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谈考古学的新与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它的发展有一个守成与创新的问题。满足于守成,不善于创新,这门学科就难以发展,考古学也不例外。自哈佛大学的W·泰勒于1948年发表他的博士论文《考古学之研究》至今已有整整半个世纪了。60年代初,美国一批年轻考古学家举起“新考古学”...  相似文献   

2.
论"西汉墓幽州分布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代初苏秉琦先生将史前诸考古学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影响深远。历史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区块划分问题自然也引起学者思考。徐萍芳先生认为历史时期考古学分区与史前考古学文化分区在内容和方法上均有不同,指出“在秦汉以后历史考古学文化分区中,墓葬(包括葬式和葬俗)的分区占有重要位置”,此点应当成为共识。  相似文献   

3.
<正>我今天讲的题目,是考古学与文物保护,目的是想就为何要将考古工作纳入到文物保护体制中来?以及怎样将考古工作纳入到文物保护体制之中的问题,和同仁们交换意见。下面,我分别就文物内涵很广,考古学所涉及的文物,仅是文物中的一部分文物,和考古学所涉及的文物,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文物,考古学正是研究了这部分文物,才成为了显学,以及为何要将考古工作纳入到文物保护体制中来?又怎样将考古工作纳入到文物保护体制之中  相似文献   

4.
<正>科学是现代文明的基石。考古学是具有为社会提供科学思想、历史知识、人性情感、文化遗产等多重功用的学科。毫无疑问,要实现这些学术目标,必须借助于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理论和工具。近年来,考古学在这方面的创新成果颇多,不久前出版的陈淳先生翻译的英国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和保罗·巴恩所著的《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一书,充分展现了世界范围内考古学在方法、理论方面的新进展、新成就。让我们回到考古学自身的发展中去。我们知道,现代考  相似文献   

5.
迈向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的脚步即将迈进21世纪的门坎,各学科都在关心本学科在下个世纪的发展方向。如果我们想要预示21世纪中国考古学发展的战略和前景,我们就必须将中国考古学摆在一个国际考古学研究的背景中,必须大致了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考古学发展的先进与局限,必须深刻、公正。客观地了解自己考古学现阶段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才能清楚地认识到下个世纪中国考古学发展的方向,对改革什么。深化什么、避免什么、引进什么、发扬什么、创新什么等等现实问题,绘制自己的蓝图。这张蓝图靠一两个人是不能完成的,需要全国考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本文…  相似文献   

6.
论点摘编     
《文博》1998,(1)
走向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 严文明在《文物》1997年第二期撰文,对中国考古学的历程和发展作了系统性研究后指出,中国考古学走向21世纪的过程,也将是走向现代化和走向世界的过程。要实现这两个走向,首先要有观念上的转变,同时也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科学的发展总是在不断地分化和不断地相互渗透中实现的,考古学应克服以往强调独特性和纯洁性的观念,对其他学科须采取欢迎而不是排斥的态度,否则,就谈不上学科的现代化;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考古学若不能克服仅立足中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考古学的关系是考古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主题,它可以从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在考古学的早期形成阶段,科学是考古学的形成基础;在过程考古学阶段,科学在一般方法论与专门知识上提供了众多的支持,过程考古学也以要成为科学为目的;到了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的后过程考古学阶段,科学成了要超越的对象。三个阶段中,科学所蕴藏的内涵在不断改变,影响到考古学的目标以及实现它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作为科学的考古学"的讨论对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中国相对缺乏科学的传统。当前阶段,中国考古学还需要加强科学基础,进一步发展作为科学的考古学,同时吸收后过程考古学在本体论、认识论与伦理学上的部分优点。  相似文献   

