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孟姜女传说的“在地化”研究虽然在研究范式和材料方面为民间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并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目前的一些“在地化”研究成果多把孟姜女传说置于宏观的中华民族文化与社会背景之中进行分析,极少涉及孟姜女传说文本的微观区域语境,这样就很难注意到传说与民间生活的相互依存关系,也就很难将传说的内在特征与作为语境的乡土社会做结构性的互文阐释。基于此,本文将以在山东省淄博市淄河镇8村搜集到的22则孟姜女传说文本为例,尝试着将其置于当地村落语境中,从当地村民生活出发予以解读,进而在此基础上探讨乡民对于自身文化文本的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2.
李丹 《神州》2012,(8):4-4
20世纪中期,随着文化研究热潮的悄然兴起,文学领域的相关争论便自此展开。对于诸如什么是文学经典——“中学和大学里系统研读的作品”的观点,有学者反对,有学者赞成。本文以卡勒《文学理论入门》为出发点,对上述有争论的几个观点,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文学研究从俄国形式主义开始,各种文艺批评理论把重心转向文学作品本身,试图找出文学作品区别于其他文化形式而作为“文学”特有的本质属性,从而趋于内敛,以至于形成所谓的“精英文学”,有了高雅和通俗之分,与大众脱离,甚至出现了文学理论的“终结”。但随着文学及其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一趋势的有限性,并且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文学形式发生变化,大众文化兴起而发生文化转向,成为“文化研究”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的文学研究从俄国形式主义开始,各种文艺批评理论把重心转向文学作品本身,试图找出文学作品区别于其他文化形式而作为"文学"特有的本质属性,从而趋于内敛,以至于形成所谓的"精英文学",有了高雅和通俗之分,与大众脱离,甚至出现了文学理论的"终结"。但随着文学及其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一趋势的有限性,并且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文学形式发生变化,大众文化兴起而发生文化转向,成为"文化研究"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不断探索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形成了著名的矛盾动力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毛泽东因此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系统科学论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第一人。本文从毛泽东矛盾动力论的形成、内容和价值评析三个方面对矛盾动力论展开论述,以求对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有一个完整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杨艳 《攀登》2008,27(1):128-131
知识经济时代大众传播已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文学与传播媒介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当代文学时空关系场,使文学的生态环境和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从传播学立场出发,一种新的文学关系“作家(文本生产者)——传播者(媒介传播)——受众(文本消费者)”为我们考察当代文学提供了具有操作意义的理论方法。本文据此分析了当代文学中的商品属性、多元化、多样性、娱乐性和平民化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日本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社会活动家小森阳一的文学理论、批评能融东西方文化精髓,紧密结合日本文学理论实际,锐意创新,不仅对日本近代文学,当代文学的研究具有开拓性,对我国文艺理论建设也极富借鉴意义。小森阳一对二叶亭四迷《浮云》的新阐释紧密结合文本,灵活运用所接受的批评方法,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8.
世界视野中的岭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强 《岭南文史》2010,(4):8-14
<正>本地域文化研究现已进入深化阶段,急需开拓多维视野。本文旨在提供一个从世界视野研究地域文化的初步探讨。一、地图的转换理解本地域文化的历史功绩,近现  相似文献   

9.
边缘人 《民俗研究》2001,(1):175-179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的注意力在当时文学的批评方面,偶然间读到了台湾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的《信仰与文化》一书,顿时在我眼前展开了一片新的天地——文化研究,但老实说,并没有多么深刻的学理上的感受与启悟。后来,我以民俗生活和原始艺术研究为切入点,逐渐把注意力转到了文化研究上。  相似文献   

10.
宋毅勇 《丝绸之路》2013,(14):34-35
伏羲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时代久远,目前依据传世典籍对伏羲进行文献学意义上的考证已经难有突破,从文化角度研究伏羲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从文本走向田野再到文化的伏羲研究,是今后传统文化研究的新路向。仇池伏羲文化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1.
张海霞 《神州民俗》2009,(8):36-37,43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社会符号系统,文化语境构成了整个语言系统的环境,也是语篇生成和理解的重要因素。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文化语境为基础,以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为例,分别从圣经文化中救赎文化的三个方面对影片中主要角色的文化语境加以分析,揭示圣经文化对文化语境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2.
战后日本文化演进与大冈小说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就理论意义而言,文学当归属在文化之列;然二者之间的默契,却委实不敢恭维。既有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中,小视、甚至无视文化的存在与作用的偏颇,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在讨论文学风格的档案里,我  相似文献   

