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破损丝绸服饰文物的保护与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出土破损丝绸服饰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方法 ,以一批出土的明代破损丝绸服饰为研究对象 ,根据文物的破损状况 ,采用传统的手工衬补缝合法 ,运用不同的针法技能 ,完成了破损百褶裙 ,素缎广袖长袍等的修复工作。修复后的服饰仍能保持真丝柔软特性。研究表明 ,本方法是目前最为适宜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南京市博物馆征集的两件明代丝绸服装经苏州丝绸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修复后面貌一新。本文对服饰的修复过程与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记述与探讨。同时对这两件丝绸服饰的主人身份、产地、制作时代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收藏家》2014,(1)
<正>山东博物馆收藏有一批珍贵的孔府旧藏服饰。由于织物面料的有机特质,明代以前服饰存世极少,且多为墓葬出土,像山东博物馆收藏的这批明代服饰这样系统、品类繁多、色彩鲜艳、保存完好者,绝无仅有,堪称"半部中国明代服饰史"。这批明清服饰,体现了当时的舆服制度和服饰制作高超的水平,也是研究清代以前中国传统服饰的活化石,对于东方服饰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南京市博物馆征集的二件明代丝绸服装经苏州丝绸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修复后面貌一新。本文对服饰的修复过程与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记述与探讨。同时对这二件丝绸服饰的主人身份、产地、制作时代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四川文物》2005,(5):89-96
南京市博物馆征集的二件明代丝绸服装经苏州丝绸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修复后面貌一新.本文对服饰的修复过程与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记述与探讨.同时对这二件丝绸服饰的主人身份、产地、制作时代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南京市博物馆征集的二件明代丝绸服装经苏州丝绸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修复后面貌一新.本文对服饰的修复过程与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记述与探讨.同时对这二件丝绸服饰的主人身份、产地、制作时代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南京市博物馆征集的两件明代丝绸服装经苏州丝绸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修复后面貌一新.本文对服饰的修复过程与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记述与探讨.同时时这两件丝绸服饰的主人身份、产地、制作时代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庄英博 《收藏家》2014,(1):45-48
山东博物馆收藏有一批珍贵的孔府旧藏服饰。由于织物面料的有机特质,明代以前服饰存世极少,且多为墓葬出土,像山东博物馆收藏的这批明代服饰这样系统、品类繁多、色彩鲜艳、保存完好者,绝无仅有,堪称“半部中国明代服饰史”。  相似文献   

9.
管杰 《文物天地》2020,(5):36-41
明代纺织品文物与今天相去稍远,保存不易,传世较少。故宫博物院曾因明清皇宫之便而有所收藏,但其收藏的数量和品类也较有限。至于一些海外传世品如日本京都妙法院收藏的明代赐给丰臣秀吉的服饰,保存虽较完整,但也为数不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考古发掘的明代纺织品文物虽有大量出土,但大多色彩褪却,纤维老化,不如传世品,尤其在色彩方面,出土品的信息多有缺失。孔子博物馆所藏明代服饰均为孔府旧藏,存世数量之众、跨越时间之长、涵盖款式之多,在传世纺织品文物中几乎可以说是独此一家。但由于年代久远,传承过程中受到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保存服饰的库房条件简陋,致使部分服饰出现较为严重的病害,并在继续劣化之中。  相似文献   

10.
正墓葬出土服饰是明代服饰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服饰在内的墓葬出土器物,基本都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常用物品,因此,墓葬出土服饰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当时服饰的使用状况和结构细节,是后人研究服饰史的第一手材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大约从民国时期就已经有明代墓葬出土服饰情况的相关报道。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有关明代墓葬的发掘逐渐增多,墓葬出土服饰也相应增加,尤其70年代至今的半个世纪,明代墓葬发掘数量呈爆发式增长,  相似文献   

11.
品官“补子”是明代服饰的特色之一。它具体反映了明代典章制度和织造工艺水平。国内学者在一些论文和著作中多有论及。有些海外学者予以更多关注。据《收藏“补子”》一文称:补子是西方人收求的中国古代织绣品中,最受欢迎的一种。一位叫卡曼的美国教授,对补子做了系统研究,于1944年发表论文“补子沿革”,其水平超过国内学者。 本文拟就所见到的实物资料和文献记载,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明代  相似文献   

