教材都为著名诗人诗作,作诗具有一定之规;敦煌儿童教育不重诗歌,没有创作技法的指授,诗歌教材也多为当地俗诗赋,作诗全凭诵诗获得的语感我手写我口。  相似文献   

8.
<正>对中国古代童蒙教育的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30年代。李廉方《中国古代的小学教育》(收入郭戈编《李廉方教育文存》,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郑振铎《中国儿童读物的分析》(收入《郑振铎全集》第13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对教育制度、儿童读物等的研究,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作。郑振铎从20世纪30年代国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考察当前宋代童子科研究中尚待澄清的几个问题,即起始时间、年龄标准、合格童子日后发展情况和童子科在宋代社会的影响。本文认为:宋代童举登科者日后的发展呈多元化,其中不乏有影响的人物,故关于宋代童子科“不显”的看法有失公允;宋代童子科与童蒙教育相互促进,其“无常格”的特点便于国家调控。总体上看,宋代童子科虽非显科,但它在发挥国家文治政策导向、养育人才方面的成效还是较为明显的,应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0.
科举制度发展到清代,全社会把"读书做官"当作人生至高理想和最佳出路。生在科举时代的女性,虽无法和男性一样参加科举考试,但清人对女学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士绅家庭的女性,大多受过较好的文化教育。无论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还是诗词歌赋、经书史籍,不仅有助于提高女性自身修养,丰富精神世界;而且为她们日后相夫教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举时代的男性一生奔波在求取功名的路上,在孩童早期的家庭教育中,母亲主动承担起慈母兼严师的责任,将自己之所学与夫家之家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子女,从而实现了两个家族文化的联合与优化。清代出现大量的"鸡鸣课子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童蒙教育、家族文化传承和兴盛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在当时社会上产生的强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