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数字经济时代下非遗云锦的传承与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以现代学徒制为主导的非遗传统技艺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学徒制的局限,在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传承人的同时,有效扩大了非遗云锦文化的传播路径.云锦研创产品的开发作为文创产业的一项重要内容,肩负着满足大众实用与审美需求的双重功能,具有社会、文化、经济三重价值,能够彰显南京独有的地... 相似文献
4.
南京云锦,“是一种华美而贵重的高级丝织物”,在历史上仅供皇家贵族享用。而今,作为一门传统织造技艺,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依然有一些当年的云锦机房、账房,甚至是染房,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矗立在南京老城南。南京老城南,尤其是门东与门西,既是云锦的发祥地,又是云锦的历史见证地。 相似文献
5.
在古城南京的河西地区,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仅一墙之隔的南京云锦博物馆(南京云锦研究所), 以各种各样巧夺天工的云锦作品,昭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记载着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一页辉煌历史。 相似文献
6.
从云锦公所到铁机公会--近代苏州丝织业同业组织的嬗变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苏州丝织手工业历史悠久,云锦公所为其行会组织。明末清初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行会制度开始动摇,行会功能遭到削弱。清朝末期,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生深刻变化,苏州丝织业云锦公所的旧式行会色彩日益淡化。虽仍沿用旧称,但与传统社会里的纯粹行会组织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表现出向资产阶级同业团体过渡的特征。到民国年间,在苏州丝织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的同时,云锦公所也完成了自身的转化,演变为资产阶级同业组织的成熟形态——“铁机丝织业同业公会”。 相似文献
7.
一件好的艺术作品是用来抒发主观之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是画家对艺术创作的一个自我验证。其魅力不仅在于能够看得见的形象,更在于其形式以外的,看不见却可以感知的某种气息,这种气息体现在画面的情感上,则是色彩的生命与灵魂。让观者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延伸,以心灵映射万物,用色彩表达情感。 相似文献
8.
9.
和谐文化具有导向、规范、整合、培育等社会功能。通过建设和谐文化,充分有效地发挥这些功能,使之转化为人们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自觉的行为规范,对于促进科学发展,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目标具有积极而又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是高校传承创新人类文明的重要依托,也是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彰显一所大学文化品牌的重要窗口。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文化育人功能,必须明确图书馆在引领校园文明风尚、引导师生价值追求方面的科学定位,加强统筹协调、活动组织和文化传播,不断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龚敏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1):46-50
本文通过对传世文献中关于子游的各种记载,总结了子游氏之儒的思想学术特色,并通过对《礼记 · 礼运》篇的内容进行细致分析,认为《礼运》篇为子游氏之儒所作。其内容反映了战国时期孔门后学中向外发展探求、关注社会人生的弘道派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陈云的一生,是倡导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生。他认为,加强理论学习,是党在思想上的基本建设,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责任,是体现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对于共产党人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信念具有重要意义;是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客观需要;尤其是学习哲学,是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导具体的革命工作和防止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的基础条件。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坚持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发展马列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与学习其他理论和文化知识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建国初期,为落实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陈云通过调查和实地考察,对如何发展橡胶事业,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建立橡胶基地,组建橡胶垦殖队伍,解决橡胶种子问题,适时调整橡胶事业的失误。陈云关于橡胶事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意见,对于搞好我国的橡胶事业,不仅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16.
邓小平、陈云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中,对为什么要改革、怎样改革、改革的任务与目的、改革的性质、改革成败的评判标准等重要问题,都有明确的观点和系统的论述。这些观点和论述有共性,也有差异,有区别,也有联系,对中国改革开放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邓、陈改革思想中的大同,主要是由二人的经历类似、信仰一致决定的。邓、陈改革思想中的小异,主要是由二人的性格特点、工作方法和所处的具体位置不同决定的。这种差异具有互补的作用。邓、陈的互相配合与互补,是中国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得以开辟并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18.
经济调整中的刘少奇与陈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少奇和陈云的友谊可以追溯到在瑞金和延安的岁月,而给历史留下最深印记的是“大跃进”之后的经济调整工作中。陈云在经济调整的决策和组织领导方面得到刘少奇的信任和支持,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也得到刘少奇的推举和赞赏。特别是刘少奇首倡学习陈云论著,反映了他深远的历史眼光。 相似文献
19.
莫友芝<韵学源流>是一部颇有影响的音韵学史专著,世传诸家刊印本均出自赵幼渔校钞本,于手稿本皆未见用,所存讹误缺漏不少.本文以前人未见之莫友芝<韵学源流>手稿为底本,重校世传莫书各种印本讹误衍脱231条.兹举其要者6例以窥一斑. 相似文献
20.
三年“大跃进”给中国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带来了一场浩劫。20世纪60年代初,“大跃进”运动结束后,农村人口的非正常死亡还在发生,农业生产降到1949年以来的最低点,农村一片凋敝。面对如此惨重的灾难,陈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力挽狂澜,大显身手,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对缓解饥荒、摆脱农村困境以及恢复农村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