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明珠 《神州》2011,(11):116
日本人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这种自然观渗透在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文化。本文从日本料理的特征出发,分析了日本人的自然观在日本料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
廖明珠 《神州》2011,(6):116-116
日本人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这种自然观渗透在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文化。本文从日本料理的特征出发,分析了日本人的自然观在日本料理中体现。  相似文献   

3.
切腹自杀是日本人的特殊自杀方式。在死亡模式中,自杀问题尤为学者关注,而日本人所追求的死亡方式,是理解日本历史及日本人性格的一把钥匙。大量史书及文学作品的描述,无疑也证实了这种死亡方式在日本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写下的第一句话是,"在美国倾举国之力与之战斗的敌人中,日本这个敌人是最另类的"。对西方军队来说,保护自己,消灭敌人,是战争的基本法则和惯例。但美国人发现,西方的这种基本法则和惯例,对日本人完全不适用。日本人大规模展开的"特攻作战"这种"最另类"的战法,令美国人感到迷惑和惊愕。正是为了弄清这种"最另类"的战法和日本传统文化的关  相似文献   

5.
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朝鲜资产阶级处于被统治、从属的地位,具有明显的寄生性、从属性。但是在日本的对外侵略中,朝鲜的资产阶级为了追求经济的扩张,依附于日本侵略者,呈现出一种“第二日本人化”的趋势,成为“侵略战争的前卫队”。特别是在太平洋战争时期,进入中国的朝鲜人资本家为了牟取暴利,为日本侵略军提供协助,成为日本侵华战争的帮凶,暴露了其露骨的“侵略性”。这种侵略性是殖民地时期朝鲜人资本家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日本人涉外文化心理的史学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日本经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因之也获得了国际上一阵阵的喝采声,此情此景中的日本人尽管从未丢掉“危机意识”,但也终难免变得自信和自负起来。这种现象大抵从70年代开始,到80年代益盛,上至首相,下至一般评论家,都说过一些盛气凌人的话,于是国际社会上便出现了诸如“傲慢的日本人”之类的话题。但是,从历史的一贯来看,日本人却并不如此,或者毋宁说刚好相反。我这篇拙文就是试图通过史学的考察来说明日本人的涉外文化心理,至少是这种心理的基调或主旋律。  相似文献   

7.
终江户一代,日本实施了锁国政策,但这种锁国并非常规理解的紧闭国门,拒绝与外界进行一切交流的锁国。事实上,日本不仅保持着与中国、荷兰、朝鲜等国的联系,而且通过中国人与荷兰人获得外部情报,并通过推广兰学接触西方科学成果。正是这种非常规的锁国,一方面维护了日本国内两百多年的和平与稳定,有效地阻止了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维护了民族独立;另一方面将学习吸收外来文化的选择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相似文献   

8.
徐炳三 《民国档案》2016,(3):111-118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基督界发表了大量反战和平言论,并在实践上作出中日和解的尝试。但多数人并未认清日本对外战争的非正义性,他们反对的只是战争本身,而非制造战争的日本政府。这种不纯粹的和平言行本质上与真正的和平主义相去甚远,且缺乏稳定性。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基督教界之所以迅速转向支持侵略,直接诱因固然是日本政府的高压政策和舆论蒙蔽,但更重要的是民族主义语境下日本基督徒的自主选择。这种情形在日本宗教界具有普遍性,反映出战时日本宗教界并未真正清醒。扩大来看,战时日本国内的和平话语需要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9.
10世纪前的日本对外贸易傅朗云日本是亚洲大陆东端的一个群岛国家,四面环海。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使得日本人很早便懂得了,离开了与外界的联系,失去了外界的助力,日本人的生存与发展都将是难以想象的。日本以善于吸收外国长处著称于世。要学习外国,就必须同外国交...  相似文献   

