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4.
5.
6.
陈独秀不是历史学家,但他的历史观值得我们研究。他视历史学为一门科学,他对中国古史分期、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科学体系以及近代社会的性质等重大历史理论问题都提出了看法,有的符合唯物史观,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学术影响,有的则缺乏科学性,存在明显的缺陷。陈独秀历史观影响他对中国现实的认识和态度。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12.
文章认为,无论是作为日本地方史志源头的风土记,还是明治时期的皇国地志,其编纂都曾受到中国地方志的影响。针对这些情况,文章向我们介绍了有关日本地方史志编纂的几点知识:日本地方史志编纂机构的组成,日本地方史志编纂的契机与目的,日本地方史志的种类,日本地方史志体例的演变,日本地方史志资料的收集与"史料编",日本地方史志的利用。日本地方史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体例历经变化,最主要的是由"志"向"史"的转变,以至于"二战"以后,"史"的体例成为日本地方史志中的主流。究其原因,除了机构变动、受西方史学思潮影响等原因外,更主要的是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密切相关。日本地方史志的变化和创新历程,值得我们今天修志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1994年7月8—9日,国际精神史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tellectual History)在英国伦敦成立。来自书籍史、学史、宗教史、政治思想史、艺术与音乐史、哲学史及科学史等领域的32位英、美及欧洲大陆的学参加了成立大会,经讨论决定设立一个常务委员会来管理学会,由英国的布莱克韦尔教授(Constance Blackwell)进行协调,并由他负责编辑学会的会刊。国际精神史学会成立后很快便发展壮大起来,目前已拥有会员400多人。 相似文献
14.
15.
语境·概念·修辞——昆廷·斯金纳与思想史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目前西方学术界,对思想史特别是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以斯金纳为代表的“剑桥学派”成为了主流,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被芬兰学者帕罗内称之为思想史研究中的“斯金纳的革命”①。为什么斯金纳的研究成果产生了如此重要的影响,他在思想史的研究上作出了什么贡献从而能够被称之为一场“革命”?本文拟对此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16.
历代碑刻是流传至今最为重要的历史资料之一,宋代的碑刻对宋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现存文献很少记录有关宋代社会、宗教、风俗、妇女等诸多领域的资料,而碑刻却能弥补传世文献之不足,拓展宋史研究的视野;另一方面,碑刻可与史籍互证,相得益彰,更好地恢复历史本来面目。二者互证能纠正现存文献的某些错谬,为历史研究提供更为可靠、准确的史料,从而有助于对宋史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满洲建国溯源史略》为伪满国务总理郑孝胥所作,是为"满洲国自古以来乃独立自主国家说"寻根的"史学著作"。《史略》在成书的思想缘由、伪满建国史观的发挥、乃至对伪满"三千年史"进行考证的表述中,体现出一定的结构性特征。可以认为,对该书的解读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论命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说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史料学的层面,它的现代性似乎主要体现在顾颉刚对历史知识一般性质、尤其是其不确定性的看法上或对历史知识的谦卑的态度上。搁置历史本体、着重于古史知识形成过程的“层累构成说”标明了顾颉刚经验主义的知识立场。而在普遍的知识论意义上,从怀疑古史记录到怀疑全部历史记录,顾颉刚事实上已经触及了历史知识的一般性质与“神话”的性质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0.