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绂既是修志的实干家,又是方志学理论家,其思想有其独到精辟之处。他提出了"方志乃是史类"、"以诸史为宗"、"籍征考"与"资援据"、"修志之才与修志之志"等观点,对我国传统方志学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李帆 《清史研究》2006,(4):44-50
在清代中叶的学者中,李绂是维护陆、王最力者,他以各种方式表明对陆王心学的尊崇,对发扬陆、王学术做出了较大贡献。一方面,他反对寻章摘句为学,推崇陆、王躬行实践之学;另一方面,他力图建立陆、王学统,以与程、朱相抗衡、争正统。此外,对于陆王心学中的一些学术问题,他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所以,他被誉为当时的"陆、王学者第一重镇"。  相似文献   

3.
李绂既是修志的实干家,又是方志学理论家,其思想有其独到的精辟之处,提出了"方志乃是史类"、"以诸史为宗"、"籍征考"与"资援据"等观点,对我国传统方志学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可以说,在中国方志学发展史上,李绂有其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李书城,字晓园,湖北潜江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1905年参加同盟会,是同盟会的发起人之一。1911年参加武昌首义,任战时总司令部参谋长。讨袁之役失败后随黄兴流亡日本和美国。1916年回国,历任北洋政府陆军部总长、北伐军总司令部顾问、冯阎讨蒋军事顾问。国民党湖北省政府建设厅长、民政厅长、湖北通志馆馆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农业部长、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他特立独行,勤政爱民,兴利除弊,与张难先、石瑛和严重四人并称“湖北四怪”。“理发事件”和棍谏张难先张难先(1874—1968),湖北沔阳人,名辉澧,字义痴。辛亥革命元老,曾任国…  相似文献   

5.
<正>李绂,字巨来,号穆堂,江西抚州府临川县人,清代著名"陆王心学"学者,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李绂学术甚优,仕途却屡经坎坷,起伏骤然。尤其在雍正朝,元年(1723)正月即以带罪之身擢升重用,二年外放为广西巡抚,一跃为封疆  相似文献   

6.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广西巡抚李绂莅桂履新,下车伊始,着手办的一件事就是呼朋唤友,遍访藏书,广集资料,纂修《广西通志》。越明年八月二十五日,“稿方脱,(李绂)旋奉总督直隶之命,乃以校刊嘱按察史甘君(汝来)。君以名进士起家,乐观厥成”。翌年,甘汝来迁任广西巡抚后“为之益力”,秋天便告“书成矣”。  相似文献   

7.
有清一代,学术随世运而变迁。清初程朱、陆王之辨,乾嘉汉、宋学之争,道咸今文经学之变奏,不惟体现出各自的学术特征,亦反映出学术与政治的内在张力。自章太炎、梁启超、钱穆诸先生开启先路,经过近一个世纪前哲时贤的辛勤耕耘,清代学术史的研治已硕果累累。然门径虽辟,其间仍有一些议题尚待深入阐释。例如,有关清代陆王学的研究,就是一个亟需充实的薄弱环节。杨朝亮博士所著《李绂与〈陆子学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一书,以清初学术为主要视角,通过对活跃在康、雍、乾三朝政治与学术舞台上的陆王心学家李绂及其所著《陆子学…  相似文献   

8.
张彬 《收藏家》2005,(6):21-23
明初的文人、画家继承了元人那种悠然自得的闲雅生活方式,寄情于诗文书画,诗歌雅集、书画会友、相互题鉴,风靡一时,这与当时渐趋稳定的社会局面不无关联。先后出现的文人画家有徐贲、赵原、王绂、谢缙、夏昶、杜琼、刘珏、沈贞、姚绶等人。他们继承了元四家的绘画风格,虽各有不同,但在笔墨上无不体现出文人逸气,画风高雅,有元人流风余韵。他们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在思想意趣、人际往还上还存有元人悠游天下、放浪江湖  相似文献   

9.
宋元以来,我国一些记述地方史地的书籍,多列当地八景之名。其名盖起于北宋。苏軾《东坡集》卷九,有《虔州八境图》诗八首。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称:"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元  相似文献   

10.
柯羽阳 《沧桑》2009,(3):252-253
王绂被董其昌誉为明代画竹“开山手”,但因处于元末明初这个尴尬的时代,其墨竹画的成就往往被历史掩盖了诸多光芒。本文试通过比较王绂与文同、柯九思、夏昶之墨竹绘画的异同,来探析挖掘王绂的墨竹画在绘画史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张道藩轶事     
张道藩陪同蒋介石参观画展自从电视剧《徐悲鸿》上映以来,街头巷尾不时听到一些有关张道落为人的评论,也听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议论。现就我们耳闻目睹的有关张道藩的事实写出供人们当作一份参考的资料。与徐悲鸿的友谊1919年的秩天,张道藩离开天津南开学校赴法勤工俭学,因所乘轮船不能在法国靠岸而改驶英国,于1920年一月抵伦敦。他先在曼彻斯特中学和克亲菲姆学院学习,白天上学,晚上在一家化工厂当临时小工。次年考进伦敦大学美术部,专学绘画。当时博斯年正在该校攻读哲学和文学,张氏与傅结识受到影响,乃兼习文艺理论。1924年毕业,…  相似文献   

