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明朝以后,中国对琉球一直拥有宗主权。1874年中日《北京专条》是清政府弱化对琉球宗主权的开始。在琉球问题交涉中,李鸿章的“延宕之法”进一步弱化了宗主权。随着宗主权不断弱化,清政府内部“防日”思想上升。  相似文献   

2.
文章追溯了"宗主权"一词中文翻译的出现过程,指出该词是伴随着日本国际法著述的引入,出现于清末,进而认为中国传统藩属体系与近代西方国际法宗主国—属国关系体制不同,后者代表了当时国际社会强势规则,清朝传统藩属体系在进入国际社会时,不得不受其挑战而进行调适。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清朝对"宗主权"认识迟钝、国力衰弱、列强侵占等因素,无法最终依据当时西方国际法规范对与越南、朝鲜等国的传统藩属关系进行重新确立,而传统藩属体系逐渐被解体。当"宗主权"、"宗主国"等词语进入中文成为固定的术语时,后世学人开始用这些词语重新书写历史,由此产生了"宗藩关系"等词语。  相似文献   

3.
清季藩属观念调适与边疆政策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宝晓 《清史研究》2002,5(3):76-83
19世纪 70至 90年代 ,面对列强侵略 ,清朝在传统体制框架内对藩属政策进行了调整 ,重心是扶持属国强大以抵御侵略并巩固中国边防 ,并据此对属国采取不同对策 ,或强化宗主权 ,或采取消极政策。强化对朝宗主权及在越南、缅甸寻求建立缓冲区是这种政策变化的产物。其思想倾向是和平的 ,和帝国主义对外扩张政策无涉。  相似文献   

4.
康熙时期清朝边民或因俄国引诱,或因捕猎放牧,或因逃避战祸及法律制裁等原因私自越境进入俄国境内,引发两国交涉。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涉外法律的角度,探讨了清朝交涉越境事件的法理依据、具体操作方式、实际效果等。  相似文献   

5.
李鸿章是清朝末年的重臣,他主持清朝外交超过30年,是清朝晚期外交活动的核心人物。李鸿章的外交思想以及其奉行的对外政策对于清朝晚期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所参加的外交活动以及中外交涉构成了清朝晚期外交实践的主体。李鸿章代表清朝和西方列强签订的诸多不平等条约,对晚清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我们深入研究李鸿章的外交思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晚清外交,对今天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1644-1885年间,中越陆路边界桂粤段发生了多起领土争端,并引发了清朝与安南(越南)各王朝的边界交涉。本对这些争端和交涉的相关史实作了论述、分析,认为边境地区复杂的民族关系和两国统治对边疆领土的不同认识是影响交涉结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清朝末期,中英两国关于中缅划界的交涉不断,其中关于北段未定界地区的争议尤为激烈,中英两国都秉持自己的原则和理由互不相让,以至于划界事务直至清朝灭亡都没有解决。本文从中英双方边界交涉的成因、过程、理由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8.
宗藩思想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晚清重要的藩属国越南和朝鲜所出现的危难,李鸿章在处理和交涉的过程中,依据其与中国国防安全层次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在越南问题上,李鸿章放弃了传统的“守在四夷”观念,主张放弃对越南的援护。而对于朝鲜问题,鉴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李鸿章主张采取逐步强化中国的宗主权。  相似文献   

9.
皇太极提出的“毋违明国旧例”原则贯穿了17世纪清朝与朝鲜咨文往来与交涉的全过程。但清初并没有全盘照搬明制,并非由礼部而是由户部主导对朝咨文交涉。顺治帝亲政后,对朝咨文处理模式开始转换为明朝时旧例——由礼部主导。这说明清朝对明制的接受与继承过程是曲折的,是经过改造的。清朝展示出符合宗主国身份的姿态,在涉朝事务上采用“明国旧例”,而朝鲜亦在同样的原则下进行回应,这也是清鲜封贡关系得以稳定运行二百余年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雍正年间清朝首次遣使俄国的史事,打破了人们关于清代中国对外关系的传统认识。清朝遣使俄国的动因,学界多关注俄罗斯、土尔扈特在清朝对准噶尔军事政策上的意义,忽视了清俄之间再三交涉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的弟弟罗卜藏舒诺,尤其是在准噶尔政策中他所具有的特殊重要性。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就清朝首次遣使访俄的动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光绪三十三年,东沙岛被日本商人西泽吉次占据。清朝外务部电令两江总督端方与两广总督张人骏调查。文章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端方档案,考证清廷对东沙岛的调查取证情况,分析交涉期间中央与地方对东沙岛的认识,并介绍端方在交涉中的作用。同时,勘正《西沙岛东沙岛成案汇编》一书的个别错误。  相似文献   

