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内忧外患的冲击下,中国和日本几乎同时启动了军事变革。但晚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却宣告了中国近代军事变革的顿挫。当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对它进行比较时,发现日本在指导理论、政府威权以及军事变革诸要素的变革上,比晚清政府处理地更加科学和高效。  相似文献   

2.
一伯力审判揭开日本细菌战史黑幕 (一)伯力审判的背景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忙于内战,无暇顾及调查、追究日本在华细菌战罪行。美国在战后对日本实行军事占领,获取了日本大量细菌战情报资料。为了独占这些资料以有助于美国的细菌武器研究,也为了阻止苏联获得日本的细菌战资料,美国操纵远东军事审判法庭,以牺牲中国人民清算日本细菌战罪责的权益为代价,掩盖了日本二战中的细菌战犯罪。  相似文献   

3.
日本在对华侵略期间,于中国的军事、经济要地陆续建立了许多日本神社.在华神社作为日本本土神社的延伸以及国家神道的形象代言人,与军事侵略和经济侵略相呼应,成为日本文化侵略的武器之一.本文以日俄战争至“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关东州修建的神社为主线,分析这些神社的整体特点,进而说明神社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应对外部势力的入侵,中国和日本同时启动了近代军事变革。由于两国国情的差异,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两国军事变革的重心存在很多不同,并最终导致了军事变革的不同结局。其原因在于军事变革指导理论、变革主持者及政治结构上的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5.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日本近代天皇制的精神支柱国家神道与军事侵略相呼应.在中国的广泛地区,尤其是军事、经济要地建立神社.在华神社作为日本本土神社的延伸,所祭之神是以天照大神、明治天皇为首的日本神灵皇祖,建筑式样也是日本式样,被视为"八紘一宇"、"肇国大精神"的象征性建筑物.日本政府、军部及神道界所设立的在华神社不仅扮演着辅助军事侵略、实施文化侵略的角色,是妄图使中国人丧失民族性的"皇民化"政策中的一环,而且也是统制在华日本人思想意识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日本入侵国仇家恨汉卿誓言当马革裹尸归故里日本久已图谋侵占东北以及全中国,借阎锡山、冯玉祥叛乱引发中原大战造成中国元气大伤,以及东北军将主力部队调进关内平乱、东北地区军力空虚的时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略中国的战争。日本侵占我国领土,对中国人烧杀抢掠,使得全国人民义愤填膺,纷纷要求抗战,全国上下指责汉卿不予抵抗。事实则是东北境内久已存在日本的军队,并且布防在各要冲,日本的军力更远超1927年张学良、于凤至合影过中国的军力。东北军的将领大多是在日本学习军事,或者对双方的军队的情况有清楚的了解。所以,在军事…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日本佛教真言宗在华的宗教活动忻平中日文化交流渊源流长,宗教是个重要媒介。然近代以降,随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增强和中国日衰,中日两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日本在对华发动军事侵略与经济渗透的同时,佛教各宗也配合军事侵略,在华积极开展宗教活动,真...  相似文献   

8.
军国主义历史观的批判——评日本一些人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何理近代中国长期遭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蹂躏。中日两国进行了一个多世纪各种方式的斗争与争论,其中包括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以及中国人民为反对日本侵略而进行的长期的军事、政治和思...  相似文献   

