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存世最古经籍写本——《仪礼》简磨嘴子汉墓群,位于甘肃武威城南约15公里处。从杂木河岸台地的东部直至祁连山麓,在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的地带内,密集分布着200余座汉代墓葬。甘肃省博物馆于1957年7月和1959年7至11月,两次清理、发掘...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武威磨咀子汉墓群位于武威市城南15公里,祁连山下杂木河西岸的一块突出的小山咀二层台地上,在约东西长700、南北宽600米的范围内分布极其稠密。这里不仅有丰富的汉代墓葬,而且还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图一)。1959年曾出土过著名的《仪礼》等木简,1972年还出土了汉代天文仪器漆式盘[1]。磨咀子墓地土质非常坚硬且地处丘陵台地,加之这里气候干燥,具有保存地下文物的优越条件。2003年10至11月,对磨咀子汉墓群进行了中日联合考古发掘,共发掘东汉墓葬25座。现将编号为2003WMM25的清理情况简报如下。墓葬形制2003WMM25为长条台阶形墓道的单室…  相似文献   

3.
武威磨咀子三座汉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物》1972,(12)
磨咀子在武威县城南15公里祁连山下杂木河的西岸,为一高低不平的山咀形黄土台地。台地最高处为荒坡,河岸一带,沟渠纵横,树木成林,土壤肥沃,现为新华公社缠山大队第一生产队所在地。磨咀子汉墓群从河岸直至台地最高处,在东西约长700、南北宽600米的范围内,墓葬分布极其稠密。  相似文献   

4.
武威旱滩坡汉墓发掘简报——出土大批医药简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73,(12)
1972年11月,武威县柏树公社下五畦大队在旱滩坡兴修水利工程时,发现一处汉墓。在当地党政领导的重视和贫下中农的保护下,由武威县文化馆、甘肃省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清理,现将具体情况,分述于后。一、墓葬位置和墓葬结构此墓位于武威县南二十华里之旱滩坡,紧依祁连山北麓。由此东南方向绵延五十里即为磨咀子,在这一带山坡和台地上,保留着许多汉代墓葬。1957年和1959年、1973年先后在这一带发掘了四十余座汉代墓葬,  相似文献   

5.
甘肃武威磨咀子遗址由中日联合考古队共同发掘,其中2003年度共发掘汉墓25座,墓葬均为带斜坡墓道的土洞墓。墓葬均由墓道、照墙、墓门、甬道和墓室组成。随葬器物有陶器(还有釉陶)、铜器、木器和漆器等。根据墓葬的结构、葬式和随葬器物的特征可推断其年代大概在新莽前后。  相似文献   

6.
<正>磨嘴子在甘肃省武威市城南15公里祁连山下杂木河的西岸,为一高低不平的山嘴形黄土台地。磨嘴子汉墓群是1956年3月甘肃省文管会兰新铁路文物清理组发现的,除此以外还有新石器时代遗址。磨嘴子汉墓群从河岸直至台地最高处,在东西约长700米、南北宽600米的范围内,墓葬分布极其稠密。20世纪50~90年代,甘肃省博物馆文物考古队曾对武威磨嘴子汉墓进行过多次发掘,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1957年7月清理了五座土洞墓;1959年7  相似文献   

7.
考古工作者在武威磨咀子汉代墓葬的发掘中,发现了毛笔。此笔通长21.9厘米,笔杆竹制,杆上隶书阴刻“白马作”三字。笔尾削尖,便于插放;笔头有锋,外披短毛,便于蓄墨;包笔头处用丝线缠扎并涂上漆,以加固笔头。汉代的毛笔过去发现过,但是像这样制作精良、具有相...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灵石县位于山西晋中盆地南端 ,南邻霍州 ,东依太岳山脉 ,西靠吕梁山脉。旌介村位于灵石县东北部 ,太岳山山麓 ,与介休县毗邻。1985年在这里发掘了商代墓葬[1],1986年省考古研究所组织对灵石旌介商代遗址再次进行了勘探 ,钻探面积4万平方米。发现从商代至汉代的土坑竖穴墓54座 ,其中不规则墓葬14座 ,砖室墓5座。当年冬季 ,钻探区域内发生墓葬被盗事件。1987年4~6月对钻探的墓葬区内部分墓葬和遗迹等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一西周时期粮仓钻探资料表明在墓葬区的东南部 ,距1985年发掘商代墓葬东南150米处40米见方的范围内 ,分布有6座圆形粮…  相似文献   

9.
武威磨咀子出土木器腐蚀病害与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武威磨咀子是甘肃古代糟朽木器的重要发现地之一,鉴于北方干燥地区出土的潮湿而糟朽(缺饱和水状态)漆木器与南方潮湿地区出土的浸饱水漆木器之间的差异,致使其保护材料与技术方法不同。本工作通过对武威磨咀子出土木器腐蚀病害与机理分析,着重从病害类型、影响藏品保存因素、材质物理化学组成、材质结构缺陷性及藏品的陈列和保存环境方面进行了全面、综合的科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武威磨咀子出土糟朽木器腐蚀病害发生是内外因素长期影响和作用的结果,得出保持保存环境的稳定性和控制木质材质中含水量是解决保护问题的关键,可为“十一五”期间甘肃馆藏木器文物实施全面保护修复提供详实的信息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前些时日写了一篇关于甘肃墓葬出土简牍的短文,主要是探讨甘肃墓葬出土简牍与社会习俗的关系。经过对出土简牍的排比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即甘肃墓葬出土的简牍大体以汉代为界,汉代以前(包括汉代)出土的简牍文书以死者生前用品为主,是墓主人生前喜爱之物,死后作为随葬品一并埋入墓中;汉代以后墓葬出土的简牍文书多是为了陪葬而做成的简牍,或称“遣策”、或称“衣物疏”。  相似文献   