12.
李星沅与"青浦教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玉平 《史学月刊》2003,1(5):42-46
“青浦教案”系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起教案。英国领事阿礼国欲乘机突破原有条约框架的限定,谋取更大的利益;中方处理此事的主要人物为两江总督李星沅,他曾亲身接见前来违约“投诉”的巴夏里。李星沅在本次教案中的所作所为,代表了当时清朝官员观察中外关系的视角和处理中外交涉的手段。通过此教案可以看出,清朝官员在处理中外交涉时,仍然处于完全的劣势。  相似文献   

13.
本对乾隆时期土尔扈特部东归的原因、清朝对土尔扈特部的政策以及清朝和俄罗斯因土尔扈特部东归而产生的交涉等进行了探讨。认为土尔扈特部族东归乃是基于现实状况的考虑,为了该族生存的空间而做出的决定。  相似文献   

14.
宋凤英 《文史天地》2008,(11):14-21
李鸿章是近代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人物,在他近40年的官宦生涯中,几乎从没停止过与洋人打交道。不但清王朝在对外交往中对他十分倚重,就是当时的西方列强在与中国交涉时,也有“只知李鸿章而不知有清朝廷”的说法。1896年,李鸿章对欧美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访问,  相似文献   

15.
清季以来,朝鲜对外关系逐渐由双边外交转变为多边外交。清朝的涉外机构礼部和总署不可避免地同时卷入了早期的朝美交涉中。朝鲜和美国都希望清朝能够出面帮助实现自身的外交目的。而礼部和总署均不愿过多干涉朝美纠纷。礼部不愿干涉的理由是传统的封贡礼仪秩序,而总署的理由则是以国家利益为转移,同时也是为了避免与礼部争权之嫌。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几个阶段考察了清俄关系中的蒙古中介作用。清俄发生关系前,俄国势力已渗入西蒙古地区。在喀尔喀诸部归属清朝以前,蒙古人已开始扮演清俄关系中介角色。《尼布楚条约》订立和喀尔喀三部臣服清朝后,虽有俄国人的拉拢利诱,但喀尔喀诸王公作为清朝命官主持对俄交涉事宜;蒙古语文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是清朝对俄外交的正式官方语文之一。此外准噶尔汗国的存在曾对清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但俄国并没有为此卷入准部与清朝的军事冲突中去  相似文献   

17.
王红 《文史春秋》2010,(12):23-27
清朝末年,清朝政府内外交困,国力衰弱,无力顾及南海海域。日本商人趁机登上东沙岛,设厂建屋,开采资源,并宣布该岛为“日本领土”,准备长期经营,永久占有。清政府闻讯领土被侵占后,多次与日方进行交涉,据理力争,最终收复了被占据两年之久的东沙岛,维护了我南海主权。  相似文献   

18.
巴基斯坦出于改善周边外交环境的考虑,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主动提出了中巴边界谈判的建议,中国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接受了巴方提出的建议。中巴两国从1962年5月开始举行双边陆地边界谈判,1965年3月26日中巴边界议定书的签订标志着中巴边界谈判圆满结束。中巴边界谈判开始后,美国和印度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企图阻挠中巴边界谈判,但并没有对中巴边界谈判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清中期以前,越南被视为藩属,清廷未曾与其划分明确界线。中法战争后清廷与法国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越南与清朝藩属关系断绝,划界之议遂启。光绪十一年,清廷派邓承修与法国官员进行划界事宜谈判,经过冗长的交涉辩论,最终双方签订界约、绘制界线舆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邓承修与法国勘界官员所订条约、界图和相关档案,是还原这段桂越段边界交涉情形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0.
清末,在俄国中东铁路管理局的要求下,中东铁路途经的黑、吉两省将军衙门分别设置了相应的交涉机构——"铁路交涉局"。在中东铁路建设、经营、管理过程中,它负责中俄之间有关铁路事务的交涉,同清朝的其他涉外机构有较大区别。它一度成为中方在中东铁路属地及其影响下地区的"准行政机构"。时事变迁,该机构的名称及功能也不断演变。由于它同时接受中俄双方影响,功能也复杂,所以其地位和作用难定,争议至今。从初设时被打上沙俄扩张的烙印,到后来成为制衡沙俄侵略的重要力量,"铁路交涉局"机构的嬗变体现了哈尔滨作为一座现代城市的独特发展史和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