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重点从韵文的角度,讨论《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的若干校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苏州商业发达,“市廛鳞列,商品麇集,集中山海所产之珍奇,外国所通之贷贝,四方往来,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经世文编<补卷)》)。此言不虚,史载苏州之外地货有各省青蓝布匹(《雍正朱批谕旨》42册)浙江杭州的绣品(《吴阊钱江会馆碑记》,江苏人民出版社《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1981。以下简称《碑刻集》);湖州蚕茧(《农  相似文献   

3.
王鹏龙 《沧桑》2012,(2):103-105
山西现存大量的碑刻,涉及民间信仰与戏剧演出等多方面内容。对此类碑刻的解读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宋元至明清民间祭祀与民间演剧处于一种互动关系中,且从重传统、重祭祀逐渐向重教化、重娱乐倾斜,向秩序建构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陈佳 《黑龙江史志》2014,(24):104-105
明清时期苏州商品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思想观念开放,留下了许多女性墓志铭。从碑刻中留下来的只言片语,勾勒了明清时期吴地妇女的典型生活,这些片段之下的妇女往往也被理想化和典型化。墓志铭当中的寥寥数语承载了她们的人生历程的记录,更是明清时期经济高度发达的苏州府有关道德,伦理,教化,社会风气和社会性别角色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山西忻州地区民间信仰内涵十分丰富,既有对自然神、历史人物的崇拜,也有对宗教神灵、其他民间神灵的敬奉,这一现象在当地的碑刻资料中记载甚为详尽。民众对神灵的信仰集中体现了功利性、自发性以及地方性的特点,透过这些特性,可以窥探到明清时期忻州地区干旱少雨、战争频发的地理、社会环境。而民间信仰在保护自然环境、稳定社会秩序、调节民众心理方面亦生产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碑刻是我国古代记载史实、传播和保存文化的特殊社会文化载体,本文对苏州碑刻的介绍正是要突出其重要的史料、艺术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任双霞 《民俗研究》2010,(1):100-116
明清以来,碧霞元君信仰在华北地区广泛流行。据碑刻和地方志记载,至迟到康熙年间,大泽山上的日照庵成为碧霞元君行宫。碧霞元君在大泽山,被称为"老母",在清初到民国的250余年间,从名称、信仰辐射范围,乃至神灵格局,都经历了诸多流变。清初,大泽山碧霞行宫信仰辐射范围主要在平度、莱州以及昌邑三角地带;清末到民国年间,大泽山信仰的辐射范围增大,逐渐成为鲁东民间信仰的中心,并一定程度上分走泰山的香火。这个转变的过程,与平度、莱州、昌邑这个三角地带作为一个整体的区域社会的建构过程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从碑刻看明清以来苏州社会的变迁——兼与徽州社会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以来的苏州家庭经历了一个从大家族聚宗而居到以小家庭为主的变迁模式 ,形成了一个遍布城乡的社区保障网络 ,大众心态呈现出多元信仰及求实变通的趋势。在家庭、社区、大众心态这三个相互作用又制约的三个层面中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其不断变迁的内在动力。徽商输回徽州的商业利润强化了原有的宗族势力 ,社区保障则是通过宗族系统来实现 ,大众心态也呈现出信仰一元、理学独尊的格局。同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 ,却走上了一条与苏州相反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正> 苏州,古称吴,早在春秋时,吴自曾在这里建都,然而苏州的得名,却要迟至隋开皇十三年(593)取州西姑苏山为名,改吴州为苏州。明清两代苏州是府名,治吴县,现在的市区分属吴、长洲两县,后来又从长洲县分出一部分设元和县·民国废府存县,三县合并为吴县,民间习惯仍称吴县为苏州。解放后设苏  相似文献   

10.
在纪念郑和首下西洋六百周年前夕,笔者专程赴苏州采集有关郑和苏州后裔情况的资料,在苏州石路太平坊29号拜访了苏州市伊斯兰教协会马宏仁会长、马更生副会长。在说明来意后,两位老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嵌入墙中的七、八块碑刻引起了我浓厚兴趣。苏州伊斯兰教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大都集中在闾门一带,这些碑刻是从六家清真寺毁坏后集中保护在太平坊清真寺。  相似文献   

11.
邹亮 《江苏地方志》2023,(4):41-44+76
<正>《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收录了常熟洞泾桥(又名陈埭桥,在今常熟市张桥镇东北)邹氏10块碑刻文字,成碑时间为道光二十四年(1844)至光绪二年(1876)。10块碑刻分别是邹鸣鹤撰《常熟邹氏义田记》(道光二十四年)、李兆洛撰《华西邹君记》(道光年间)、  相似文献   

