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枪替"就是雇人代考,替人考试的人就叫"枪手"。 "枪替"自唐朝开始出现,直至清末科举考试结束,1000多年来,从来就没有断绝过。可以这样说,它伴随着科举开始而开始,又伴随着科举结束而结束。  相似文献   

2.
1979年7月,我在李树公社中学读完第二届两年制戴帽高中,到扶罗中学考点参加全国大中专统一考试。高考前老师预测我们全班43名学生有3至5位有希望上中专,我也抱有考上中专的希望,结果李树中学剃了光头。我的总成绩是184分,还是全班最高的,距芷江师范录取分数线竟差26分。第一次高考让我体味到了竞争的激烈和残酷。  相似文献   

3.
《福建史志》2012,(3):15-15
秋闱三场考九天七夜 江南乡试多在秋季举行.所以又叫“秋闱”,每闱三场,每场三昼夜。由于中间要两次换场,因此实际是九天七夜。  相似文献   

4.
1979年7月,我在李树公社中学读完第二届两年制戴帽高中,到扶罗中学考点参加全国大中专统一考试。高考前老师预测我们全班43名学生有3至5位有希望上中专,我也抱有考上中专的希望,结果李树中学剃了光头。我的总成绩是184分,还是全班最高的,距芷江师范录取分数线竟差26分。第一次高考让我体味到了竞争的激烈和残酷。  相似文献   

5.
在东宫铁男及加藤完治的极力推动下,关东军和拓务省合力实施了所谓的"试验移民"计划。在"试验移民"的1932-1936年间,移民内部不确定因素此起彼伏。在移民侵略陷入困境之后,将移民的妻室或家庭成员移植过来,同时,还为单身移民招募"大陆新娘",妄图用解决移民的生理、心理需求来改变移民侵略失败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释中国古代的“白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籍研究》2003,(3):76-77
  相似文献   

7.
陈正贤 《文史天地》2012,(12):46-48
男婚女嫁,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从来是男求女而不是相反。女求男即或有之,也只是个别现象,且只会在暗中进行,否则拉郎为配,强嫁于人,对一个女子来说,无异于自轻自贱,世人也会视这样的女人为没人要的“贱货”。然而在中国古代,却发生过多起“拉郎配”事件。  相似文献   

8.
战国时的“蔽竹”是我国有史以来设立的第一个“举报箱”。公元前403年,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李悝首先帮助魏文侯建立举奸揭凶、惩污治吏的举报制度,并在人们常到的街道设立“蔽竹”。所谓“蔽竹”,就是一只圆形的筒,长约尺许,上方有一个大约三寸见方的小口,以使检举人将写有揭发内容的简塞入筒内,李悝还把设立“蔽竹”的经验写进他的著作《法经》(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长文法典)中。武则天的“铜匦”唐朝武则天执政时在宫中设立了“铜匦”,这就是唐朝宫内盛行的举报条。铜匦,即铜制匣子。对于铜匦的设立,武则天曾下了一道…  相似文献   

9.
“选秀”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形成制度也近2000年了。“选秀”是近代的说法,古代叫“采选”。指通过正式规范的途径,从民间挑选貌美色丽、素质上乘的女子入宫服侍皇帝皇族。采选的制度是东汉首开其端。在此之前,历代朝廷充实后宫,或强夺,或挑选,时间不定,规矩不一,随意性很强。  相似文献   

10.
"选秀"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形成制度也近2000年了。"选秀"是近代的说法,古代叫"采选"。指通过正式规范的途径,从民间挑选貌美色丽、素质上乘的女子入宫服侍皇帝皇族。采选的制度是东汉首开其端。在此之前,历代朝廷充实后宫,或强夺,或挑选,时间不定,  相似文献   

11.
拜读《北京文史》2005年第2期中钮隽学长大作《老北京小吃中的蒸制食品》,谈到“切糕”是用瓦盆蒸熟的,又名“盆糕”。据我所知,瓦盆蒸“切糕”盆底必须有很多圆穿孔,这样才能使蒸气透过盆底穿孔把“切糕”蒸熟。  相似文献   

12.
郑光路 《文史月刊》2010,(10):69-69
<正>1970年,我在邛崃县前进公社当"知青哥",每天挣两毛钱的工分。破草屋、常无粮,是千百万知青的寻常景况。我们这一代人,被称为"老三届",就是指1966年"文革"爆发时在校的三届高中学生和三届初中学生,据统计总人数大约为  相似文献   

13.
有关苏北“洪武移民”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初洪武年间,江南曾有相当一批人徙入苏北。然而,对于这场移民的字记载不仅少得可怜,而且十分零散,只是在民间广为流传。于是,有人怀疑这场移民事实的存在,或有人把传说内容当成完全的事实。本试图把零散的字资料和广为流传的口碑资料结合起来,加上可供佐证的其他相关档案资料来讨论这场移民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日,南京阅江楼管理处在抢险加固狮子山景区西侧明城墙时,意外地发现了8枚古代守城时的武器———“擂石”。施工人员在对此段明城墙进行施工时,挖掘中碰到坚硬的不明物体,发现了一枚圆形的石球,后在周围又发现了7枚斗大的石球,呈环状排开,镶嵌在距离地面约3米的山体中。石球直径约35厘米左右,重约50公斤,由石材雕琢,浑然一体,外表未见有孔或缺损。在发现石球的现场北侧是一混凝土铸成的“藏兵洞”,一块硕大的岩石裸露在外,岩石上有一形似“都”字的铭文,面积约20×30厘米,在“都”字的外围呈貌似现代墓碑形轮廓。狮子山是南京的古战场,但…  相似文献   

15.
伪三江省由于地处北满,广袤的平原尚未开垦,且毗邻苏俄,受其影响较深;同时也是东北抗联活动的主要驻地,因此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为解决日本国内过量的劳动力问题,更是为了防范苏联和抗日联军,日伪加强实施伪三江省的"满洲移民"。  相似文献   

16.
公元 《湖南文史》2008,(3):62-62
中国有个称呼:“老三届”,指的是67、68、69这三年从高中毕业的学生。这些人毕业后恰好碰上“文革”,高考取消。  相似文献   

17.
"补子"作为区别官阶秩序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的出现顺应了时代发展,体现出统治阶级对等级的需要和重视。通过分析官服补子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进一步阐述它的历史文化意义和对其他历代官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古代的“我”与现在的“我”意思相差十万八千里。《说文解字》上说:“我,古杀字。”“我”在古代指的是一种短兵器,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9.
“座”为名词,基本义是坐具。“坐”为动词,本义指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后泛指以臀部着物止息。古代的“座”与“坐”与今日相比,代表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涵,而变化的分水岭始于汉代。  相似文献   

20.
历经两汉与唐宋元明清诸朝近 2 000年的我国西北丝绸之路,与明代郑和七次远航开通印度洋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中的辉煌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