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地方志与地方综合年鉴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目前地方志、年鉴编纂中出现的地方志年鉴化、年鉴志书化的苗头,对地方志与年鉴进行比较。认为两者的共同点有:行政区域同一性、体裁多元性、记述客观性、编纂连续性、出版权威性;两者的区别表现在:发源地不同、性质不同、断限不同、资料特点不同、编写单元不同。主张工作中应坚持志鉴并举,取长补短,促进地方志事业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2.
严健 《巴蜀史志》2005,(6):46-46
近日,由德阳市人民政府主办、德阳市地方志暨《德阳年鉴》编纂委员会组织编纂的《德阳年鉴》(2005)由中国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3.
程倩 《巴蜀史志》2011,(2):55-55
2011年2月,全国方志系统第二届年鉴评奖工作总结大会在云南昆明召开,《四川交通年鉴.2008》荣获第二届中国地方志年鉴奖特等奖。这是继2004年荣获首届全国地方志年鉴编纂质量特等奖、2009年荣获中国版协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综合奖特等奖后.《四川交通年鉴》荣获的又一全国性奖项。  相似文献   

4.
第二轮修志工作开展以来,方志界出现“方志年鉴化”、“年鉴方志化”和“志鉴一体化”的修志观念。其原因是由于对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的性质、特征未加区别;或在志鉴编纂中存在不正确的编纂态度和方法,也是对《地方志工作条例》精神实质的误解。地方综合年鉴为地方志书提供资料是有限度的和有选择的,并且绝不是唯一的,更不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第二轮修志中一些有识之士为提高志书质量和克服“方志年鉴化”进行了有益探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首届新方志编纂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展了一次空前规模的方志知识大普及;搜集、发掘、抢救了大批可贵的地情资料;编纂出版了大批地方志书;编印了大批地方综合年鉴及行业年鉴;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做了大量工作;地方志工作常设机构,形成了一支专业修志队伍;确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机构组织实施的工作格局;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推动了方志理论建设。但也有不足:理论、人才、思想等各方面准备不足,缺乏关于地方志工作的权威的法律、法规,机构、体制未理顺,编纂出版时间较长.理论研究不系统、深入等。  相似文献   

6.
地方志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编纂的连续性。连续编纂地方志使得我国方志文化蔚为大观。江泽民同志在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讲话说:“普遍地延续不断地编修地方志是我国的历史传统,可以说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新方志承继这一优良文化传统,肯定是要持续不断地编纂下去的”。在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上,李铁映同志讲话强调说:“修志事业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不尽竭的光荣事业。志书是中华民族世代奋斗、兴衰荣辱的史诗画卷。伴民族、随历史,代代相济,永不断章。一届志书完成之日,就是新一届志书开修之时。”他还把方志编修事业比喻为“常青树”。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方志》2007,(11):12-12
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主办、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地方志年鉴》编辑部编纂的《中国地方志年鉴》2006年卷已于日前出版发行,2007年卷即将出版,欢迎各地方志机构、文化科研机构、高校图书馆、志鉴界同仁和关注地方志、年鉴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踊跃订购。《中国地方志年鉴》2002年创刊,大16开本,精装,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记载全国地方志与年鉴事业发展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中国地方志年鉴》2006年卷设特载,特辑,专记,大事记,方志编纂与出版,年鉴编纂与出版,志鉴资源开发利用,数字化网络化与库馆建设,协会学会活动与理论研究,法规条…  相似文献   

8.
笔者发表在贵刊的《试论立法后的地方志分类》(2007年第12期)一文中存在一处较大的逻辑错误。原文如下:根据是否法定将地方志分为法定方志和非法定方志。法定方志,即《条例》中所规定的地方志:“本条例所称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地方志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编纂的地方志.设区的市(自治州)编纂的地方志,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编纂的地方志。”  相似文献   

9.
方志年鉴的编纂与计算机的应用浙江地方志电脑工程研究中心胡礼舟一、方志年鉴工作应用计算机势在必行计算机技术作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人类最伟大的科技成就之一,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获得了神速的发展。今天,电脑不仅应用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自动控制等生产...  相似文献   

10.
“方志系统年鉴工作”是20世纪末产生的新词组,它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国地方志工作和年鉴工作已经结合在一起的实际状况。中国地方志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保存至今的历代志书总量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而年鉴从欧洲传入中国才百来年历史,尚处于成长阶段。资深的方志老人,在他  相似文献   

