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人们重新认识了博物馆的价值,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博物馆,博物馆的观众群体日渐扩大。面对多层次的观众群体,如何为观众提供内容丰富的展览、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已成为博物馆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综合类博物馆的观众进行定位,探讨其与陈列设计的关系,尝试陈列设计理念的革新。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公共资源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进博物馆,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增长知识、提升素养,满足自己的精神渴望和追求。以中国文字博物馆原创展览为例,从策展理念、展览筹备、展览实施、展览价值四个方面进行回顾剖析。  相似文献   

3.
魏建梅 《神州》2014,(9):263-263
<正>中国有13亿人口,有4165座博物馆,平均31,2万人一座博物馆,与发达国家每5万人一座博物馆相比尚有很大距离。但是,很多博物馆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明确宗旨和收藏边界。2008年博物馆免费开放之前,全国博物馆年展览数量约7000个,现在每年约2万个展览。然而,在迅猛增长的背后,同样无法忽视的是,大馆大热,一些专业博物馆无力策展,导致门可罗雀。今年5月8日国际博物馆日主场活动在中国的南京举行,  相似文献   

4.
“观众参与”“贴近生活”──当代中国历史类博物馆陈列改革工作中的两个问题周劲思在中国各类博物馆中,历史类博物馆占绝大多数,因此改善历史博物馆面貌是使中国博物馆改变门庭冷落的现状,走进世界先进博物馆行列的重点。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中国革命博物馆、中...  相似文献   

5.
步雁 《文物世界》2014,(6):45-48
一直以来,在公众通常的思维模式里,夜间开放的公共场所应该是餐厅、商场以及酒吧之类的地方,但又有谁会拒绝在夜幕降临时走进博物馆呢?事实证明,人的感觉会因为夜晚而变得敏感尖锐。远离了白日的喧嚣,夜晚的博物馆静谧神秘,更有着独特的魅力,置身其中、屏住呼吸,可以来一场难得的心灵对话。  相似文献   

6.
最新的研究表明,中国最早的博物馆是清道光九年(1829年)创办于澳门的"驻华大英博物馆"。此后,来华西人在中国创办了一批博物馆,成为中国人认识博物馆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中国近代博物馆的起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博物馆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与西人在华博物学研究密切相关,以自然史收藏和研究为主要目的的自然史博物馆;另一种是科学技术博物馆,此种类型又可细分为两种,即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创办的以科学传教为主要目的的博物馆,以及其他西方人士创办的辅助学校教学和科学教育的博物馆。通过这种分类,先前看似孤立的历史节点被有效地串连起来,从而展现出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西方在华博物馆史。  相似文献   

7.
<正>一直以来,在公众通常的思维模式里,夜间开放的公共场所应该是餐厅、商场以及酒吧之类的地方,但又有谁会拒绝在夜幕降临时走进博物馆呢?事实证明,人的感觉会因为夜晚而变得敏感尖锐。远离了白日的喧嚣,夜晚的博物馆静谧神秘,更有着独特的魅力,置身其中、屏住呼吸,可以来一场难得的心灵对话。博物馆之夜活动起源于欧洲,是指在同一个地区的同一天,多个博物馆和文化机构在夜间向观众开放,并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的特别策划,以  相似文献   

8.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已成为当今博物馆最关注的问题,博物馆人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束之高阁的文物走进人民大众的生活,促进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使博物馆逐渐成为社会教育的主力军、提升公民素质的社会大学、激发青少年儿童求知欲的场所、中华文明世代相传的重要传承基地。强化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功能,主要形式是通过开展研学活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自建馆以来,积极申报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打造蓝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学品牌,创新博物馆研学模式。文章通过探讨博物馆研学工作背景、开展研学工作的方式方法、研学课程设置等,阐述了南海博物馆在研学工作实践中,逐步探索出具有南海文化特色的研学品牌和开展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9.
正应北京市文物局邀请,由首都博物馆、西藏牦牛博物馆主办,自然博物馆等多家在京博物馆协办的"牦牛走进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于2016年12月15日至2017年3月15日在首都博物馆举办。西藏文化是中华灿烂文明的瑰宝,它的诞生与藏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更与牦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数千年来,牦牛与高原人民相伴相随,凡是有藏族同胞的地方就有牦牛。西藏牦牛博物馆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座以牦牛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肩负着保存牦牛文化物证、传播牦牛文化知识、探讨牦牛与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和自然遗产极其丰富,又有注重人文、重视祭祀与收藏的传统,发展博物馆事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从1905年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建中国人的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开始,中国博物馆事业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申旭 《旅游》2003,(12)
建水的水井很出名,不但数目众多,而且形状独特,五花八门,堪称是一座古井博物馆;建水的祭孔乐舞是从南京夫子庙传来的,如今夫子庙已没有这套乐舞,而建水保存下来的却是完美纯粹的古典祭孔仪式;建水有个团山,是当地著名的历史文化名树。团山每一栋老房子都是一座民居博物馆,走进任何一家,都会感受到华丽建筑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就是建水,云南省的一个边陲之地。  相似文献   

