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钱锺书认为,人文科学的各个研究对象彼此系连,交互映发,不但跨越国界,衔接时代,而且贯串着不同的学科。他批判吸收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与袁枚的“六经皆文”说,提出了“经、子、集皆心史”的观点,显露出“经、史、子皆文章”的学术观念。这种打通各人文学科的治学思想,不但体现出通览古今典籍、广求治学材料的宏阔视野,更彰显出融通经史子集、会通人文之学的宏大抱负。钱锺书的治学思想和治学实践所昭示的会通之精神、优游之境界,对於重建“文史哲不分家”的古典人文学传统,扭转当今相对割裂的人文研究格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并从修辞学、文体学、叙事学、文艺心理学、中西比较文学以至文艺本源论等六个方面,举例说明《管锥编》的跨学科文学研究实践及其文论潜体系。  相似文献   

2.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学诚循着"文史校雠"之学的取径建立起"六艺皆官礼之遗"诸说,实为"六经皆史"观念之根源。从该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其丰富的意蕴:由"六经皆周官掌故"与"古无私门之著述"所指涉的"道器合一"、"官师合一"、"治教合一"的价值观念;由与经学的抗争而激起的从"述作"角度诠释的"以史明道"的主张;由《史籍考》的编纂而突显的"尊史"思想;由修志实践而悟到的以"府史之史"(即"书吏")的卑微身份以道自任的主体意识;从以史通今的立场出发,既视经典为"一代之实录",又深深维护其为"万世之常法"的思想。章学诚对六经的新认识与他应对"汉学"、"宋学"交攻的背景密切相关,更与如何发挥经典在他所处时代的作用这一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3.
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以降,国势衰危,随着西力东侵、西学东渐,经典不再是士大夫发挥政治与文化理想的最高思想资源,"六经皆史"遂成为流行的时代思潮.本文主要联系晚清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民国新史学家提出的"六经皆史料"的口号,扼要勾勒了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在晚清民国的影响与折变.从"六经皆史",到"夷六艺于古史",再到"六经皆史料",此说之备受关注,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近代经学的衰败及其主导地位被史学所取代,而经典自身不能不以"史料"的身份寄身于"史学"的历史命运.经典之权威地位的丧失与"六经皆史"说之提升齐头并进、恰成反悖而有密切的内在关系,尤为深刻地反映了时势的变动.  相似文献   

4.
清代史学大师章学诚在其代表作《文史通义·易教上》开篇首句即言"六经皆史",这四字已成为当今学界关注的学术命题。而关注的焦点则基本集中在两个问题上。  相似文献   

5.
章学诚以"志为史体"为前提,以"六经皆史"为根本,在自我追求学术"正统"的实践中,通过方志分立三书之法,实现了志与经的理论对接,建构起经、史、志的学术系谱,从而大大提升了方志的地位,凸显了方志编纂的意义,"六经皆史"与"志为史体"因此成为章学诚方志思想的两大理论支柱。以此为出发点,章学诚以道、器之说重塑了经、史与道的关系,实际将志也纳入了撰述以求道的器的范畴,由此确立了方志"明道"的终极功能和根本宗旨,修志明道成为其积极从事方志编纂的动力所在。此外,章学诚在定位"史义"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志义"的命题。在章学诚的理论话语中,"志义"与"史义"一样,秉承《春秋》事、文、义的有机结合,成为"道"在不同载体形式中的表现。"志义"的内涵要求方志不仅要具有思想性,更要求方志必须服务于"明道"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义"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6.
黄洋 《世界历史》2008,(4):4-12
本文的主旨在于从希腊思想史的角度,阐明希罗多德的突破性成就,并解读其历史书写的特定视角。文章提出,历史学并非自然而然出现的,而是在特定的思想文化背景中产生的。就古代希腊而言,历史学能够从神话史观中独立出来,理性思想方式的确立起了决定性作用。希罗多德发扬赫卡泰俄斯已经表现出来的历史意识,开创了西方历史学。与此同时,通过对异域文明的描述,希罗多德向希腊人展示了一个由希腊人和蛮族人这相互对立的两部分所组成的世界,奠定了影响至今的东西方二分的世界史书写传统。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与学校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学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博物馆应力求进一步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体现其社会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克文 《神州》2013,(27):13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实施的不断深化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促进了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及迅速转型。因此在这样历史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所需人才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而我国的学校教育又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因此,在当今社会发展背景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要,我国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大学作为我国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将时代发展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改革充分联系起来呢,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由于中东地区在地缘政治和国际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国外学术界高度重视对其历史和现状的研究。从比较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在整个世界的范围内,阿拉伯国家的民主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可谓威权政治抑或独裁统治的最后据点。美国和西方世界主导下的学术理论和政治观点,普遍从文化和文明形态的角度出发,强调伊斯兰教与民主政治的对立,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但是,当前在我国,素质教育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绩,在大学教学改革中应该以人为本,从多种角度构建合理的培养方案,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1.
刘峰 《区域治理》2021,(2):220-221
在高校思政教学中,思政课实践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思政课实践教学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政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此,高校要深刻认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并立足于实践,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形成科学的路径选择,实现对大学生素质的有效提升.本文浅析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价值,探究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大学生素质...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和南京大学历史系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历史学前沿论坛在南京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延续与断裂:全球视域下的历史变迁。来自中国各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50位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展开了激烈而又理性的学术论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探讨了西方社会对乡村认知转型的基本思潮,其演进脉络经历了生产主义、后生产主义和多功能乡村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建立了从主体和功能两个维度进行乡村认知的基本框架,并从历史视角对中国乡村的认知变迁进行了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乡村的认知大致经历了牺牲型乡村和追赶型乡村两个阶段,直至城乡统筹的概念提出,才有一定的改变。本文提出了当前中国乡村的三重价值——乡村的农业价值、乡村的腹地价值和乡村的家园价值。基于这样的多元价值,尝试性地提出了"乡村复兴"的概念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