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久远的古代保留下来的文化遗存,是当时人们进行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历史见证。在"古为今用"方针的指引下,文物考古工作可以而且确实在今天的社会主义革命,特别是上层建筑领域的阶级斗争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由于许多文物记录了古代生产斗争的情景,凝结着生产实践中的经验,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文物考古工作也具有现实意义。越来越多的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从革命时期到建设时期,始终存在着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的问题,这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从提倡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的发展到最终要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社会彻底消灭“资本主义”,体现着不同时期毛泽东“资本主义思想”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作了评价。作者认为,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只是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发展到非常尖锐的程度,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上述矛盾才发展到顶点,才异常接近社会主义。美国自罗斯福“新政”起就迅速地、大规模地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这种转化局部改变了美国的生产关系,改善了中小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处境,在一定程度上级和了阶级矛盾,把美国垄断资本主义从绝境上挽救了出来,延长了它的生命,避免了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因而,出现了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规律。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学说,本身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和若干不能自圆其说的理论陷阱:一是承认欧美社会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还将继续出现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却在主观上设计避免在中国出现同样性质的阶级斗争;另一是他的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斗争的实践是割裂的。从认识论来说,承认欧洲的阶级斗争是唯物主义的,那么,主观上要去防止中国资本主义过程中产生阶级斗争,则是唯心主义的。从孙中山主观上防止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阶级斗争看,他在阶级斗争认识论上是二元论。他在民生观上也体现了这种二元论,唯心主义色彩很明显。  相似文献   

5.
一些年来,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被歪曲篡改了。他们认为既然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就只有激化阶级矛盾才能推动历史前进。用这种观点来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始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2年9月,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认为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和企图复辟,因此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会后,一些地方抓了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教育。他们的做法经毛泽东的肯定和推广,逐渐形成了城乡社会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7.
试论抗战时期地方实力派与蒋介石集团的矛盾斗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战时期地方实力派与蒋介石集团的矛盾斗争是二者矛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受抗日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关系的制约,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当时和后来的历史演进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德国宗教改革的起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对德国宗教改革原因的论述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当时德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西欧其他国家,但阶级矛盾却远比各国尖锐。由于教会处在封建制度万流归宗的地位,所以一场反封建的阶级斗争要先由宗教改革来拉开序幕。 这种把阶级矛盾和反封建斗争作为宗教改革基本原因的观点,显然是以偏概全。德国的各个阶级、阶层都参加了宗教改革运动,掀起了一个民族主义热潮和全民规范的反教廷风暴。宗教改革反对罗马教会,但却没有触动封建制度。路德没有为任何一个阶级提出具有反封建意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国家的出现,总是与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紧相联系的,没有阶级和阶级矛盾,国家也就无由产生。因此,阶级和阶级斗争是国家产生的基本前提和根本原因,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原理,它反映的是国家产生原因的普遍。  相似文献   

10.
阶级认同与民族认同是两个不同的认同范畴。民族主义与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相伴而生,因而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属性。苏联、东欧集团的解体和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所犯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严重错误,使全球化进程中阶级斗争学说的话语权被极大地削弱,但阶级矛盾依然存在。全球化形势下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造成的“南北”矛盾既有民族矛盾的属性,也有阶级矛盾的属性。  相似文献   

11.
正九一八事变之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革命的中心任务随之转变,革命的方针政策必须进行调整。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变化引发的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关系及相应的国共关系问题,成为这个历史转折时期中国共产党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故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方针,迅速从国内战争转向民族抗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革命任务及其方针政策的转变,而且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政治理论的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12.
志选 《福建史志》2004,(6):9-13
资本主义萌芽与封建统治危机:(一)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明清时期,福建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同时,由于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封建统治开始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相似文献   

13.
革命文物,是革命历史的见证。特别是我们党领导的革命斗争遗留下来的革命文物,生动地反映了阶级斗争和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是毛主席革命路线伟大胜利的具体体现,凝聚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  相似文献   

14.
工运史学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工人运动史研究,我们比较习惯于一种理论及方法,即阶级斗争理论。不容置疑,阶级分析、阶级斗争理论,对18、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劳资矛盾、劳资斗争以及工人运动,作出了非常深刻的分析和阐述。但是,社会在发展,资本主义本身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半个多世纪当中,整个世界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垂死的资本主义”,不但没有灭亡,反而显现出一定的生命力。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与斗争贯穿于抗日战争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但同时它又是在全民族神圣抗战前提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与斗争。这决定了国共矛盾具有双重性———基本面是人民内部矛盾,但又有一定程度的敌我矛盾。在处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关系问题上,国共两党分别为历史树立了正反两方面的典型。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封建历史的发展中,作为历史推动力量的是农民(或者农奴)反抗地主(或者领主)的阶级斗争,中国从西周到鸦片战争二千余年的封建历史就是农民和地主阶级斗争的历史。一提到中国的农民革命大家马上会想到英勇的陈胜、吴广第一次推翻秦帝国的轰轰烈烈的农民战争。这是不是说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一下子就爆发为全国性的农民战争呢?不是的,他是中国农民长时期反剥削反压迫斗争进一步的发展。斯大林说:「剥削者和被剥削者间的阶级斗争,是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鲜明的给我们指示出,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是彻头彻尾贯串着封建社会的全部过程的。在秦汉以前的初期封建史上,农奴和领主阶级并不是没有矛盾斗争的,从古史所记载的材料来看,在春秋时代,农民反抗领主的斗争,已经在各国到处发生了,尽管这些暴动的规模是狭小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对于统治者对农奴剥削压迫的凶焰都给予以有力的打击。  相似文献   

17.
《文物》1963,(4)
宁省博物馆的"中国历史、艺术陈列",已于1月25日开始预展。陈列从五十万年前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按照社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对推动我国历史发展的奴隶斗争、农民起义,都重点的作了表现。在表现阶级斗争的同时,还注意表现了生产斗争。对历史上的农民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等,也作了重  相似文献   

18.
正目前学术界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存在着较大分歧,民生主义与资本主义是怎样的关系?它本质上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还是要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怎样的关系?孙中山为什么反复强调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应当看到,民生主义旨在避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但平均地权的主张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节制资本的本质是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采取国家社会主义政策,追求多数人富裕等,表明民生主义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倾向,本质上是国家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9.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总是谆谆教导:“我们始终要记住历史上社会划分为阶级这一基本事实。”(列宁:《论国家》,《列宁选集》第4卷第45页)历史进程表明,作为历史范畴的民族也是这样,它是由不同阶级组成的。所以,早在1848年马克思在论法国《六月革命》这篇文章中,就提出了“法兰西民族分裂为两个民族即有产民族和工人民族”的论断。接着,恩格斯在19世纪50——60年代期间论《匈牙利斗争》,《德国农民战争》和《论英国》等一系列光辉著作中,都精明的论证了不同阶级组成为民族这个基本原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宁根据大量阶级和阶级斗争事实,更加系统地阐述了民族是由不同阶级组成的这个历史现实。  相似文献   

20.
一、土地问题长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中心问题中国历史在长时期里,农业生产占着社会经济的主要地位。所以土地问题,也就长时期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中心问题。中国历史的发展,重要的是地主阶级不断采取各式各样强取豪夺手段,从农民手中掠夺土地;而农民则却不屈不挠的、大规模小规模的以暴动革命的方式和地主阶级进行斗争。所以中国历史长时期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是中国历史长时期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斗争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