9.
在抗日战争的最初一年半中,拥有优势装备的日本军队占领了中国的大片国土,占据了中国的重要工业中心,在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各个战场上都取得了军事胜利,这是不争之论。然而,在军事战线取得胜利的同时,日本的外交却是一部失败的记录。狂妄蛮横、目光短浅、行为混乱是这一时期日本外交的重要特点。由此,日本外交开始走进一条死胡同。本文谨就以下几个问题作一粗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吴仰湘 《安徽史学》2006,3(5):75-80
蒋百里很早就把日本视作中国国防的首要敌人,预料日本会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拟出持久抵抗、攻守结合的国防战略,并从军事布置、物质准备、工业布局和实施国家总动员等方面,积极筹划抵御日本侵略的国防建设.他的"机动作战"论和组建大规模机械化部队开展运动战抗击日军的建议,为中国抗战军事理论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的"抗战必胜"论,更激励了士心民气,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下一份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甲午陆战的失败是晚清陆军军事教育的重要转折点.由于汲取了甲午陆战失败的教训,陆军军事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无论是陆军军事学堂的数量还是教育人数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军事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陈赓是新中国第一所军事工程学院的建院元勋,其工作在当代中国军事工程技术教育史上是开创性的.新中国国防建设的需要及抗美援朝战争后的深刻启示是陈赓军事技术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陈赓的军事工程技术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军事工程技术教育是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的思想与实践,围绕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军事工程技术人才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思想,"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的思想,以及以服务教学为宗旨的行政管理思想等.陈赓的军事工程技术教育思想与实践取得了辉煌成就,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哈军工"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3.
南京政府建立之际,日患渐重。对此,从1928年到1938年,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协助下,紧跟世界潮流,在武器装备更新、军队编制调整、军事教育等领域进行了大幅度的军事变革,使中国的军事发展适应了机械化战争的需要,也为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积弱不振的中国在内忧外患的冲击下,接连向日本派遣了大批留学生,专习陆军,这些留日士官生学成归国后,被充实到各个军事部门。他们无论在主持军事教育,还是在充任现役军官方面,均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但囿于时代的限制,他们纷纷卷入了军阀混战的旋涡,从而在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中留下了败笔。  相似文献   

15.
北洋集团与清末东三省新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07年,北洋集团借改设行省之机将势力移植东北地区。以徐世昌为首的北洋集团在东三省大力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农、工、商、交、金融各业;普兴教育,发展化事业;整顿军事防务,加强国防力量等。这些措施构成了清末东三省新政的主要内容,对清末民初的东北边疆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华腾 《史学集刊》2007,1(6):18-22,50
北洋集团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北洋集团推动了清政府的现代化决策,在推行军事、警政、教育、司法等部门的现代化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北洋集团在山东、直隶、东北地区的早期区域现代化建设方面,也做出了较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initial efforts at military reform in China and Japan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Changes in military organization and training are situated within a global process of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represented by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Prussian army. The Prussian staff system and planning program were imported into both Japan and China, but with quite different results. The paper contrasts centr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as typified by the new Japanese army with the decentered approaches in China. The paper argues that although there was substantive change in China, the Qing state was unable to impose a uniform plan for military Westernization. As a result, the new armies were never integrated into a common organization capable of defending the state from external aggression.  相似文献   

18.
留日士官生与晚清军事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以降,积弱不振的清王朝在内忧外患的冲击下,被动地迈开了富国强兵的步子,接连向日本派遣了大批留学生,专习陆军,这些留日士官生在学成归国后,被充实到各个军事部门。他们无论在主持军事教育,还是在充任现役军官方面,均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As Chinese nationalists grappled with th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weakness of the young Republic of China, some sought to strengthen the Chinese race by advocating a return to the ancient practice of fetal education. Fetal education held that every sight, sound, and flavor that a pregnant mother took in through her senses, as well as her emotions and demeanor, directly affected her fetus.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the text Taijiao, Song Jiazhao’s 1914 Chinese translation of Shimoda Jirō’s Japanese work Taikyō, presents a modern reformulation of fetal education that draws upon both modern Western science and East Asian medicine. As the text uses modern biology and psychology to explain and demonstrate the efficacy of fetal education, it also narrows the scope of fetal education to focus almost exclusively on the mother’s psychological state. Similarly, as the text turns to instruct women on the practice of fetal education, it draws upon Edo and Qing gynecological principles to emphasise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egnant mother’s emotional self-control. Ultimately this text represents a neo-traditionalist response to modernity as it presents a Neo-Confucian vision of fetal education focused on a pregnant mother’s moral self-cultivation and emotional self control.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政府相继颁布了具有现代性的新型婚姻条例,以推进传统婚姻制度改革,其中军婚作为一种非普通婚姻自有其特殊规定。军婚纠纷处理既要考量前线战士的军事积极性,又要关切军人配偶的生产、生活、生理需求;既要兼顾婚姻立法中所体现的"婚姻自由"原则,又要遵循"一切服务于战争"的总方针。如此则无可避免地陷入立法规范与司法实践的困局,而且这种情形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均无法彻底破解。不过,此时之军婚改革与实践对现代军婚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具有丰富的经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