12.
苏州历代书法名家如灿烂群星,各领风骚,从六朝的陆机、张融,唐代的陆柬之、陆彦远、沈传师、张旭,直到明代的宋克、祝枝山、文征明、王宠,书法造诣都很深,尤其是明代的沈周、唐寅、文嘉、钱谷、陆治、刘钰、邵弥等名家,开创了我国吴门书家艺术风格及书法艺术上帖学的新局面。清代的汪士宏、何(火单)、吴大澂、俞曲园等名家也给苏州留下了不少珍贵的书法文化遗产。他们的墨迹有相当部分是以碑刻的形式保存下来的。根据近年来的调查,苏州现存的碑刻有三千块以上,为了收集保管好这批珍贵的文物。苏州市特在苏州文庙成立苏州碑刻博物馆。现择要介绍该馆所藏名碑。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上至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在苏州碑刻博物馆(文庙)经济碑廊内,至今保存着大量清代工商业碑刻.充分反映了这一经济盛况。这些工商业碑刻.内容涉及丝绸刺绣业、棉布洋布业、土木建筑业、杂货百货业、金融典当业、交通运输业等十八个大类。  相似文献   

14.
民俗宗教是在民间信仰、民间宗教的基础上发展、成熟的一个学术概念,指民众日常生活中制度性宗教之外的各种宗教信仰和习俗。碑刻民俗宗教文献是以石头为载体的民俗宗教记录。作为一种历史书写,与历史本相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关系是其史料价值探究意义之所在。作为一类出土文献,它具有文献和文物的双重属性。明清以降雁北关公庙碑刻无论从碑刻书写范式及撰述意图,还是文物特点和背景,都具有真实而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尤其是其文物史料价值,对于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研究,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峰 《文物世界》2010,(5):32-34,39
<正>清台湾府知府蒋元枢墓志铭,1981年春于常熟市虞山出土,尺寸61×65厘米,37行,原字数1102,现存1097字,藏于江苏省常熟市博物馆。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标点本,抄录蒋元枢墓志铭,经与原碑相校,多  相似文献   

16.
倪浩文 《江苏地方志》2023,(3):42-45+47
<正>苏州自古崇文重教,办校历史昉自春秋,现存原地办校之学府可上溯至北宋。菁莪棫朴,弦歌不辍,非特诞生了巍巍名校,培养了跻跻名人,也留下了陛陛校园碑刻。据笔者统计,苏州方今存有碑刻或拓片之校园(含曾经办学之所)共180余处,其中碑刻或拓片尚在校园原址的有126处。在校园中,存世的碑刻总量达1300多方。碑毁而存拓片者,去重后数量在400多方。  相似文献   

17.
太原纯阳宫现存七通与其建造及宗教活动相关的碑刻,依照碑刻内容,笔者从始建年代、道教仪式扶乩和洞天福地思想、观音信仰、民间宗教皈一道等方面对太原纯阳官进行剖析,简述了太原纯阳官是受到佛、道、民间宗教影响的建筑。  相似文献   

18.
明清鼎革之际,动荡的社会催生了人民朴素的求佛救苦信仰,地处边疆的广西地区流行的准提信仰是以往学界较少注意的。梧州博物馆所藏《重修准提阁碑记》作为一方罕见的“一石二文”碑,不仅真实记录了清代初年梧州准提阁衰落、重建及清查寺田的史实,也侧面反映了清政权在广西重建社会秩序的史实。同时借助现存方志、诗集与碑刻,进一步揭示了明清时期广西准提阁的时空分布状况,准提信仰在与临济宗的有益互动和儒、道文化相融合中得以走向繁盛,而清末以来地方社会巨大变迁则导致准提阁与准提信仰逐渐走向没落。准提阁与准提信仰的个案研究将给探究明清时期广西佛教发展状况与多文化融合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9.
顾俊  李昊摄影 《山茶》2009,(2):34-45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纪念苏州建城2500周年之际,苏州就有过一次颇具全民意识的文化寻根和文化反思热潮,以碑刻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为代表的一大批吴越文化主题博物馆,差不多都在这一时期兴建。保护古城、延续文脉,这个命题在此之前从未被提到过如此高度。  相似文献   

20.
祁门县明清时期民间民俗碑刻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陈琪 《安徽史学》2005,(3):72-81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田野调查,我们在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包括道路和庄园”的祁门县境内,先后发现有132块明清时期的民间民俗碑刻。它或立在村头水口,或立在事发地点,或立在祠堂庙宇,起到告之、提醒和警示作用。这些碑刻以其独特的存在形式反映了明清时期徽州府祁门县民间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宗族条规、山民喜好,如封山、修路、做桥、建祠、续谱、教育、风水等活动,为研究徽州民间民俗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