12.
李成 《旅游》2003,(12):18-29
建水的水井很出名,不但数目众多,而且形状独特,五花八门,堪称是一座古井博物馆;建水泊祭孔乐舞是从南京夫子庙传来的,如今夫子端已没有这套乐舞,而建水保存下来的却是完美纯粹的,吉风祭孔仪式;建水有个团山,是当地著名的历史文化名村。团山败绩 一栋老房子都是一座民居博物馆,走进任何一家都会感受到华丽建筑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就是建水,云南省的一个边陲之地。  相似文献   

13.
何红梅 《神州》2013,(18):247-248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博物馆,走进博物馆,这给博物馆的建设发展带来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机,同时也带来较大的压力,并对博物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仅仅依靠博物馆自身的人力、物力来为观众提供宣传教育和社会服务,是无法达到日益增多的观众需求的。为此,全国博物馆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积极利用社会力量——招募志愿者,来增强博物馆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范围,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构筑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婷 《文物世界》2012,(6):76-78
博物馆是近代兴起的社会文化事业,一个世纪前被带到中国,中国在百年风雨中一直磨合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生态博物馆是博物馆中的一。个新的类型。作为西方后工业时代的产物,我们要探索生态博物馆的中国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博物馆。  相似文献   

15.
钱红 《文物天地》2023,(9):108-112
教育作为现代博物馆的灵魂,宛如一座桥梁构建在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之间,让博物馆承载的优秀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何依托馆藏优势文化资源打造品牌教育,分析观众、赢得观众,做好分众教育,让博物馆走进公众生活以彰显博物馆魅力是新时代博物馆教育工作的重点。本文以湖北省博物馆“礼乐学堂”为例,探究博物馆教育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自从地志博物馆的先进经验介强到中国以后,部分人的思想中形成了一种偏见,否定了全国性博物馆在地方上的重要性,甚至有些馆属于这一类的藏品已经或将要被封起来。对于这样的看法和措施,我有以下的意见:一解放前我国的博物馆,除极少数的以外,大都以  相似文献   

17.
<正>从2012年8月到2015年6月,"傩魂神韵——中国傩戏·傩面具艺术展"自北京国家大剧院开展之后,先后走进厦门陈嘉庚纪念馆、贵州民族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柳州市博物馆、广州市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邯郸博物馆、唐山博物馆进行巡展。近3年的时间,9000多公里的行程,20余万人次的观众,展览用全新的视角将古老而神秘的傩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本文以展览首站国家大剧院展为例,从选题策划、展览内  相似文献   

18.
《文博》2016,(1)
博物馆的工作应该以传播文化知识、传承文化精髓为目地。如何能有效的收集、整理并向受众传递文化信息,成为博物馆工作人员研究的课题。作为接收信息的受众,在选择信息时要经过注意、理解、记忆三个环节,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笔者希望通过观众调查、展览策划、社教活动和网站平台几个方面,提高受众对博物馆的关注度,让更多的人能走进博物馆,接收并能继续传递博物馆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最大限度的发挥博物馆的公共价值。  相似文献   

19.
纵观世界博物馆的历史进程,现代博物馆是随着资本主义产生而产生的。“中国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的必然规律未能实现在它的最好道路上,”那么同样,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诞生、发展也不可能实现在它最好道路上,而是以一种扭曲的形式,在充满曲折、灾难的的狭窄道路上、艰难地蹒跚而至。西方博物馆为我国所了解,是近百余年事情。大致有两大途径:一是凭借中国人出洋的“游记”、“随笔”等的媒介;二是外  相似文献   

20.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地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地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学习历史、探索世界,很多博物馆致力于研究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文章以苏州碑刻博物馆为例,介绍了馆方利用网络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提供讲解服务以及多类型的体验式社教活动,充分利用馆藏资源,让参观者深入了解馆藏文物,让文物“活”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