13.
汉代画像石盛行于两汉时期,是汉代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画像石内容丰富,直接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和理想追求,为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思想、社会风俗、书法以及雕刻艺术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根据笔者的理解,本文通过厚葬文化和神学化两个角度来分别阐述,汉代画像石所反映的孝道文化。  相似文献   

14.
城市内部各个地方的景观是其文化的可视载体,由于它们具有空间的相对固定性,因此也是文化地理学研究地方文化的主要观察对象。本文采纳新文化地理学的观点,即关注北京前门-大栅栏商业区景观的意义及其变化,并力图挖掘影响这些变化的动力,进而揭示影响地方文化演变的动力。文化景观具有传播文化符号的功能,因此我们可以将之视为"文本"。在商业区改建过程中,设计建造者借助这些文本,再度表达出其背后的意义,这种再度表达的过程就是传播学中的表征,也称为再现。本研究通过景观调查方法以及访谈方法,分析了该传统商业区景观在改造前后文化表征的变化,以及表征权力的变化。本文结论有三方面:①该商业区改造后新的景观表征多以北京文化符号替代了老商业区的文化符号。②这种替代的负面结果是不利于加强老商业区居民的地方认同,同时削弱了城市内部文化的多元性。③政府协同规划师在景观表征上具有绝对的权力,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文化的"原真性"。因此本文建议在老城区改造中,尽力挖掘地方独特文化,给予当地人更多的文化表征权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民族与文化的关系及文化的内在结构的分析,使人们可以从一个新角度重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特点,从而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社会文化现象,丧葬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按照学界对于“文化”内涵的理解,可将其大致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一是丧葬的物质文化层面,即能够体现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物质文化面貌,甚至某些与之紧密相关的自然地理因素中以“物化”形式体现的丧葬内容,如葬所(包括坟地和墓穴)、葬具(棺、椁、殓尸用具)、随葬器物等;其二是丧葬的制度文化层面,主要是指丧葬礼制风俗以及某些少数民族“依俗行丧”的不成文法等;其三是丧葬的精神文化层面,亦即通过上述两个方面所反映出来的灵魂观念、祖先崇拜、宗教信仰等当时人们的精神文明状况。  相似文献   

17.
人类文化在本质上是历史的,只有把文化放在适当的历史视野中才能理解文化的真实内涵。雅斯贝斯的世界历史纲要,就是他为自己打造的一个历史视野。带着对人类文化和历史的困惑,并通过对雅斯贝斯世界历史纲要及其基本概念——“轴心期”的解读,本文尝试着提出一个粗略的人类历史纲要,并在此基础上尝试着提出一个新的历史视野和文化框架。本文认为,在这个新的历史视野和文化框架下,研究、分析和解读全部人类历史也即人类由起源走向未来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发展的过程,是文化研究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8.
旅游文化及其相关范畴、命题的理论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现有的“旅游文化学”著作以及一些旅游研究文献来看,人们对旅游文化、文化旅游以及文化旅游资源等诸多范畴的使用,还存在着概念上的显著差异。本文认为,这种差异一方面体现为对这些关键范畴的内涵理解上的误区和使用上的轻率,一方面体现为人们对旅游文化现象的本质、历史和形态的了解还有所局限。本文试图以学科视野来审视这些范畴的科学内涵,并进一步探讨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19.
刘玉兰 《神州》2014,(17):104-104
班级学生活动共同体可以从多方面、多维度去构建和发展。而笔者认为班级文化建设是指导学生活动共同体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旨在强化班级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来关照和构建班级学生活动共同体的策略研究,在活动中发挥群体动力的作用,促进班级活动共同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丹妮  吴晓乔 《神州》2012,(36):10-10
“真”、“善”、“美”是文学创作的价值原则。“真、善、美三合一”?创作理念指导着当代小说的创作,三者在文学创作的活动相互融通。在童庆炳老师的《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的文学理论基础上,本文以当代作家马晓丽的名作《云端》为例分析文学创作价值追求对于小说创作的影响。本文将从文学的真实、文学的伦理与情感和文学美的创造,这三个方面进行阐释。揭示“真”、“善”、“美”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