8.
敬爱的俞伟超先生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了,我们在心底深深地怀念他。 俞先生不仅为中国考古学实践与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也为中国考古学的未来进行了极有意义的前瞻与探索。俞先生不仅属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更属于我们中国考古学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历史背景,学科发展,个人魅力和具体贡献比较了20世纪两位最伟大的考古学家柴尔德和宾福德的影响力。文章对名气和影响力做了区分,认为要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学者要比有名气困难得多。显然,这种影响力是学者本人洞察力和所作贡献的体现,表现为不满足于现状和传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而且,这种影响力往往要在这些学者过世后才会显现,而他们身前往往因为与传统或现状有所冲突而备受争议,饱受批评和压制。柴尔德因为欣赏当时苏联考古学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而丢掉饭碗,二战后被美国政府拒绝入境。宾福德因挑战传统而遭遇被推迟授予博士学位、被美国顶尖大学解雇和到69岁才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坎坷。他的遭遇几乎是沃尔特·泰勒的翻版,但是与泰勒只能离开考古学界相比,宾福德因影响了新一代年轻学者而名满天下,最后扭转乾坤,使过程考古学最终成为20世纪下半叶的范式。柴尔德和宾福德难分伯仲,他们都是20世纪考古学范式的奠基人,前者在20世纪初建立了文化历史考古学的范式,而宾福德在20世纪中叶建立了过程考古学的范式。范式的变化是科学的革命,他们两位为考古学带来的变革,从学科发展和科学史上的影响力而言,怎么评价也不会过分。柴尔德与宾福德身上所具备的特质,可能正是我们所欠缺的。中国的文化传统过于强调传承,削弱了创新和探索的能力。如果中国考古学要对世界考古学界产生影响,那么造就像柴尔德与宾福德这样的变革者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论"夷"和"东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丰实 《中原文物》2002,2(1):16-20
“东夷”本是传世和出土文献对古史上某一时期东方居民的称谓。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把黄淮下游海岱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族属称为东夷。本文旨在根据传世和出土文献的相关记载,廓清“夷”和“东夷” 的产生、发展、流变和消失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1.
科林·伦福儒说,考古学部分是寻宝、部分是缜密的探究,部分是从事创造性的想象。布鲁斯·特里格也指出,考古学要成为一门多产的学科,既要有丰富的创新想象,又要有对想象结果进行严格的检验。缺少想象力,考古学的创造潜力就会下降。他认为,对考古学家来说,不是控制过度的想象,而是想象力不足的问题。这是因为考古学阐释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有再多的比较知识也嫌不够。文化学者卢晓辉写过一篇《史前考古学与诗性智慧》,认为考古材料太"硬",难以企及物质文化中古人的精神层面,因此难以透物见人。他呼吁考古学家要多点诗性智慧,以吉德炜所谓的"理解"加"感受",对物质文化采取"对话"而非"研究"的态度,像欣赏音乐或绘画来感受和理解物质文化,特别是远古文化的艺术创作。欧美后过程考古学将人类思想看作是文化变迁的重要动力机制,给予了宗教与其他信仰的研究以空前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对南美著名纳斯卡地画研究的思考,由于缺乏民族志类比,这类地画的解读目前仍然乏善可陈。文章指出了考古学想象的局限性,第一,图像作为一种文本是多义的,古代制作者的观念和当代阐释者的观念及解读是不同的。第二,古代图像制成以后会被反复利用,注入新的含义。第三,古代图像是在特定景观和...  相似文献   

12.
<正>前言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热词,它之所以火爆,当然是与我们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的。创新缺乏是当代中国之痛,并不限于考古学领域,这是这个时代的普遍现象。钱学森先生临终前有一个世纪之问——我们如何才能有世界一流的人才?没有创新,何谈一流!如何才能实现创新呢?不同学科的学者都有自己的思考。对于考古学者而言,我们的思考应该包括如下一些关键的问题:何其谓创新的考古学?哪些考古学具有所谓的创新性?我们是否有可能创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其中包含的一个意义即是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考古方法和技术,在这中间就必然要应用到考古地层学的一些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4.
1997-1998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清水河县西岔遗址进行了发掘.该遗址第一期遗存内涵为龙山时代的永兴店文化,第二期为蛇纹鬲所代表的朱开沟文化.发掘者认为,第三期遗存在内蒙古中南部属首次发现,属于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并倾向于"西岔文化"①的命名.此后,关于西岔文化论者甚少.本文试图就内蒙古中南部、晋中北以及陕北北部龙山时代至殷周之际的考古学材料和研究成果,探讨西岔文化的相关问题.谬误之处,望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5.
杨育彬 《华夏考古》2004,(1):107-112
20世纪 2 0年代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考古学 ,是中国学术界成绩最为突出 ,对人类历史贡献最大的人文学科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后 ,考古工作成为国家的事业 ,重大考古发现层出不穷 ,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中国考古学要走向大众 ,就必须做好传播工作。诸如新闻媒体的传递、出土文物的展示、文物保护的宣传、科研成果的普及和考古报告的编写等 ,其中考古报告是中国考古学发展与传播无可替代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文物是人类历史上物质文化的遗存,有保存在地面上的和埋藏在地下的两类,不是过去玩赏的人们所说的"古董"。要谈文物就离不开考古学,而考古学是历史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热爱祖国的今天和明天,很自然的也热爱祖国的昨天和前天,没有昨天和前  相似文献   

17.
在考古学研究中,纵横交织的各种考古学文化(或类型——以下省略)之间,其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这种错综复杂的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中,由于没有直接史料佐证,表现尤其突出,最具代表性。本文就以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纵横关系的若干问题,谈些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8.
"文物"所表述的内涵很广,属于物质文化范畴;"考古学"研究的追求是历史与文化,属认识范畴。考古学的研究,是将物质文化转化成精神文化。考古学研究的仅是考古学文化表述的考古学遗存的这类文物,故考古学所涉及的文物,仅是文物的一部分。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考古学研究范畴随之日益扩大。考古学所涉及的文物,虽是文物的一部分,但这部分文物却是文物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文物,正是考古学研究了这部分文物,才使考古学成为了显学。要实现中国考古学的持续发展,则必须以文物保护为支撑。为此,就要将考古工作纳入文物保护体制中来,并必需从理论、认识、管理和实践诸方面趋利避害地做到将考古工作纳入文物保护体制之中。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考古学的真谛与考古学文化面貌内涵的论述,阐述了考古实践要从史学高度做工作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在各学科之间进行交叉渗透,从事跨学科研究是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民族考古学”作为考古学与民族学相结合的产物,因其对于推动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正日益受到人类学家特别是考古学家的重视。在国外,考古学诞生的初期(19世纪中期),人们就开始引用民族志材料来解释考古发现。本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新考古学的兴起,民族考古学正式成为考古学的一个分支,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学者虽然早在五、六十年代就综合运用民族志资料和考古材料研究历史问题,但对民族考古学进行自觉的理论探讨,则是从80年代初才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