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晓霞 《神州》2012,(15):191-192
听力理解是一种由多项能力共同参与的复杂活动,训练听力也必须辅助于听以外的手段来培养。会听首先必须会读,语音不准的学生是难以听懂人家说话的。  相似文献   

2.
程美霞 《神州》2012,(13):369-369
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语言作为人们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没有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会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正常进行。加强对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对于造就未来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对于落实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无疑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从语文教学的整个体系中来看,说话能力的培养对中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也有着的意义和作用。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说话能力较弱的现象,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3.
陈锡忠 《神州》2012,(9):115-115
说话能力是一个学生能否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而根据生活实际灵活运用出来的本领。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怎样说话才算得上是“巧”呢?那就是说出的话必须含情、蕴物、有序、成文。而小学生由于文化知识的限制.说话过程主要依赖形象思维来组织内部语言。只有在具体、形象的情境,说话才会有所依据,才会成为释放心灵之音的活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呢?笔者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4.
张华 《神州》2012,(19):40-40
朗读是培养说话能力的基础,学生读得流利、正确,说话也会比较流利;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说话一般也有感染力。朗读还有助于语言积累,在反复吟诵中,词、句、段、篇,能顺利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朗读有助于学生多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和优化,不但可以活跃课堂,而且学生语言技能也会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5.
赵金奎 《神州》2011,(5X):111-111
说话能力是人类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基本功,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都要依靠说话,同时,说话训练又与读写训练有密切关系,不仅能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更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对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既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思想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因而,必须重视对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许淑彩 《神州》2012,(12):69-69
口头作文是进行语文基本技能训练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的书面表达。还能与学习课文紧密结合,借以巩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说和写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能正确地理解说和写的关系,平时注意说话训练,把话说得中心明确,首尾完整。条理清晰,通顺明白,那么,在这个基础上稍加整理,适当加工,就是文章了。所以说,说话训练也是写作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经过严格的说话训练,那么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将逐步得到提高。说话训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口头作文则是进行说话训练的理想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李晶 《神州》2013,(10):67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  相似文献   

8.
著名的瑞吉欧教育方案提出了"墙壁会说话"的观点,这是一种全新教育思想及教育方法的具体展现,它是对我们以往的环境创设的挑战,让我们对环境创设的目标、原则、策略进行了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9.
胡贺东 《神州》2012,(21):105-105
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认为是“享受语文”。享受思考的成果,更是在享受思考的过程,试想,当学生不再有枯坐冷板凳听教师喋喋不休的无聊,不再有绞尽脑汁猜测所谓标准答案的无奈,当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当阅读成为一种对话,当表达成为一种倾诉,我们难道不是在“享受”语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吗?然而,《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0.
王志庆  房晓敏  刘锦艳 《神州》2012,(5):102-102
中职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说话训练方法的指导,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中充分调动学生说话训练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郭民 《神州》2012,(12):203-203
“手”是一种最简易最有效的学习工具,在数学教学上的功效妙不可言。只要教师善于开发、挖掘、利用,学生的“手”就会变成一张会说话的“嘴”;一双会观察的“眼睛”,一把能破解疑难的“钥匙”,一架传递情感的“桥梁”,此时的数学课堂当是情趣横生,魅力无穷。  相似文献   

12.
刘丽婵 《神州》2014,(3):84-84
<正>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某位学生学习英语非常刻苦,单词记了好多,语法规则背了不少,但学习成绩却不理想,特别是语言运用时,理解力和表达力都较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形呢?原因就在于该学生的英语语感差。语感是人对语言的领悟感应能力,是语言训练到熟能生巧的表现,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英语教学有它自身固有的特点,语感便是英语教学的支点。语感强的人理解力强,听别人说话抓得住要领,语言表达流畅得体反应迅速,表现出来就是外语学习的高效率。所以,我们广大英语教  相似文献   

13.
王宏 《神州》2012,(25):77-77
"言语"就是指人们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说话的行为和说出来的一句一句的话,也就是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过程。"口头言语能力"就是说话的能力,它是人们善于用口语准确、生动、贴切地表达、交流自己意图及思想感情的一种交际本领,是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14.
张亚莉 《神州》2011,(7X):79-80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识字能力和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和凭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是阅读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培养兴趣是前提,培养习惯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马玉敏 《神州》2012,(22):50-50
本文介绍了培养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几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重视说话训练、提倡多形式的教学、训练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引导学生多写多练多修改。  相似文献   

16.
金虹 《神州》2013,(1):162-162
数学这门科学作为我们生活和学习中重要的学科,无时无刻不与我们的生活与学习发生联系。而我们在学生时代真正能把数学这门学科学会的人少之又少,当然,如果一个人在学生时代不能把数学知识学好,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数学应用能力也会很差,这就说明数学知识学习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这个人的生活。其实还有一种学生,就是其在学校学习中,数学课程学的非常好,但其在社会实践中的数学应用能力依然很差,就是很难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数学教学与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都要重视起来。  相似文献   

17.
制约学生学习好坏的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只是一种潜在的智慧能力,必须在实践中将其转化为智慧行为,在这转化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其着重要的作用。积极的非智力因素会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消极的非智力因素则会产生障碍从而阻碍英语学习。如何将非智力因素转化成促进学生学习的正面因素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谢慧霞 《神州》2013,(3):130-130
阅读是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积累,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改善我们的思维品质,提升我们的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奠定扎实的理论功底。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该看到,在我们现在的课堂中教师有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也有了一些"自主学习"的形式。但是,"自主学习"不仅仅是我们追求的一种方式,更应该是学生的一种内在的学习品质、学习能力,这是一种独立学习的能力。怎样才能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笔者曾有幸走进美国的课堂,听了多节语文课,在听课中思维不断受到冲击,在比较中我发现了我们的优势与特长,也感受到我们的差距。虽然几节课不能代表美国课堂的全部,但我们还是能从中得到很多启示,尤其是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一、问题的价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美国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要任务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支撑性条件,提出焦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