10.
刘荣 《日本学论坛》1991,(2):1-5,10
日本在二战中失败以后,由于受国际环境和本国内部条件的制约,在日美安保体制下,依靠美国的核保护伞,卧薪藏胆,两耳鲜闻世间事,苦心经营内部事务。经过艰苦拼搏,终于成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的崛起,是亚太地区,也是整个世界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改变了世界的日本观,同时也改变了日本人的世界观。随着日本经济实力增强,在相当一部分日本人中间,变得财大气粗,一改过去的小国意识,大国意识和民族主义倾向明显膨胀。在这种思想支配下,自70年代起,日本的  相似文献   

11.
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7世纪,东亚大陆居民大批移居日本列岛。日本史书称他们为“归化人”。这些大陆移民在与土著居民共同劳动与拓植中,不仅广泛传播了中国文化,而且推动了古代日本民族崇外文化心态的产生。正是在这种崇外文化心态的支配下,日本民族大量移植中国文化,形成了多元复合的文化结构,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危机意识与日本的文化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民族是一个危机意识浓重的民族,这在他们的心理特征、思想观念以及日常生活的细节当中都有充分的体现。而日本人的这种浓重的危机意识使得他们在很多方面与众不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日本人被认为是世界上的怪异民族,日本的文化被称为异质文化,与他们的那种浓重的危机意识均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于坤 《黑龙江史志》2008,(16):121-122
日本人崇尚自杀,信奉"武士道"精神,崇尚毁灭之美和寂灭之美,注重"切腹"自杀的痛苦仪式。中国的"仁"是检验一切人际关系的试金石,注重人道,追求道德教育。一郎受到日本人的负恩价值观和中国传统伦理的双重影响,最终在对朱家的"孝"和对天皇的"忠"的不可协调的矛盾中选择自杀。中国的"仁"影响了一郎的日本性格,使他无意识地放弃了"切腹"这种日本武士最高尚的自杀方式。  相似文献   

14.
2009年,日本各媒体也报道了发掘者认为是曹操墓发掘的消息。除埋葬者可能是曹操外,三国时代也是日本人感兴趣的时期,很久都未出现这种让人感觉普通日本人也对中国史感兴趣的事情。此外,非历史学专业的人也出版了概述包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内的中国史专著,它似乎也表明日本人对这一时期抱有浓厚的兴趣。专门从事中国史研究的研究者应该怎样应对这样的关注呢?带着这样的想法,让我们分领域回顾一下去年公开发表的研究论著。  相似文献   

15.
日本侵华模式初探——以“华北事变”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生  卢文华 《民国档案》2002,1(2):77-85
经过对日本数十年侵华史的研究,特别是经过与其它法西斯国家的比对,我们发现,日本侵略中国的模式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独特之处是与日本近代以来的国家舆论、国民心态、军事战略以及中日国家关系、日本人对中国和中国人观感的急剧变化等因素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
战后40多年来,日本国内外对日本人及其心理、文化、社会的评价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而每个时期又都曾出现过具有时代特征的“日本文化论”。“日本文化论”一般亦称“日本论”、“日本人论”或“日本社会论”,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日本文化论”因人们看问题的立场、视角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相似文献   

17.
汉代铜镜中的TLV纹,早在上个世纪之初即在日本学者原田叔人编撰的《泉屋清赏》中就被称之为规矩纹。由此可知,把铜镜中的这种纹饰首先命名为规矩镜的应是日本学者。  相似文献   

18.
任何成功的企业家都有独到的经营策略。稻盛和夫在经营中多次出奇制胜,就因为他采取了“平衡的”经营策略。本文结合实例分析了“平衡的经营”的作用以及这种策略和日本民族性格的关系。通过比较日本人“平衡的资质”和中国人的“中庸之道”,本文还为分析中日两国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某种意义上对于个人来说,这种社会关系包括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家庭,个人与他人以及个人与个人自身的种种关系。本文试图从这一视角分析《菊花与刀》中日本人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所表现的行为模式,从而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日本民族的国民性及日本文化。  相似文献   

20.
第一篇文章《太阳照常升起》把现代日本讲得很全面,战后经济发展的局面,泡沫经济以后的困境,两个时代的正面、负面都有写。我觉得其他文章都有点过度强调日本传统因素的影响,但是外围人总有这种趋势,包括我们日本讲中国的时候也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