13.
旅行轶事     
A.我是干部,家里没牛 为了搭便车我们在距离拉萨600多公里的一个乡足足等了三天。与我们同住的还有一个叫王先的人,他是从内地来的。第四天,乡文化站扎干事来了,他戴了一顶亲友从拉萨捎来的大沿毡帽,这顶帽子挺适合他,使他显得比昨天神气多了。扎干事说起话来与别的草原人一样的大噪门,从他说话的声音里可以感受到他  相似文献   

14.
李立三轶事     
建国初期,李立三同志担任了全国总工会第一副主席(陈云同志兼任主席)兼全总工资部部长,同时任劳动部部长兼工资司司长。那时,他精力充沛,重视调查研究,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在组建工会和恢复生产以及建立新中国工资制度方面,他是有重大贡献的。但是,在1951年12月全总党组第一次扩大会议上,他却受到了错误的批判,被扣上“工团主义”、“经济主义”两顶大帽子,会后调离了全总。立三同志负责主持全总和劳动部工作期间,我曾在他直接领导下,任全总工资部和劳动部工资司的副职,同他接触较多,深感这位革命长者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很值的我们敬重和学…  相似文献   

15.
壮士轶事     
狼牙山五壮士生还者之一宋学义自 194 7年回到家乡河南省沁阳市王曲乡北孔村后 ,虽先后担任过河南省沁阳县 (1989年改市 )县委委员、新乡地区革委会委员、河南省贫协委员等职务 ,但他直到 1971年因病去世时 ,也一直没有离开过农村 ,他以惊人的毅力 ,拖着因跳崖而严重受伤的身躯 ,带领北孔村群众战盐碱、斗黄沙 ,使北孔村的耕地由昔日的蛤蟆坑变成了井渠双保险、旱涝保丰收的稳产高产田 ,粮食产量由过去的亩产七八十年 ,提高到 85 0多斤。宋学义在家乡 2 0余年 ,不以英雄壮士自居 ,始终保持着普通劳动人民的本色 ,深受沁阳人民群众的爱戴 ,至…  相似文献   

16.
张恨水轶事     
张恨水是20世纪30年代颇负盛名的通俗小说家。他是安徽潜山人,早年学农,曾经就读于蒙藏垦殖学校,从青年时代就酷爱文学,辍学后曾从事话剧活动。1919年他去北平求职,先后担任过《益世报》、《世界晚报》编辑。“五四”运动后新文学蓬勃发展起来,张恨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他的早期作品有《紫玉成烟》、《南国相思谱》等,代表作有《啼笑因缘》、《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八十一梦》、《魍魉世界》、  相似文献   

17.
成都轶事     
一、武侯祠名联 金秋风和日丽,秋高气爽,我陪远方来的久违挚友游成都武侯祠,她们欣然读起悬挂在武侯诸葛亮殿内名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落款为“光绪28年冬11月上旬之吉,权四川盐茶使者剑川赵潘敬撰。”友人随着便问我对联的背景历史来。遗憾!平时我不太留意,虽曾读过相关报道和史料,  相似文献   

18.
张作霖轶事     
张作霖(1875—1928年),奉系大军阀,辽宁人,土匪出身。1916年任奉天督军兼省长,驻北平时杀害李大钊;1928年与蒋介石斗败退回东北,不甘受日本人长期利用,于同年6月4日被日本人炸死于沈阳。下面奉上几则轶闻。大办“赛珍会”显现经济头脑1918年的东北,称满洲政府。在这一年的春天,  相似文献   

19.
瞿秋白轶事     
瞿秋白出身于江苏常州一个仕宦书香之家。秋白幼年即乘巧聪明,四五岁时,母亲口授其易于背诵的诗词。入学后.秋白读书刻苦用功,成绩每名列前茅。11岁那年.小学尚未毕业的秋白.以优异成绩考进常州府中学(今常州高级中学)。在中学里,小秋白对史哲的兴趣尤为浓厚,谭嗣同的《仁学》、梁启超的《饮冰室集》、严复翻译的《群学肄言》和有关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等内容的书籍都是他所钟爱的。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轶事     
民国文林中,闻一多的烟瘾是很出名的。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闻一多上课时,手执一缕绵绵不绝。进教室先不讲课,而是掏出烟盒问学生:那位吸烟?学生们自然不敢受用,笑而不接,他就自己点上一支。慢慢打开那一尺半大小的笔记本,缓缓抽上一口烟,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