11.
2011年5月30日-6月1日,四川省市县级综合年鉴培训会在成都召开.培训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全省市县级综合年鉴的编纂质量。加强年鉴编纂队伍建设。此次培训会特别邀请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方志出版社、省交通厅、四川年鉴社的专家授课,来自全省各市(州)、县(市、区)地方志办公室的年鉴执行主编或业务主管共230余人参加了培...  相似文献   

12.
编纂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地方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动荡,经济落后,方志事业发展缓慢。1949年后,党和政府重视地方志修纂工作,但是由于经济政治发展遇到的挫折,方志事业一度中断。改革开放以后.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全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第一轮新方志编纂活动,各类志书先后编纂出版,如雨后春笋。  相似文献   

13.
《福建史志》2009,(1):64-64
由三明市人民政府主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承编的大型资料性年刊——《三明年鉴(2008)》近期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更深入地开展地方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其健康有序发展,要不断提高对地方志功能与价值重要意义的认识。概括地说就是为“五个建设”服务:为政治建设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文化建设服务,为社会建设服务,为生态建设服务。新编地方志工作开展30年以来,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巨大成绩。编纂出版了方志资料类编,出版了一系列地情丛书,地情网络建设取得成绩,利用方志开展学术研究。我们要广泛征集方志文献资料,编好志书索引、方志资料类编等工具书、资料书,进一步搞好旧志整理,搞好特色志书的编纂,加大地方志网络建设力度,加快实施方志、年鉴一体化战略步伐,保证质量,修好二轮志书,从而做好地方志开发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15.
年鉴是汇集其出版前一年自然、社会方方面面情况和统计资料的参考书。与地方志类比,年鉴与方志共同点是编纂(严格意义上年鉴只是编辑)的对象相同,主要指内容所涉的地域和事类;不同在于时间性和内容的角度和重点。年鉴的内容一般是一年时间,而地方志通志贯通古今,断代志一般20年以上。另一点不同,年鉴主要是数据和情况,而方志不但要有反映时代特点、地方特点、专业特点的情况和数据外,同时要展示(寓观点于叙事之中)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历史的进程。对于资料,地方志收录是作者在对外部世界基本认识的前提下进行熔铸的结果,而年鉴只…  相似文献   

16.
旧志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旧志的整理与研究,是中国一项传统的学术活动。朱佳木曾在全国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主任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没有对旧志的整理与研究.没有对旧方志理论的继承与批判,就没有新方志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新时期地方志的各种法规条文表明:旧志整理和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编纂是地方志部门的三大工作项目.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17.
方智 《羊城今古》2004,(4):14-14,13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地方志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广州市地方志、年鉴编纂业务及理论研究水平,更好地促进我市方志事业的发展,广州市地方志学会于今年组织开展了广州市地方志优秀成果评奖活动。此次评奖,分志书类、年鉴类、专著类、论文类四类成果进行审报。志书类申报范围包括2003年12月31日前公开出版的街镇(村)志、部门志或专志(综合区、县志不参评);年鉴类申报范围为2003年出版的各类年鉴:  相似文献   

18.
地方年鉴是以年为期系统记载、汇集上一年度自然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性的资料和重要的文献信息。我国年鉴事业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各级地方志部门的不懈努力,如今年鉴编纂工作已步入正常的轨道,笔者认为,提高思想认识、创新组稿模式、优化篇目设计、加快编纂进度、革新传播手段是信息时代下做好年鉴编纂工作新的关键,这不仅有利于推动年鉴编纂工作,也有利于确保年鉴编纂质量。  相似文献   

19.
<正>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兴起首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工作。进入90年代,有些地方志机构完成首轮修志任务后,启动了地方综合年鉴(简称年鉴)编纂工作。2000年,全国又兴起第二轮修志工作。在第二轮志书编纂实践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年鉴化倾向,已严重影响志书质量,引起方志界的关注。第二轮志书编纂为何出现年鉴化倾向,其表现有哪些方面,如何避免?笔者就这些问题谈点看法,以供方志同仁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年鉴与方志不可偏废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朱天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各地编纂出版的年鉴与方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地增长着。据中国年鉴学会编《中国年鉴概览》所载《中国年鉴编纂出版概况》一文中统计,1980年到1990年3月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