12.
《文物》2016,(6)
2002年4月,泰州市博物馆对位于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鼓楼南路文峰桥西南的两座夫妇合葬浇浆墓(编号M1、M2和M3、M4)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墓志、丧葬仪仗及大量明代服饰。根据墓志志文可知,两座墓的墓主分别为明代义宰刘鉴及其妻田氏与刘鉴之子刘济及其妻储氏。刘鉴家族墓是泰州地区迄今为止已发现的一处规模较大的明代墓葬群,为研究泰州地区明代丧葬习俗及服饰制度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3.
潘耀 《丝绸之路》2014,(14):70-71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体现其社会服务功能的集中表现形式,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地方博物馆可以选择推出一些专题展览。陈列设计理念是一个陈列的前提和指导思想,主要通过设计理念来构建文本和实物形式,以求用有限的陈列空间展示相关人文历史。泰州明墓出土服饰陈列通过专题展览的形式反映明代泰州地区的人文历史风貌,将服饰研究成果转化为观众可以读懂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参观需求。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丝织物保存状态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古出土丝绸保存状态的研究对丝绸的科学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工作选取丝纤维中最主要的桑蚕丝及柞蚕丝作参照,以考古出土的明代丝绸为研究对象,通过荧光电子显微镜观察丝绸的纤维结构形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化学结构,结合X-射线衍射仪分析结晶度,用薄层色谱分析丝绸中氨基酸的组成,并进一步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分析丝绸中酪氨酸含量等方法,对一件出土的明代丝绸织物的保存状态进行了科学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明代丝绸为桑蚕丝,纤维丝松散且断裂较多,结晶度下降,多数氨基酸含量明显降低,只检测到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酪氨酸与谷氨酸。酪氨酸含量为13.78%,比参照桑蚕丝含量低。  相似文献   

15.
陈丽华  黄健康  左树成  袁予  朱敏  谭杨吉 《文物》2013,(1):67-76,100,1
2005年,常州博物馆对市区内怀德南路的两座明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两座墓均为糯米浇浆石室墓,葬具为木椁木棺,墓中出土37件文物,种类有铜器、银器、木器、纺织品等。发掘者认为,这是明代中期墓葬,男性墓主人可能是当地的乡绅。M1出土了大量的纺织品,为研究明代服饰增添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明代是中国服饰史上对服饰等级规定森严的朝代,但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其思想逐步影响明代人民的穿衣理念,僭越现象频发。本文从已经发掘的明代墓葬中出土的服饰来具体分析明代中晚期对服饰制度的僭越现象。  相似文献   

17.
古代纺织品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纺织品文物保护工作经过全国文物保护工作者努力,取得了很大进步,中国文物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丝绸博物馆成立了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陕西省考古所建立了古丝绸保护室,苏州丝绸博物馆、南通纺织博物馆、南京云锦研究所,开展纺织品保护、修复,复制和鉴定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上世纪80年代上海纺科院对马王堆出土古丝绸的科  相似文献   

18.
朱敏  李威  谭杨吉  唐星良 《东南文化》2006,(2):44-48,49
2004年常州市博物馆抢救性清理了一座明代夫妻合葬墓,出土了墓志铭、印符、金器等随葬品。男性墓主为毕宗贤,方志中有其记载,但与墓志略有出入。此墓志的发现可补方志之不足,对地方名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物》2015,(11)
<正>2000年以来发掘的辽宁建昌东大杖子墓地,以其规模之大、墓葬等级之高、出土遗物之多在中国考古界乃至东北亚考古界都非常引人瞩目。事实上,除了大量发掘出土的器物之外,葫芦岛市博物馆还收藏有一些收缴或征集的东大杖子墓地出土的器物。这些器物的来源大抵有两个途径:一是公安机关破获1999年文物大案收缴的文物,现已移交葫芦岛市博物馆  相似文献   

20.
明代服饰辉煌灿烂,突出特点为“汉官威仪”,集汉民族服饰之大成。明朝服饰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在继承中又有创新,形成了明代服饰自己的特色,如明代官员补子,忠靖冠,六合统一帽等。明代服饰在中国古代服饰中占有重要一席。明代服饰在发展演变中日臻完善,其发展演变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可大致分为初期、中期、晚期,明代服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