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晨 《湖南文史》2011,(12):64-65
山东人吃煎饼,就像新疆人吃馕,东北人吃大馇子,藏民吃糌粑一样。“山东大汉,噢,煎饼卷大葱。”以前,外地人总是这样评价山东人。就像雪村在歌中唱到的:“山东,一个出好汉的地方。弄根葱,弄头蒜,咱们喝它两盅。”  相似文献   

2.
创业一年半,卖煎饼的黄太吉估值从800万飙升到1亿。创始人赫畅则希望“黄太吉的粉丝可以一边吃煎饼,一边听我讲外星人”  相似文献   

3.
古鏊源流     
正煎饼之类的食品,在中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天津的煎饼果子美名远扬,山东人民更是对煎饼情有独钟,"煎饼卷大葱"几乎成了山东传统饮食的标志,演进为代表性的文化符号。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Ⅱ》第一集《脚步》中,山东煎饼本色登场,浓浓的乡土气息吸引了无数观众。煎饼在山东沂蒙等地曾被当作一日三餐的主食,有"家  相似文献   

4.
“大多数人都希望读书能在现实中派上作用,没什么奇怪。就像人生病想赶紧吃点西药。但你知道吗?治病还有中药啊,慢慢地起效。我希望我的书就像中药一样,慢慢地,安安静静的”  相似文献   

5.
在生活中,一些小吃一听名字就能想起它的产地。比如说肉夹馍就会想到陕西,说到煎饼就会想到山东,说到拉面就会想到兰州,说到青稞酒、酥油茶就会想到西藏等等,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在西藏,人们一提到“朋必”,就绝对会想到日喀则,可以说,“朋必”几乎成了一种日喀则小吃的象征,它唯独在日喀则存在,并被喜爱着,其它藏区根本见不到它的踪影。  相似文献   

6.
魏来 《世界》2004,(3):46-48
对我们“早晨设计”公司了解不多的人,总也弄不明白像爱立信这样的国际大客户,为什么要在北京的小胡同里找这样一家服务商呢?  相似文献   

7.
儿子去上海读书,这倒让我慌了手脚:那上海人爱吃甜,儿子能吃得惯么?左思右想,忽的想起了,应该给他炒一点儿盐带去。放假回来,儿子说,“爸爸,那叫什么盐来着,真是好吃,一下子全让同学抢光了,这回多弄点儿。”一听这个,我自然高兴,就一下子炒了一大瓶子。儿子看了说:“不够,还得多点儿。”我说:“盐,不可以吃得太多,多了对身体不好。”儿子说:“同学人多,分不过来的,得炒个三斤四斤的。”于是,我买了五斤盐和花椒面、辣椒粉、黑芝麻和烤肉的“孜然”,炒了一大锅,装了一大口袋。那天回家,看见桌子上  相似文献   

8.
林彪天生就性格孤僻,平时不与任何人交往,更不到别人家里去串门。延安时期,他的妻子叶群生下孩子后没有奶水,叶群就让林彪弄点奶粉来喂孩子,林彪却回答说:“延安这么困难,怎么弄呀?”气得叶群说他“呆”,还挖苦林彪说:“比你官小的都能弄到,为什么你不能?”林彪回答:“人和人不一样。”  相似文献   

9.
周六的晚上,我照例到我的老师家做客。吃饭的时候,老师不停地把鱼夹到他儿子的碗里,一边说:“今儿给你买了两条活鱼,多吃点,多吃鱼聪明。”儿子头也没抬,拨拉了几口饭,就回到自己的房间温习功课去了。老师的儿子六年级,面临冲刺,几个月中每晚奋战到10点以后,一三五吃鸡,二四六吃活鱼。像我的老师一样,北京的许多家长认为,大脑是智慧的摇篮,与供给的营养息息相关,让孩子把智力“吃”进去,是家长研究的课题。他们经常琢磨把家常菜变成“席上珍”,渐渐发现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没有腿的。自四大发明以后,北京人又发现吃鱼…  相似文献   

10.
在台湾同胞重点祖居地闽南,每年端午节,当地人都有吃“薄饼”的节日食俗.“薄饼”其实并不薄,它是用面粉烙成圆状的面皮,像一张剪裁的圆纸.卷食时,加上事先做熟、切细、碾碎的馅料,有甜有咸,有素有荤,就像吃自助餐似的. 对于这种“快餐食品”,台湾现代著名学者林再复在《闽兰人》一书中记叙了其独特之处:“最重要的佐料是海苔,使春饼别具风味……”这里说的海苔乃是闽南和台湾沿海盛产的浒苔、虎栖等食用海藻,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保健食品.  相似文献   