11.
武威县磨嘴子古墓清理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磨嘴子位于甘肃武威县城东南约三十多里,在祁连山下的襍木河岸,是一块突出的小山嘴,磨嘴子台地分为二层台和最高台地,墓葬大部分布在二层台上,面积约有一百多亩。磨嘴子古墓群是1956年3月甘肃省文管会兰新铁路文物清理组发现的,除此以外还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同年11月,该地在整地修渠中,挖出古  相似文献   

12.
老虎咀遗址     
正老虎咀遗址位于庙渠乡四合行政村老虎咀自然村的半山上。分布范围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200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3米,暴露墓葬为土坑竖穴墓,随葬品均为泥质篮纹红陶罐或泥质划纹单耳红陶罐,并有大量陶片散于地表。先后出土陶水管共37节,红陶罐100多件,还有石斧、石刀等器物。采集到标  相似文献   

13.
武威汉代木雕黎大祥“武威磨咀子、旱滩坡汉墓群出土的几百件以反映地主庄园生活为题材的木雕,保存完整,造型生动,堪称汉代木雕的代表作。这些木雕已汇编成《武威汉代木雕》,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不少作品还刊登于《文物》、《考古》、《中国艺术》等杂志。近年来,...  相似文献   

14.
郑州南关159号汉墓的发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59年11月24日,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郑州南关陇海马路东段路北地区,配合基建工程发掘了一部分古代墓葬.其中有一座保存比较完好的汉代空心砖墓,编号是C9墓159.由于这座墓葬的砖室结构、砖表纹饰和随葬器物都较少见,所以特将这座墓报导如下:一墓葬形制与结构此墓是在发掘陇海马路东段商代冶铜遗址北部的探沟131时发现的,为一座长方形的土洞空心砖室墓.墓座西向东,方向97度.墓口深0.4米,墓底距地表4米.其结构分土洞、空心砖室、耳室和  相似文献   

15.
孙秀仁  金太顺 《北方文物》2012,(1):11-26,2,113,117
山咀子墓葬是一处重要的唐代渤海国时期墓地,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新安镇山咀子(大队)居民点。1966、1967年经前后两次调查并发掘了29座墓葬,其中7座为石棺墓,其余均为封土石室墓。山咀子墓群的葬俗有较复杂的形态,有一次葬、二次葬及两种葬式共存的现象。墓葬多数保存尚好,部分人骨亦较完整。发现了陶器4件,陶片数十件,铜器66件,铁器27件。这些发现为我们研究唐代渤海历史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为配合西安绕城高速公路的南段工程建设,在西安市南郊的雁塔区曲江乡缪家寨至马腾空一带,清理了一批汉、唐时期的墓葬。尤为重要的是这批汉代墓葬,形制结构独特,出土器物丰富,其中有金、铜、铁、陶、木、玉石玛瑙等质地的各类遗物多达四百余件。最为珍贵的是出土了一块汉代纯金浮雕牌饰,是汉代长安城附近考古史上重要的收获。现就出土情况和初步研究公诸学界,以飨同仁。汉代金牌饰所在的墓葬编号为2001XRGM·M15,即2001年西安绕城高速马腾空墓葬15。这批墓葬南距西汉宣帝刘询杜陵约3千米,由于这条绕城高速公路从西汉杜陵邑及其陪葬墓区穿过,所以,  相似文献   

17.
王杖鸠首新说祝中熹汉代重孝尊老,故有“七十赐王杖”之制。此制已为1959年甘肃省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的《王杖十简》以及1981年同地汉墓出土的《王杖诏书令》所证实:“年七十以上杖王杖,比六百石,入官府不趋。吏民有敢殴辱者,逆不道。”这些规定当时是认真执...  相似文献   

18.
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磨嘴子汉墓群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新华乡磨嘴子村,20世纪50~90年代,在此进行过数次大规模发掘,共发掘清理西汉至东汉时期墓葬近百座,出土王杖诏书令册简等重要文物。2005年11月,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磨嘴子村清理了一座汉代墓葬。此墓为斜坡式墓道土洞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中后部有一木棺,棺内墓主身上残留丝织品。随葬器物以木器为主,也有少量陶器、铜器、漆器等。这座墓葬的年代应为西汉末至东汉初期,墓内出土的丝织品,为研究汉代纺织技术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9.
刘建安 《文物》2022,(7):11-17
<正>2013年3~4月,为配合基本建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温州市瓯海区博物馆组建联合考古队,在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丽岙街道丽塘村北约200米的小山南麓缓坡带发掘了一批历史时期墓葬,发掘地点西邻温州肯恩大学,南邻大学路(图一)。其中一座东汉墓(编号M1)未经盗扰,发现有纪年材料,随葬器物丰富,对汉代墓葬研究具有一定价值。现将此墓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七一”冰川摄影巨浪在距嘉峪关西南约120公里的祁连山麓,在海拔4300米的高度上,有一座巨大的冻土冰块,它,就是蜚声华夏的“七一冰川”。1958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兰洲冰川冻土研究所冰雪研究队在祁连山中勘察时第一次发现,所以命名为“七一冰川”。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