11.
曾经,莫斯科餐厅不能简单地定义为一家“高级”的西餐厅,在有些人的心中它是“神圣”的。不仅仅因为在物质贫乏、举国单一的年代,它是美食的旗帜;它更是一种理想的见证,甚至有人把去“老莫”吃西餐视若充满荣耀感的活动,接近于礼仪式的朝拜,就像来北京参观天安门。  相似文献   

12.
在电影《我的一九一九》中,驻美大使、驻巴黎和会中国代表顾维钧为中国山东的归属而作的演讲中有这样一段话:“山东是中国文化摇篮,中国的圣者孔子和孟子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孔子犹如西方的耶稣。山东是中国的,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战略上,还有宗教文化,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二千多年前,孔子在总结春秋战国以来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后经孟子发扬光大,形成了思想丰富、内容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这个伦理型的思想体系,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重视人的心性修养,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相似文献   

13.
北京的“名馆”太多了。 吃主儿多,饭馆自然就多,这是常理儿。 讲究“吃”的风气是自打满清入关之后才大兴起来的。当初的“满汉全席” 何等红火,寻常百姓甭说吃,连见恐怕都没见着过,也就落个听听的份儿吧。至 于把“吃”当成文化的事儿是近年来嘴馋的文化人儿新发明的。因为文人的吃 毕竟和普通百姓不太一样,吃要吃出个雅绪来,反正有人掏钱,吃了喝了总得 有个说词,要不怎么叫文人呢。这是闲话。论吃,吾辈曾就教于金老寄水先生, 他言及,所谓满汉全席虽则是中看又中吃的,但内中规矩甚多,行止坐卧僵僵 硬硬,没吃东西却先自饱了七分。真吃,还要能吃出个滋味儿来,得去山东馆,  相似文献   

14.
赵岩 《神州》2013,(18):42-42
抵制低俗文化,追求高品质的文化艺术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雅俗的不清,关键在于俗与“三俗”的混沌,俗和“三俗”的问题弄厘清了,雅俗问题的争论就会相对清晰了。  相似文献   

15.
乙:“很多藏族都不吃鱼,可你为什么要吃?” 甲:“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所谓‘藏族不吃鱼’的说法是很不准确的,在藏族中不吃鱼者可能占多数,但吃鱼者也不乏我一人,可以说大有人在。” 乙:“你说藏族中吃鱼的大有人在,是不是指像你这样曾在内地上过学,毕业后一直在大机关里工作的人?因为你们与外界接触频繁,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其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目是一个吃人的社会,“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人人“都是吃人的人”。“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贵吃贱,大吃小一仁吃下,强吃弱,就是中日“吃人和被吃”历史的全部,也是中国文明之进化的劣根性。中国社会的不平等及其“吃人”的本质,中国社会政治和伦理的惨无人道,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7.
圣人是至高无上的。对圣人应当规规矩矩,毕恭毕敬。但若不是诚惶诚恐佩服得五体投地,就会发现,所谓“圣人”,常常是被人玩儿弄的对象。  相似文献   

18.
李开周 《湖南文史》2012,(10):61-61
南北朝时期,有个叫裴昭明的人,在桂林当市长(始安太守),后来三年任满,回京交差,他的老板齐武帝问他:“现在你手上有几套房?”裴昭明说:“报告皇上,一套也没有。”齐武帝不信,派人去调查,果然是一套都没有。齐武帝很感慨,对别的官员说:“裴昭明做几年市长,竟然没给自己弄一套房子,像这样的清官,现在上哪儿去找啊!”  相似文献   

19.
有民谚:陕西三大怪──烙的饼像锅盖,吃的面条像裤带,买块手帕头上戴。三样东西,为陕西民间习俗代表,其鲜明与独特,与任何地方民俗不相雷同。 不说头上戴手帕。其一,这样的装饰于今在陕西也不多见;其二,手帕非食品,不在本文涉及范围。 秦人喜面食,用餐,非饼(馍)和面条不饱。 锅盖一样的饼,俗称“锅盔”。圆形,厚约寸许,直径起码1尺以上,极像过去大家口人家使用的铁锅上的木制锅盖。这么厚这么大的饼,让外省人尤其是江浙一带的人见了,既想不出它的制作方法,又判断不出它的生熟,更弄不明白如何食用这巨型食品,所以才…  相似文献   

20.
品味知味观     
“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的第一需要,直接决定着我们人类的生存。在填饱了肚皮后,人们又开始想方设法吃得好一点,喝得好一点。早在春秋时期,孔圣人就有“食不厌精”的企盼了。于是,各种酒家饭店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